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物理教案 >

高中物理學習教案范文

時間: 沐欽 物理教案

物理現象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發展的。當條件改變時,物理過程也會相應改變。在分析問題時,要特別注意區分因條件變化而引起的物理過程的變化,避免將形狀相同的問題與形狀不同的問題混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中物理學習教案范文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物理學習教案范文

高中物理學習教案范文精選篇1

【設計思想】

?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體驗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動因是問題,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欲。同時,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突出學生探究學習的地位。基于以上兩點,本課設計有兩條主線,一是以問題為主線,設計多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二是以探究性活動解決本節課的難點,由靜止物體間的作用利用彈簧測力計來探究,運動物體間以及碰撞物體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力的傳感器和計算機輔助實現。使學生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相等有深刻的認識。

?【本節教材分析】

牛頓三大定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前兩個定律是對單個物體而言的,但要全面認識物體間的運動規律,必須研究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本節分三個層次對牛頓第三定律進行研究:一是通過實際現象的分析以及學生的親身感受,定性地討論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時發生的,同時變化,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二是通過實驗定量地得到反映物體間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對于靜止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通過彈簧測力計分析其大小是相等的,而對于運動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以及碰撞時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是否總是相等,本節課通過計算機輔助實現了此環節,幫助學生深刻地建立了任何物體不管其運動狀態如何,它們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相等的。三是說明該定律的意義和應用。

?【學生心理狀態分析】

? 高中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對常見的一些物理現象,物理知識如果簡單重復,則學生對此不太關注、不感興趣。因此,一開始就要以各種方式激發其注意力,設置“視頻文件──石頭碰雞蛋”,引發學生“思維沖突”,設法采用各種實驗,讓學生認識到“牛頓第三定律”得來的不易,培養學生總結物理規律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點;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③能區分“一對平衡力”和“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

④培養觀察、分析、歸納、總結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學生操作實驗,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

②通過用牛頓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現象,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鼓勵學生動手、大膽質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學生自信心并養成科學思維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結合有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實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感受物理學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養成一種科學探究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疑點】

1.在初中學習階段,學生對一對力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力的大小和方向上,對于力的作用點往往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如何區分一對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內容,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對“總是”的理解。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與平衡力的關系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學生常常把這兩種力混淆。對于這兩種力的作用效果學生往往比較難以區分,要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解決學生頭腦中不正確的認識。

【教學方法】

實驗法(演示實驗,師生互動實驗,學生分組實驗),討論法,類比法。

【教學儀器】

PPT文件;演示用大彈簧秤、小彈簧秤各一對;帶發條的小車,薄木板各一個,四個相同的短玻璃管;帶有條形磁鐵的小車兩個;分組實驗用的彈簧秤每桌一對;力學傳感器組件及計算機輔助設備等。

【教學過程】

課題 牛頓第三定律 ? 教學目標 知識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點;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③能區分“一對平衡力”和“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

④培養觀察、分析、歸納、總結能力。 能力 ①通過學生操作實驗,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

②通過用牛頓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現象,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鼓勵學生動手、大膽質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學生自信心并養成科學思維習慣。 情感 ①結合有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實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感受物理學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養成一種科學探究的意識。 信息環境及媒體 ①展示課堂上不易操作的實驗;

②模擬實際很難完成的實驗操作;

③給學生提供交流思想、看法的交流平臺。 ? 重點 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 難點 “總是”的理解以及應用 ? 課時 1課時 課型 探究型 教具 PPT課件 ?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作用 設計意圖 ? ?

引課(6分鐘)

新課 1.放視頻文件──生雞蛋碰石頭提示學生帶著問題觀察視頻

問題:由觀察到的現象進一步思考其中說明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回答。

雞蛋撞擊石頭時,雞蛋給石頭一個力,同時石頭給雞蛋一個作用力。這一對力有什么關系呢?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對力的關系

2.體驗這對力的關系──同學們坐在凳子上,兩腳懸空,然后用手推桌子,那么感覺到什么現象?如何解釋(要求學生親身體驗)。

讓個別學生談體會:

(副板書)

表示出兩個力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板書)

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人為的把其中一個力叫作用力,另一個力叫反作用力。

師:下面學生體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間有哪些基本的特點?

讓學生充分體會并發表見解。

演示實驗1:把薄的輕木板放在并排的玻璃管上,然后把玩具小車上緊發條,并輕輕按在木板上。

讓學生操作并說明發生現象的原因:問:手一松,當手離開小車時發生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讓操作手分析現象和原因。

演示實驗2:在兩輛小車上各固定一根條形磁鐵,當磁鐵的同名磁極靠近時,放手小車兩車被推開;當異名磁極接近時,兩輛小車被吸攏。

(總結)物體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時存在,同時消失(變化),這種相互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追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還有什么特點?

追問:你怎么知道相等?我們能否探究這兩個力的關系?

1.演示及學生實驗:把兩個彈簧秤勾在一起,其中兩個彈簧秤相互的作用分別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先讓兩個學生(甲和乙)在黑板上演示,師生互動先讓甲拉,再讓乙拉,甲乙一起互拉。

之后讓學生全體實驗。

實驗結論:

兩個彈簧測力計的讀數變化總是相同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思考:當兩個物體運動起來,其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還是相等嗎?

2.學生實驗

問題1:如圖一個大車拉著一個小車運動時,大車對小車的拉力和小車對大車的拉力相等嗎?

問題2:如圖一個小車拉著一個大車運動時,大車對小車的拉力和小車對大車的拉力相等嗎?

介紹力的傳感器:力的傳感器:把力的信息(大小)轉換成與之對應的電信息的裝置。

分兩個問題分別讓學生探究。

給學生演示力與傳感器傳遞到計算機里的信息的關系。

下面介紹使用的注意事項。

學生探究前可先讓學生猜想電腦上顯示的作用力的圖形形狀和反作用力的圖形形狀應該有什么關系?(對稱)

追思考:你想知道雞蛋碰石頭的力相等嗎?

追問:你怎么知道相等?

我們也借助傳感器探究實踐。

二、牛頓第三定律內容: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板書)

公式:F=-F′

師:進一步用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加深印象。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很像電視、電影上放的“難兄難弟”的關系:有福同當,有難同享,同生共死……

3.下面通過例題進行研究:

例題:物體用線吊在天花板上,分析物體受幾個力?并指出每一個力的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要求學生上黑板做,畫出示意圖,然后訂正錯誤,并分析作用力、反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

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和聯系 ?

觀察思考

現象:雞蛋碎了。

現象:雞蛋碎了;說明石頭給雞蛋一個力,這個力大于雞蛋所要承受的力。

部分學生憑感覺回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學生參與動手體驗,充分感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當你在推桌子時,桌子反過來同時推自己。

(板書)

思考

觀察思考

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車在向前運動的同時,木板向后運動,并且同時停止。

學生代表操作,其他學生認真觀察并思考。

結論:車之所以向前運動是木板給它一個向前的力,同時車給木板一個向后的力,這兩個力的性質一樣,都是摩擦力

觀察

筆記

學生回答:大小相等

1.兩彈簧秤勾在一起拉,處于靜止不動時;

?

2.兩彈簧秤勾在一起拉,并向一方向緩慢運動

高中物理學習教案范文精選篇2

教材內容分析:

《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是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運動學的基礎知識后安排的,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通過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學習,一方面是復習和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同時加強了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并為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學習起到了拋磚引玉的效果。因此本節課是聯系實際的應用課,也是后續課程學習的起步課。所以本節課在本章中極其重要。

學情分析: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描述物體運動的物理量和時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對理想化模型有了一定的思維方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動參與,通過自主學習、小組探究、師生互動完成本節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

2、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和規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歸納出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和位移公式,培養分析、推理、綜合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理想化模型教學,使學生領悟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物理學思想,培養學生心胸開闊的大氣人格。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難點為由速度圖像與時間軸所圍圖形的面積等于位移得出位移與時間的關系。

教學策略:

1、以問題為主;

2、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

教學過程:

溫故知新

復習上節內容,伽利略對落體運動的探究,得出落體運動的性質。

導入新課

落體運動的速度與時間成正比,位移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更加齒根、量化的規律是什么?用落體運動的規律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呢?比如測大樓的高度、測量井的深度。

新課展示

問題1、什么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學生回答: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靜止開始的下落叫自由落體運動。

問題2、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初速度為零、只受重力。

問題3、實際生活中有沒有自由落體運動?

學生回答:沒有。

問題4、實際生活中沒有為什么還要研究呢?

實際下落的物體,如果所受空氣阻力遠遠小于重力就可以近似看作是自由落體運動。

問題5、一個鉛球和一塊石頭在同一地點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是否相同?加速度的方向向哪?

1、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方向豎直向下。我們把這個加速度叫做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高中物理學習教案范文精選篇3

一、教學內容分析

1.內容與地位

在共同必修模塊物理1的內容標準中涉及本節的內容有:“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量、物體受力的關系.理解牛頓運動定律”.本條目要求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質量、力三者的關系,強調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過程.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是學習其他動力學規律的基礎,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它闡明了物體的加速度跟力和質量間的定量關系,是在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重要規律,在理論與實際問題中都有廣泛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探究加速度、質量、力三者關系的過程,可以通過實驗測量加速度、力、質量,分別作出表示加速度與力、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的圖像,根據圖像導出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式.學習過程中引導體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圖像法的應用,培養觀察能力、質疑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在知識的形成中真正理解牛頓第二定律,同時體驗到探究的樂趣.

2.教學目標

(1)經歷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的過程.

(2)感悟控制變量法、圖像法等科學研究方法的應用.

(3)體驗探究物理規律的樂趣.

(4)培養觀察能力、質疑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的過程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通過實驗數據畫出圖像,根據圖像導出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式是本節的難點.

二、案例設計

(一)復習導入

教師:什么是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就是指物體速度發生了改變,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原因.

教師: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也就是指物體產生了加速度.加速度大,物體運動狀態變化快;加速度小,物體運動狀態變化慢.弄清物體的加速度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物體的加速度大小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呢?請同學們先根據自己的經驗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嘗試從身邊實例中提出自己的觀點.討論中體會到a跟力F、物體質量m有關.

(二)探究加速度a跟力F、物體質量m的關系

1.定性討論a、F、m的關系

學生:分小組討論.

教師:在學生分組討論的基礎上,請各組派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引導學生總結出定性的結論:a與F、m有關系,當m一定時F越大,a就越大;當F一定時,m越大,a就越小.

請思考:

在這里為什么要組織學生開展這樣的討論? 2.定量研究a、F、m的關系

(1)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在肯定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提問:如何定量地研究a與F、m的關系呢?指出剛才大家在定性討論a、F、m三者關系時,就已經采用了在研究a與F關系時保持m一定,在研究a與m的關系時保持F一定的方法,這種方法叫做控制變量法,它是研究多變量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下面我們可應用這種方法,通過實驗對a、F、m的關系進行定量研究.

教師進一步引導,使學生明確要在實驗中研究a、F、m的關系必須有辦法測出a、F、m.

教師在指出講臺上放有氣墊導軌、氣源、兩個光電開關和與之配套的數字計時器、滑塊、細線、砝碼、小桶、彈簧秤、托盤天平、一端帶有滑輪的長木板、小車、鉤碼、打點計時器、紙帶、刻度尺,并說明每個光電開關與數字計時器一起能測出一定寬度的遮光板通過它的時間進而測出物體的瞬時速度后,讓學生根據給定的器材設計實驗方案 ,并在小組討論基礎上,全班交流.在大家互相啟發、補充的過程中形成較為完善的方案.

學生:設計出如下實驗方案.

方案一 以小車、打點計時器、紙帶、長木板、細線、小桶、鉤碼、砝碼、刻度尺、天平為器材,研究小車的運動.用天平測出小車的質量m1,測出小桶的質量m2,把小桶與小桶中砝碼的總重力m′g當作小車受到的拉力F,從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上測出△s,由△s=at2計算出小車的加速度a.

方案二 以氣墊導軌、氣源、兩個光電開關、數字計時器、滑塊、刻度尺、細線、小桶、砝碼、鉤碼、天平為器材研究滑塊的運動.用天平測出滑塊的質量m1,測出小桶的質量m2,把小桶與小桶中砝碼的總重力m′g當作滑塊受到的拉力F,用導軌旁邊的刻度尺測出兩光電開關的距離s0,用刻度尺測出固定在滑塊上的遮光片的寬度△s,根據數字計時器給出的遮光片分別通過前后兩個光電開關所經歷的時間△t1、△t2,由于△s?s0,因此可以根據v1=△s/△t1和v2=△s/△t2計算出滑塊在兩光電開關間運動時的初、末速度,再由 計算出滑塊的加速度a.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兩種方案的可行性,讓學生踴躍發表自己見解.

教師:上述兩種方案都是可行的.但前一種方案中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較大,實驗誤差較大,因此就得想辦法消除摩擦力的影響,那么如何消除摩擦力呢?建議有興趣的同學自己利用課余的時間去實驗室用前一種方案或其他方案進行實驗探索.本節課我們采用上述后一種方案進行實驗探究.

教師:不論采用上述哪種方案,我們把小桶與小桶中砝碼的總重力mg當作小車(包括上面的鉤碼)或滑塊(包括上面的鉤碼)受到的拉力,這是有條件的,這條件就是m?m′(m為小車與鉤碼或滑塊與鉤碼的總質量).

(2)進行實驗探究

教師:引導學生在氣墊導軌上研究a、F、m三者關系,為了讓學生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用電子幻燈片打出研究內容、實驗步驟和數據記錄表格如下:

【研究內容】研究m一定時,a與F的關系

【研究步驟】①用天平分別測出單個滑塊的質量m1=__________g,小桶質量m2=__________g,則滑塊總質量m等于m1加上放在它上面的鉤碼的質量△m1.

②在桶中放置質量為△m2的砝碼,則m′=m2+△m2,當m?m′時,認為F=m′g(g取9.8m/s2).

③用刻度尺測出遮光片的寬度△s=__________m,用軌道邊上的標尺測出兩光電開關之間的距離s0=__________m.

④實驗時,保持s0不變,把各次滑塊運動中遮光片經過前后光電開關的時間△t1、△t3代入公式計算出各次滑塊運動的加速度,

并把實驗數據填入表5-1.

表5-1 研究m一定時,滑塊加速度a與其受力F的關系

單個滑塊質量

m1=_____g[

滑塊總質量

m=_____g

小桶質量[]

m2=_____g

遮光片寬度

△s=_____m

兩光電開關間距

s0=_____m 實驗次數 小桶上的砝碼質量△m2/g 小桶與壇碼總質量m′/g △t1/s △t2/s 滑塊加速度a/(m﹒s -2) 滑塊受的拉力F/N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實驗的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內容二】研究a與m的關系( F一定)

【研究步驟】①用天平分別測出單個滑塊的質量m1=__________g,小桶質量m2=__________g,則各次實驗中滑塊總質量m等于m1加上放在它上面的鉤碼的質量△m1.

②在小桶中放置質量為△m2的砝碼,則m′=m2+△m2,當m?m′時,認為F=m′g(g取9.8m/s2),并保持m不變.

③用刻度尺測出遮光片的寬度△s=__________m,用軌道邊上的標尺測出兩光電開關之間的距離s0=__________m.

④實驗時,保持s0不變,把各次滑塊運動中遮光片經過光電開關的時間△t1、

△t2代入公式,計算出各次滑塊運動的加速度,

把實驗數據填入表5-2.

表5-2 研究滑塊加速度a與滑塊總質量m的關系(拉力F一定)

單個滑塊質量

m2=_____g

小桶質量

m2=_____g

小桶與砝碼的總質量

m′=_____g

遮光片寬度

△s=_____m

兩光電開關間距

s0=_____m 實驗次數 滑塊砝碼質量△m1/g △t1/s △t2/s 滑塊加速度a/(m﹒s -2) 滑塊與砝碼總質量m/g 1 ? ? ? ? ? 2 ? ? ? ? ? 3 ? ? ? ? ? 4 ? ? ? ? ? 【實 驗的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明 在簡要說明 數字計時器的使用方法,強調實驗過程應使氣墊導軌保持水平,兩光電開關間距要盡可能大些,盡可能使m′遠大 于m(如果m′≥20m,則可認為m′?m)等注意事項后,請兩位學生上臺操作并報告測量數據,其他學生邊觀察邊在課前印發的實驗數據記錄表(表5-1、表5-2)上填上實驗測量數據.

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8個小組,第1組~第4組學生分別完成(表5-1)中從實驗次數1~4各項目的計算與填寫,第5組~第8組學生分別完成(表5-2)中從實驗次數1~4各項目的計算與填寫.

教師:讓學生反饋計算結果,并填入電子幻燈片(表5-1)、(表5-2)的對應欄目中.

教師:引導學生對表5-1的數據①通過直接觀察;②通過在坐標紙上畫出a-F圖像進行分析,得出a∝F(m一定時)的結論.

在描點畫圖時,讓學生體會為什么要讓描出的點盡可能多地分布在某一直線的兩側,嘗試說出實驗誤差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對表11-2的數據①通過直接觀察②通過在坐標紙上畫出a-m圖像進行分析,只能得出當F一定時,m越大a就越小的結論.

教師:能不能就此馬上斷言a與m成反比?讓學生展開討論.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全班交流的基礎上,問學生能不能猜想a與m成反比?

如何證明這種猜想是否正確?請思考討論.

學生:可以畫出a與 圖像,看它是否為過原點的直線.

學生:還可以通過計算a與m的比值來判斷.

教師:讓學生分組計算出對應各次實驗的 ,并在全班反饋填人表11-2后,在坐標紙上作出a- 圖像.

學生:確實實驗得到的直線是接近過原點的,實驗誤差允許范圍內a與m是成反比(F一定時)的.

說明 這里開展一系列討論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從a-m圖像轉化到a- 圖像的意義,認識圖像法描述物理規律的作用.

教師:本實驗只是讓我們對于自然規律的探究有所體 驗,實際上一個規律的發現不可能是幾次簡單的測量實驗就能得出,還需要通過大量的實驗事實來論證.

高中物理學習教案范文精選篇4

一、教學內容分析

1. 課程標準要求

理解牛頓運動定律,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2.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具有雙重性。

第一,它屬初高中知識的結合點。初中物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表述為“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而在高中教科書中這樣表述“一切物體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對比后發現,初中物理的強調物體保持勻速運動狀態的條件是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高中階段的表述則強調了力對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為牛頓第二定律的學習做鋪墊。可見,高中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并不是對初中所學內容的簡單重復,高中階段的學習更加深刻。

第二,它屬運動學和力學的結合點。本章主要內容為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作為動力學的核心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作為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作了歷史的回顧,著重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而后講述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三個層次很明顯,為后續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其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及其意義。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會正確解釋有關的慣性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理解由真實實驗推廣到理想實驗的科學思想,體會分析歸納、推理總結的思維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密的科學態度教育,讓學生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培養學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難點

力和運動的關系, 慣性

教學方法

教法:通過演示實驗、分析推理和類比教學凸顯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通過觀察思考、動手體驗和合作討論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用具

帶輪子的小車,長木板,伽利略斜面實驗,兩個乒乓球(含支架),白紙

教學板書

八、教學進程

教學程序 教師行為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視頻展示

問題引入 以9月20日我國“一箭20星”發射成功的視頻引入課題。 學生觀察 以最近的新聞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記錄的“一箭20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

再現過程

探究真理

亞里士多德 【演示實驗一】如下圖所示,將帶有輪子的小車翻過來放在木板上。不推小車,小車不動;推小車,小車才動。

學生傾聽、觀察實驗現象,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通過實驗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為引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作鋪墊。同時為了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 【學生活動】利用現有器材,小車運動時,不受推力能否繼續運動?

為引出伽利略的觀點作鋪墊。 伽利略的觀點 【過渡】伽利略根據剛才的實驗,即“沿水平面運動的小車越來越慢,最后停下來”的現象,通過分析,并進行假設、猜想,如果沒有阻力,小車會一直運動下去。 學生傾聽 讓學生經歷伽利略理想斜面的全過程,體會伽利略的科學研究方法。

拋給學生一個問題,如何消除阻力?

類比初中物理研究聲音能否在真空中傳聲的方法,即漸進思想。 學生思考 展示自制伽利略斜面,在軌道上鋪上棉布,記下小球滾動的高度,撤去棉布,記下小球滾動的高度

減小斜面傾角(三次),觀察小球在斜面上運動的距離。

當斜面傾角為零,觀察距離 觀察實驗,描述實驗現象 陳述伽利略的觀點,介紹理想實驗以及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及愛因斯坦對伽利略的評價。 學生傾聽 方法論教育 笛卡爾的觀點 比較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的觀點。 體會各個科學家的貢獻 讓學生體會科學發展的艱辛歷程。 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理解 介紹牛頓的觀點--牛頓第一定律,【提問】根據牛頓第一定律,力和運動的關系是怎樣的?

教師總結,后半句說明了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前半句說明不受力的情形。

高中物理學習教案范文精選篇5

教學準備

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理解線速度的概念,知道它就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會用它們的公式進行計算;

(2)理解線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間的關系:v=rω=2πr/T;

(3)理解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極限法理解線速度的瞬時性.掌握運用圓周運動的特點如何去分析有關問題;

(2)體會有了線速度后.為什么還要引入角速度.運用數學知識推導角速度的單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極限思想和數學知識的應用,體會學科知識間的聯系,建立普遍聯系的觀點;

(2)體會應用知識的樂趣.激發學習的興趣。

2.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線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過程,掌握它們之間的聯系。

高中物理學習教案范文精選篇6

[設計思想]本課將以探究為主線充分重視情景、問題、體驗、合作、自主、交流,既有實驗現象的觀察,又有分析、推理的的過程。還要將實驗現象與分析、推理結合起來,探究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運動的規律。本節課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動手、動腦和發揮才智的天地。

一、說教材

首先介紹一下平拋運動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平拋運動》是物理(電工電子類)第一章《運動和力》物理廣角1的內容。《平拋運動》是一種最基本最簡單的曲線運動,是前面所學直線運動的進一步理解應用,也是理解和掌握其它曲線運動的基礎。

學情分析

1.教學對象:中專一年級機電技術應用專業一班學生。

2.學生在前面第二節已經學習過直線運動規律和自由落體運動,這為本節課學習奠定了基礎。且一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但學習方面,主動性不強,而實驗卻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本節課將采用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方法來分析平拋運動。

教學三維目標

通過對課程標準、教材結構和學生已有知識儲備的分析,我將本節課教學目標總結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能說出平拋運動的定義

(2)能夠用分解的方法研究平拋運動,并總結規律。

(3)能夠利用平拋運動的規律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演示模擬實驗,概括出平拋運動的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探索未知知識的研究精神。

(2)增強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的能力。

(3)樹立嚴謹,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平拋運動的規律。

2.平拋運動規律的應用。

教學難點:平拋運動規律探究過程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好的教學方法就像一把打開智慧寶庫的鑰匙,那怎樣把這把鑰匙交給學生?

說教、學法

根據本節課由生活現象和演示實驗得出平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規律,為弄清平拋運動的物理模型,本節課利用實驗、多媒體教學,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實驗、討論、講授、練習四步教學法。利用自主實驗及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和獲得知識的能力。

在介紹概念時,采取從實例到抽象的方法。在教授平拋運動的規律時,采用實驗—探究—討論的方法,引導學生利用已知知識分析實驗。因為本節課面向一年級學生,他們對于實驗還是很有興趣的,用實驗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在探究過程中,我還會向學生滲透利用運動的疊加方法,使學生在親身研究的過程中掌握方法,發現規律。從而使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學習主動性相統一,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有效教育是通過老師組織和學生參與來實現的,物理教育更是如此,所以根據本課教學特點,為了更好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效率,可以將學生分組,將本節課中的自主實驗、問題的歸納討論與總結及涉及到的動畫游戲都可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教學,我設計了復習提問、引入新課、新課教學、課堂鞏固、課堂小結和布置作業等六個環節。

(一)復習提問

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在本節課的開頭我設計了由“小船過河”動畫引入復習提問這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

1.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有何特點?

2.曲線運動是一種什么性質的運動?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

4.研究小船運動采用了什么方法?------運動的疊加

5.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和位移變化有什么規律?

6.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速度和位移變化有什么規律?

(設計意圖: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復習回顧平拋運動教學中所需的基礎知識,為學生學習新課打好基礎,做好鋪墊。)

(二)引入新課

為了能夠在一開始就吸引學生,抓住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并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目的,我在新課導入這個環節,使用了“飛機投彈”這個教學課件。

〖情景〗展示多媒體Flash有聲動畫:在屏幕右上方事先設置好三個參數:飛機水平勻速飛行速度v機=60m/s,海面上敵船勻速航行速度v船=10m/s,飛機離海平面高度h=45m。教師演示:當飛機飛至敵船正上方時,點擊 按鈕。觀察到炸彈在敵船前方遠處水面上“轟——”一聲爆炸巨響。

師;當飛機在敵船正上方投彈時,能否擊中敵船?

生:不能!

師:知道如何調整戰術嗎?

生:提前投彈!

師:請哪位來試一試?

(學生熱情高漲,踴躍舉手,教師把多媒體電腦的無線鼠標器傳給一座位上的學生,學生連續操作幾次,結果都沒有擊中敵船。注意:這里教師有意設置v機=60m/s ≠v船=10m/s,大大降低了學生“盲目”投彈的命中率。)

生:哎——(多數學生表示遺憾,剛才的熱情“急劇降溫”)

師:看樣子做一個飛行員可不容易,投彈要百發百中則更難!因為炸彈的運動是一種復雜的曲線運動,今天我們把所看到的炸彈的運動就叫做“平拋運動”,接下來我們一起探究平拋運動的規律。

(設計意圖:直接調動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和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當今學生喜聞樂見的“電腦游戲”并自然的避開了空氣的阻力問題,單刀直入地提出平拋運動課題。)

新課教學(包含學生實驗)

1.平拋運動豎直方向的運動規律

【演示實驗】用平拋運動演示儀演示平拋運動

〖猜想〗

師: 請大家注意觀察平拋運動的軌跡,發現它是一條曲線。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上的分速度是越來越快的,但這個分速度到底是如何變化的,我們還是不清楚。現在請大家來分析做平拋運動的物體在豎直方向上的受力情況。

生:在豎直方向上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師:想一下我們前面學過的運動形式有沒有只在重力作用下實現的?

生: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只受重力的作用。

師:既然豎直方向上只受重力的作用,與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相同,根據我們上節課學的分運動的獨立性原理知道,分運動在各自的方向上遵循各自的規律,我們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

生:平拋運動豎直方向上的分運動有可能是自由落體運動。

師:既然我們有了這樣的猜想,為了驗證它的正確性,我們來做下面這個實驗:

(設計意圖:作出科學猜想,然后驗證猜想,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

【實驗探究】

〖對比實驗法〗如右圖所示,用小錘打擊彈簧金屬片,金屬片把A球沿水平方向拋出,同時B球被松開,自由下落。A、B兩球同時開始運動。

師:先來分析兩個小球做的分別是什么運動。

生:A球在金屬片的打擊下獲得水平初速度后只在重力作用下運動,所以做的是平拋運動。B球被松開后沒有任何初速度。且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做的是自由落體運動。

師:現在觀察兩球的運動情況,看兩球是否同時落地。

(實驗觀察技巧)這個地方教給大家一個判斷兩球是否同時落地的小技巧。那就是不要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聽,兩個小球落地后會不止蹦一下,我們只聽它們落地的第一聲響。如果我們只聽到一聲響,說明兩個小球同時落地,如果聽到兩個落地聲,說明兩個小球先后落地。在做實驗之前我們先來聽一下一個小球落地的聲音。

(拿一個和實驗用的小球一樣的球讓其做自由落體運動,讓學生仔細聽其落地的聲音。以便判斷實驗中的落地聲)

教學難點:理解線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義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3. 教學用具

多媒體、板書

4. 標簽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建議在我們周圍,與圓周運動有關的事物比比皆是,像機械鐘表的指針、齒輪、電風扇的葉片、收音機的旋鈕、汽車的車輪……在轉動時,其上的每一點都在做圓周運動.你即使坐著不動,其實也在隨著地球的自轉做圓周運動.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速度為每秒29.79?km,公轉一周所用時間為1年,月亮繞地球運轉速度為每秒1.02?km,運轉一周所用時間為27.3天,有人說月亮比地球運動得快,有人說月亮比地球運動得慢,你怎樣認為呢?

一、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

探究交流

打籃球的同學可能玩過轉籃球,讓籃球在指尖旋轉,展示自己的球技,如圖5 4 1所示.若籃球正繞指尖所在的豎直軸旋轉,那么籃球上不同高度的各點的角速度相同嗎?線速度相同嗎?

【提示】 籃球上各點的角速度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高度的各點轉動時的圓心、半徑不同,由v=ωr可知不同高度的各點的線速度不同.

1.基本知識

(1)圓周運動

物體沿著圓周的運動,它的運動軌跡為圓,圓周運動為曲線運動,故一定是變速運動.

(2)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比較

2.思考判斷

(1)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其速度一定是變化的.(√)

(2)角速度是標量,它沒有方向.(×)

(3)圓周運動線速度公式v=Δt(Δs)中的Δs表示位移.(×)

二、勻速圓周運動

探究交流

如圖所示,若鐘表的指針都做勻速圓周運動,秒針和分針的周期各是多少?角速度之比是多少?

【提示】 秒針的周期T秒=1?min=60?s,

分針的周期T分=1?h=3?600?s.

1.基本知識

(1)定義:線速度大小處處相等的圓周運動.

(2)特點

①線速度大小不變,方向不斷變化,是一種變速運動.

②角速度不變.

③轉速、周期不變.

?2.思考判斷

(1)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相等時間內通過的弧長相等.(√)

(2)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相等時間內通過的位移相同.(×)

(3)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勻速運動.(×)

三、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間的關系

【問題導思】

1.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各物理量意義是否相同?

2.怎樣理解各物理量間的關系式?

3.試推導各物理量間的關系式.

1.意義的區別

(1)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轉速都能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但它們描述的角度不同.線速度v描述質點運動的快慢,而角速度ω、周期T、轉速n描述質點轉動的快慢.

(2)要準確全面地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快慢僅用一個量是不夠的,既需要一個描述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又需要一個描述轉動快慢的物理量.

2.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高中物理學習教案范文精選篇7

一、教材分析

“向心力”編排在曲線運動倒數第二節,這部份知識是本章的重點,學好這部份知識,可以為學習下一章萬有引力應用部份的內容做好必要的準備。

圓周運動是生活中一種典型的曲線運動,勻速圓周運動更是一種特殊運動,勻速圓周運動的運動規律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具體應用。而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與向心加速度的關系其實又是牛頓第二定律的具體應用。因此,本節課采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既能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又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材在處理這部份知識時,改變原有教材的方法:新教材在前面一節已經利用矢量推導的方式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這節課利用牛頓第二定律由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得出向心力公式,再通過實驗驗證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向心力公式,然后再簡單介紹向心力公式也適用于非勻速圓周運動。這樣的編排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探究規律,利用規律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充分參與模型的形成、概念的建立和規律的探究,這種教學方式非常有利于學生科學思維的形成,并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學習動機。

二、學生分析

向心力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公式和牛頓運動的基礎之上進行的。

學生已經學習了牛頓運動定律,初步掌握了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 ,并且學習了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公式 ,所以,學生具有了理論推導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公式的知識儲備和方法儲備。

勻速圓周運動是生活中一種典型的運動形式,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實際應用,在本節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生活實例發現問題,初步認識圓周運動的向心力,通過理論探究,學生分組實驗驗證來探究規律,利用規律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通過這個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和興趣,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實驗動手能力。

在本節教學中,體驗性實驗與分組實驗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采用科學靈活的授課方式和方法,為學生思維的形成和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種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確切含義,并能用來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變速圓周運動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個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向心力概念的探究體驗,讓學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處理問題的一般方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在驗證向心力的表達式的過程中,體會控制變量法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

(3)經歷從勻速圓周運動到變速圓周運動再到一般曲線運動的研究過程,讓學生領會解決問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并學會用運動和力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從自己提出問題到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思維能力。

(2)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實例、實驗緊密聯系生活,拉近科學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到科學就在身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

(3)理解向心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

2.教學難點

(1)向心力的來源。

(2)理解向心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

五、教學流程設計

1.展示情景,提出問題

通過簡單的實驗,創設情景,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2. 科學猜想,思維發散

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鼓勵學生共同解決自己提出的一部分問題。

3. 實驗驗證

(1)用圓錐擺粗略驗證向心力公式;

(2)用向心力演示儀驗證向心力表達式。

4.變速圓周運動和研究一般曲線運動的方法。

5.課堂小結。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景設疑,引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幾個圓周運動是實例,讓先生思考:這些做圓周運動的物體為什么不會飛出去,而是老老實實地繞著一個中心點做圓周運動?

(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勻速圓周運動是生活中一種典型的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實際應用,因此,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實例,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學習動機,并為學生學習勻速圓周運動創設了良好學習情境。)

(二)感性認識,啟發思維

自己動手制作一個圓周運動(用手掄一個被繩系著的小球)

由學生得出結論: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了拉力的作用

讓學生分析這些力的指向有什么特點,并進一步歸納得出向心力的概念。

(體會媒體演示的內容,思考老師的問題。領會向心力的概念)

(三)科學猜想,思維發散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可預設問題)

2669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庆市| 眉山市| 天柱县| 东乌| 屯昌县| 庆安县| 天峨县| 济南市| 丰都县| 襄汾县| 磴口县| 龙州县| 康定县| 理塘县| 原阳县| 诸城市| 宁阳县| 武宁县| 介休市| 股票| 沙田区| 陆良县| 新邵县| 霍邱县| 平定县| 秀山| 凌云县| 锡林郭勒盟| 定兴县| 岚皋县| 泰来县| 皋兰县| 运城市| 黄石市| 雅江县| 文水县| 太仆寺旗| 剑阁县| 浦北县| 琼海市|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