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識教案范文
什么是物理教案?“物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其作者為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與教材研究所和物理課程與教材研發中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物理知識教案范文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物理知識教案范文(篇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時間和時刻的區別和聯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與位移的區別.
3.知道標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時間、時刻和路程是標量.
4.能用數軸或一維直線坐標表示時刻和時間、位置和位移.
5.知道時刻與位置、時間與位移的對應關系.
過程與方法
1.圍繞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與交流,聯系實際引出時間、時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學生學會將抽象問題形象化的處理方法.
2.會用坐標表示時刻與時間、位置和位移及相關方向
3.會用矢量表示和計算質點位移,用標量表示路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時間位移的學習,要讓學生了解生活與物理的關系,同時學會用科學的思維看待事實.
2.通過用物理量表示質點不同時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時間內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體驗,領略物理方法的奧妙,體會科學的力量.
3.養成良好的思考表述習慣和科學的價值觀.
4.從知識是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的思想中,培養同學們建立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時間和時刻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與路程的區別.
教學難點
1.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活中的時間與時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會用有向線段表示位移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時刻和時間間隔
1.基本知識
(1)時刻是指某一瞬間,時間間隔表示某一過程.
(2)在表示時間的數軸上,時刻用點來表示,時間用線段來表示.
(3)在國際單位制中,表示時間和時刻的單位是秒,它的符號是s.
2.思考判斷
(1)時刻和時間間隔都是時間,沒有本質區別.(×)
(2)飛機8點40分從上海起飛,10點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別指的是兩個時間間隔.(×)
(3)20__年10月25日23時33分在西昌成功將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25日23時33分,指的是時刻.(√)
探究交流
時間的常用單位有哪些?生活中、實驗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計時儀器?
【提示】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常用單位有分鐘、小時,還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種鐘表來計時,實驗室和運動場上常用停表來測量時間,若要比較精確地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有時需要測量和記錄很短的時間,學校的實驗室中常用電磁打點計時器或電火花計時器來完成.
二、路程和位移
1.基本知識
(1)路程
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
(2)位移
①物理意義:表示物體(質點)位置變化的物理量.
②定義:從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條有向線段.
③大小:初、末位置間有向線段的長度.
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2.思考判斷
(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
(2)物體運動時,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
(3)列車里程表中標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車從北京到天津的路程.(√)
探究交流
一個人從北京去重慶,可以乘火車,也可以乘飛機,還可以先乘火車到武漢,然后再乘輪船沿長江到重慶,如圖所示,則他的運動軌跡、位置變動、走過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
【提示】他的運動軌跡不同,走過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變動相同,位移相同.
三、矢量和標量
1.基本知識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
(2)標量
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質量、時間、路程等.
(3)運算法則
兩個標量的加減遵從算術加減法,而矢量則不同,后面將學習到.
2.思考判斷
(1)負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
(2)李強向東行進5m,張偉向北行進也5m,他們的位移不同.(√)
(3)路程是標量,位移是矢量.(√)
探究交流
溫度是標量還是矢量?+2℃和-5℃哪一個溫度高?
【提示】溫度是標量,其正、負表示相對大小,所以+2℃比-5℃溫度高.
物理知識教案范文(篇2)
一、設計思路
總體上,以高中物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圍繞讓學生“想學——會學——學會”三個緊密相關的教學問題,基于高一學生的實際和與《彈力》相關的學習任務,注重對實驗(特別是實驗設計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不僅僅是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更強調科學方法的教育與熏陶、領悟科學的思維品質,并盡可能強化創新的意識。
具體來看,本節課是整個高中物理較早進入學生學習的力學內容。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的現狀,他們在生活中已接觸到一些彈力現象,但由于認知水平正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階段,所以對彈力的認識上更多的停留在表面上,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特別是在物體發生微小形變時產生彈力的認識了解不夠,即有經驗的感性認識無法提高到理性認識。
再看學習任務設計,本節教材在文字敘述上非常簡潔,并配有大量的插圖,內容直觀、感性,表面上看較易為學生接受,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學將會很空泛。如果深入研讀教材,這節課既有物理學中把微小量放大的科學思想——通過細管液面升降放大、光點反射放大等方法來研究微小形變,又有力學模型——輕彈簧彈力大小的定量研究及彈簧模型的建立,這就為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創造了較大的空間,為學生體驗和應用科學方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與載體。
再考慮到高中物理新課改,明確地倡導讓學生使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去探究問題,并在探究學習中體會科學的思想,從而提升他們全面的科學素養。因此,本節課主要采用如下圖所示的非線性教學策略,通過模擬前人的探究歷程,尤其是通過總結評價,讓學生反思實驗的成敗之處及原因,從而促進學生掌握和領悟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智慧。
SHAPE MERGEFORMAT
二、學習任務分析
【教材內容】
《彈力》這節課的內容我將分為三個知識層框:“彈力產生的條件”、“彈性形變的存在”、“驗證胡克定律”。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彈力》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是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整個高中物理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確進行受力分析的基礎。教材從物體的明顯形變引入,繼而通過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用實例引出了形變、彈性形變和彈力的概念。并通過研究形變來探究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探究支持力、壓力和繩子的拉力這幾種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方向。對于胡克定律的教學,要先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然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探索彈力的大小與形變量大小之間的關系”,這種先從感性認識出發,上升到理性認識,再通過實驗檢驗并進行具體運用的研究辦法十分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滲透。
三、學習者分析
【已有知識與經驗】
高一學生通過前面對《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的學習,已經對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也對彈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認識和一定的理念基礎。在高中教學中要進一步幫助學生深化對彈力的理解。
【認識特征】
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學生普遍感到難以把握的問題。為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實驗,通過形象直觀的實驗教學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并讓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真諦。
四、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指出,物理學知識應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倡導探究性學習,強調面向全體學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物理科學素養。基于以上對學習任務和學習者情況的把握,以及科學新課程的理念,為了提升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養,由此,我確定如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彈性形變的概念及彈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彈力的有無和方向;
2.知道胡克定律的表達式,彈簧勁度系數的單位、符號及物理意義,并能運用胡克定律解決相關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明顯形變和微小形變的演示實驗,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彈性形變的概念及掌握微小形變觀察的物理思想方法;
2.通過探究性實驗,嘗試使用圖像法進行數據處理,得出胡克定律的表達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任何物體都能發生形變入手,對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養成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從而形成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的科學觀。
【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科的特征、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水平,以及課標的要求,由此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1.教學重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方向的判斷和利用胡克定律解決相關問題。
2.教學難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方向的判斷和顯示微小形變。
五、教學準備
【教具學具】
細鋼絲、彈簧,通過橡皮塞插有細玻璃管的扁平玻璃瓶、牙膏、激光教鞭器光源、平面鏡兩塊(一大一小)、噴霧器、演示胡克定律用的刻度尺、鉤碼、力傳感器、電腦液晶屏、偏振片、有機玻璃。
【教法學法】
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設一定的情境,自主形成科學概念,這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核心,也是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著這個主導思想,本節課以探究式教學模式為主,結合演示法、歸納法、多媒體輔助法等教學方法。對探究實驗設計好實驗的內容、步驟和表格,便于學生的探究。教學中多處通過設計演示實驗,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創設物理情境,把復雜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以便于學生的思考和分析。
六、教學過程
親身體驗,導入新課(5min)
(課前以4人為一小組,每個小組分發一根細鋼絲,讓學生在課前自己動手繞制一個小彈簧)
【學生實驗】用自己繞制的小彈簧,輕輕地一拉或一壓,感受彈簧被拉伸或壓縮的時候,手受到的力的作用。
【思考】這種力是什么性質的力?它產生的條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又如何?讓學生親身體驗彈力的存在,從而導入新課《彈力》。
【學生實驗】用力拉或壓同一個彈簧,彈簧不能夠恢復原狀。
【小組討論】上面的形變有什么特點:有的形變可以恢復原狀,有的不可以恢復原狀。
【結論】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彈性形變;不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非彈性形變。
讓學生舉例在日常生活中所發現或者觀察到的一些形變,區分哪些是彈性形變,哪些是非彈性形變。
(播放視頻):撐船時竹竿彎曲,皮球與地面接觸時內凹,釣魚時魚竿彎曲。
通過觀看視頻,形成印象,物體的形變、由于形變而產生的彈力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二)放大形變,突破難點(20min)
像彈簧、海綿、釣魚竿,這些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都能發生形變,這種形變是很明顯的。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桌面也會發生形變,而這種形變是很微小的,眼睛無法看見。怎么才能看到微小形變?同學們開始討論,提出了很多方案,教師在進行評價時,給予適當的提示:例如一張紙的厚度測不出來,我們采用什么方法來測量?這樣,通過類比的方式使他們想到了放大法。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滲透微觀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設計微小形變實驗。 【探究實驗1】如圖所示,一個扁平的玻璃瓶里,裝滿了紅色的液體,用力擠壓玻璃瓶的不同位置時,讓學生想一想:玻璃瓶是否發生形變了?但我們肉眼看不見,讓學生展開思考。
【學生活動】把一根毛細管子插入橡皮塞中,用來顯示體積的變化。
嘗試后,液面真的上升了。這表明了玻璃瓶在力的作用下,體積減小了,水上去了。
【教師活動】如果在腰部給玻璃瓶施加一個力呢?請同學上來表演。
【學生活動】擠壓玻璃瓶的腰部,液面下降了。
【教師活動】為什么?與此同時,用擠壓一支牙膏來說明這個問題,從而把這種細管液面升降放大的思想教給學生。說明這種放大的思想很管用。
【實驗說明】結合書本“問題與練習”的第1個實驗,我將實驗裝置做了如下的改進:
玻璃瓶的首選為體積較大橫截面為橢圓的瓶子;
細管用口徑較小的硬毛細管子,在細管上套一個黑色小橡皮圈,使擠壓前與液面相平,并在細管背面用白色硬紙相襯,有利于觀察水面升降;
用紅墨水將水染紅,水與細管的色差較大,宜于觀察水面的升降情況。
擠壓不同部位,水面有升又有降,徹底打消了學生的疑惑——水面的上升不是由于水的熱膨脹而是由于瓶子的形變引起的,因而更清楚更全面展示了玻璃瓶的形變。
細管液面升降放大法是通過透明細管中的有色液面的上升或下降來反映某種物理量(如體積、溫度、壓強、熱量、內能等)的微小變化,其顯著程度取決于細管直徑的大小。細管液面升降放大法在熱學演示實驗中用得比較多。如用空氣溫度計或微小壓強計來演示諸如比熱實驗、熱輻射實驗、液體蒸發制冷實驗、焦耳定律實驗、克服摩擦力做功增加內能實驗等,實際上都是運用了細管液面升降放大法。
【探究性實驗2】力作用在桌子上的這個形變怎么來顯出?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提出方案,展示方案。
【教師活動】用光點反射放大的辦法來進行。激光教鞭器發出的激光通過平面鏡兩次放大,在墻上出現一個點跡,為了看清激光光線,增強趣味性,用噴霧器噴灑細水霧在兩平面鏡之間的區域,兩次反射的紅色激光光線立即躍入眼簾,非常生動。同時,為了之后易于觀察,用藍色的小紙片貼住之前的這個點跡。
【學生活動】一名學生上來對桌面施加一個作用力,其它同學觀察墻壁上點跡的變化。
【實驗結果】點跡發生了移動。這個光點位置的變化說明了桌面發生了微小形變,通過光的兩次放大,從而把它顯示出來了。這就是光點反射放大。
【實驗說明】光點反射放大法是使光的反射角的微小變化通過反射線投射到遠處的墻壁上的光點的移位來顯示,其變化的顯著程度取決于反射鏡至光點投射之間的距離。這種放大法通常也叫“光杠桿放大法”。光點反射放大法是物理實驗中常用的放大方法。如卡文迪許設計的測量萬有引力的著名扭秤裝置,就是巧妙地運用了光點反射放大法才解決了測量石英絲微小扭轉角的難題,進而算出兩球間的引力。
【探究性實驗3】細管液面升降放大和光點反射放大的兩種方法已經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了。但是,有一些物體,像堅硬的鋼板、有機玻璃,無論怎么擠壓,這個形變還是很難用前面兩種辦法顯示出來。而在這個實驗中,可以讓一束特殊的光通過這塊有機玻璃片,然后對有機玻璃片施加一個壓力。透過偏振片來觀察一下。
【實驗結果】有機玻璃片的邊緣花紋發生了改變,用力越大,這花紋改變得越明顯。擠壓不同部位,花紋改變的形狀不一樣。這就說明了用這種儀器可以看到極難改變的形變。這在橋梁、剛體形變發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引出概念】我們把這種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像上面我們所熟知的拉力、壓力和支持力就是最常見的幾種彈力。
物理知識教案范文(篇3)
【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第3節第1課時:“重力、彈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能在具體問題中區分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計算;了解彈力的概念及其產生條件。
過程與方法:通過聯系生產生活中的力現象,通過各種力現象的區別比較,培養觀察概括能力及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微小形變現象的實驗觀察,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重力、彈力的概念。
【教學難點】
彈力的產生條件及方向確定。
【教具準備】
彈簧、彈簧秤、小車、砝碼、橡皮泥、PPT課件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一、力
1.回顧初中所學內容:
(1)什么是力?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里的作用指的是一個物體提、壓、推、拉另一個物體,所以一提到力,至少有兩個物體,一個物體施加出力,稱為施力物體,另一個物體受到力,稱為受力物體,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
(2)力作用在物體上,能產生什么效果?
力作用在物體上,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使物體產生加速度;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力有大小、方向、作用點,稱為力的三要素。意思是說,力作用于物體,所產生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有關系。要明確說明一個力,就要說明白力的大小是多少牛頓,方向朝什么方向,作用在受力物體上的什么位置(點)。
力是矢量。
(4)力的單位是什么?
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字母“N”表示。
(5)力的大小能測量嗎?
力的大小可用測力計來測量。
(6)如何用圖示表示一個力?
用圖示表示一個力,就是運用圖形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具體做法是:從力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按一定的標度(比例)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這樣,線段的起點就代表力的作用點,線段的長度表示力的大小,箭頭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在以后的學習中常常需要分析一個物體的受力情況,用受力示意圖表示分析結果,相當于畫出每個力的圖示,不過對線段的長度沒有嚴格要求,不需要確定標度。
2.教師講述
在物理學的力學部分,按照力的產生過程,即力的性質,把力分為重力、彈力、摩擦力。
◆合作探究──新課學習
二、重力
1.回顧初中所學內容
(1)什么是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是重力。需要注意的是,重力是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但重力不等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
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3)怎樣測量重力的大小?
演示并講解:將物體掛在彈簧秤彈簧自由端的掛鉤上,提起彈簧稱外殼上的掛鉤,使彈簧秤和物體靜止在空中,此時彈簧秤指鐘所指出的值,就是被測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
(4)物體所受的重力大小與它的質量有什么關系?
在地球上的同一地點,物體所受的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表示質量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牛頓。
若已知物體的質量,利用此式可以求出物體的重力大小。
物體的質量不隨它的地理位置的變化而變化,但不同地理位置處的g值不一樣,所以同一物體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緯度)所受重力大小不同。
(5)怎樣確定重力的作用點?
物體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它的各個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我們可以把各部分的重力等效成物體上的一個點所受到的重力,這個點稱為物體的重心。
2.交流評價──關于重心的討論
物理知識教案范文(篇4)
【教材分析】
1、形變:物體發生形變是力作用的結果,形變方式有形狀和體積的改變,任何物體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發生形變,只不過有些形變程度很小,只有通過儀器及實驗手段才能明顯顯示出來,在力的作用下不發生形變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形變的種類有兩種,一種是彈性形變,一種是非彈性形變。
2、彈力:彈力是接觸力,物體間產生彈力,兩物體必須接觸且發生彈性形變,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兩接觸物體是否發生彈性形變,可用假設法來判斷,若假設接觸的物體間有彈性形變,則有彈力作用,若物體所處的狀態與事實不相符,則假設不成立,無彈力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②.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正確畫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彈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過程與方法
①.提高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
②.通過探究彈力的存在,是學生體會假設推理法解決問題的巧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觀察和了解形變的有趣現象,感受自然界的奧秘,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彈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內容及應用。
2、難點:接觸的物體是否發生形變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授課類型】 新授課
【主要教學方法】 講授法
【直觀教具與教學媒體】 黑板、粉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問題1:力的定義是什么?
——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問題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使物體形狀發生改變。
問題3:能夠舉出一些外力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的例子?
——壓縮彈簧、擠壓海綿、用手彎曲直尺、小鳥壓彎枝頭、拉動橡皮筋等。
二、新課教學
(一)彈性形變和彈力
問題4:以上例子中各物體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物體的形狀或體積都發生了改變。
結論: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上面所舉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體的形變都非常明顯,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變非常微小,無法看清。例如書本放在桌面上,桌面發生的形變;人站在地面上,地面發生的形變。這些形變我們需要通過儀器及實驗手段來判斷。任何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都會發生形變,只不過形變有大有小。
演示:①.用力擠壓海綿,海綿發生形變,松手后恢復原狀;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斷裂,無法恢復原狀。
總結:物體發生形變,在撤去外力后,有些能恢復原狀,如例子中的海綿,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而有些物體由于形變過大,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從而不能恢復到原狀,這種形變叫做非彈性形變,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任何物體的形變如果超過了彈性限度,將不能恢復到原狀。
演示:①.被彎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筆頭,放手后粉筆頭被彈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紙團,放手后小紙團被彈飛。
問題5:為什么粉筆頭、小紙團會被彈起?
引導學生回答: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會對和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就被彈起。我們把這個力叫做彈力。
問題6:如果粉筆頭、小紙團與形變的物體不接觸,會受到彈力嗎?
引導學生回答:不接觸一定不會受到彈力。
總結:彈力的產生需要兩個條件,直接接觸并發生形變。
(二)幾種彈力
學習了彈力的定義,我們通過幾種常見的彈力進一步來研究彈力的問題。
問題1:課本放在桌面上,根據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課本和桌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
——課本多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課本的支持力。
問題2:它們是彈力嗎?為什么?
——它們是彈力,因為它們符合彈力產生的條件,接觸并且發生形變。
教師精講: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由于重力作用而壓迫桌面,使書和桌面同時發生微小的形變。書要恢復原狀,對桌面產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彈力F1,這就是書對桌面的壓力;桌面要恢復原狀,對書產生垂直于書面向上的彈力F2,這就是桌面對書的支持力,如圖1。
學生活動:靜止的放在傾斜木板上的書,書對木板有壓力,木板對書有支持力,知道學生畫出力的示意圖,如圖2,分析壓力和支持力的方向。
物理知識教案范文(篇5)
教學重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彈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內容及應用.
教學難點
接觸的物體是否發生形變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各種彈簧、橡皮筋(泥)、鋼尺、細鋼絲、微小形變演示、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情景導入
(課件展示)多媒體播放拉弓射箭、蹦極、跳水等情景:
射箭 蹦極 水
圖3-2-1
讓學生試著回答以上動作的完成有什么共同特點.
結論:都離不開物體的彈性作用.
彈性物體對作用對象的作用我們稱之為彈力,本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其方向的判定等系列問題.
感知導入
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分發一根細鐵絲.讓大家自己動手制作成一個小彈簧,然后輕輕地拉一拉或者壓一壓,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總結:當手拉或壓彈簧時,都要給彈簧一個力的作用,也就是說手都要受到彈簧的力的作用.
那么,這又是什么力呢?它是怎樣產生的呢?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呢?
推進新課
一、彈性形變和彈力
實驗演示1:
壓縮彈簧、海綿,用手彎曲竹片,我們能明顯地觀察到什么現象?
結論:看到形狀或體積改變,我們就把物體形狀或體積的變化叫做形變.
情景設置:給學生提供不同的物體,教師引導學生使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發生變化(設計意圖:學生親身經歷探究過程,明確兩類形變)
討論交流:物體的形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物體在形變后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如彈簧的形變、竹片的形變等;另一種是物體在形變后,撤去外力物體也不能夠恢復原狀的形變,這種形變叫做非彈性形變.
閱讀(課件展示):
凡物體受到外力而發生形狀變化謂之“形變”.物體由于外因或內在缺陷,物質微粒的相對位置發生改變,也可引起形態的變化.形變的種類有:
1.縱向形變:桿的兩端受到壓力或拉力時,長度發生改變;
2.體積形變:物體體積大小的改變;
3.切變:物體兩相對的表面受到在表面內的(切向)力偶作用時,兩表面發生相對位移,稱為切變;
4.扭轉:一圓柱狀物體,兩端各受方向相反的力矩作用而扭轉,稱扭轉形變;
5.彎曲:兩端固定的鋼筋,因負荷而彎曲,稱彎曲形變.
【實驗探究】 怎么才能夠使物體發生形變呢?(分組合作進行實驗探究、討論,不難得出結論)
結論:物體間相互接觸并相互擠壓.
學生實驗:鼓勵大家自己使勁拉課下制作好的小彈簧,拉到再不能伸長為止.
現象:彈簧被拉直后不能恢復原長.
結論:如果形變過大,超過一定的限度,撤去外力作用后,物體就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彈性限度微觀解釋(設計意圖:教師引導提高的過程)
教師精講:鐵絲在被拉伸過程中,其形變與銅原子的引力范圍有關.當鐵絲被拉伸時,由于鐵原子的引力,鐵絲可以恢復到原來的長度,這屬于彈性形變的范圍;但是若繼續拉鐵絲,當鐵原子間的距離拉得太大時,鐵原子的引力不能使其恢復到原來的位置,這時鐵絲就無法恢復到原長甚至會斷裂.
問題設置: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有什么用途呢?
引導學生舉出彎弓射箭、撐桿起跳、拍打籃球、擊打網球等例子.
師生交流討論以上例子的本質.
結論: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問題設置:任何物體都能發生形變嗎?
此時教師可以在桌子上放一本書,借此提問桌子會發生形變嗎?
(學生可能回答不發生形變)
演示實驗2:
教師向學生作顯示微小形變裝置的簡單介紹.
實驗:入射光的位置不變,將光線經M、N兩平面鏡兩次反射,射到一個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點.如圖3-2-2,讓一學生用力壓桌面,同學們會看到什么現象?
學生會看到光點在刻度尺上移動.
圖3-2-2
學生分析:桌面有了形變,使M、N平面鏡的位置發生了微小的變化.
總結:我們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體發生形變,還有一些物體眼睛根本觀察不到它的形變,比如一些比較堅硬的物體,但是這些物體都有形變,只不過形變很微小.所以,一切物體都在力的作用下會發生形變.
演示實驗3:
(課件展示)多媒體課件展示教材55頁圖3.2-2有機玻璃的形變.
歸納:一塊三角形有機玻璃壓在另一塊有機玻璃上,發生的形變很小,肉眼不能看出來.但是形變使有機玻璃內部不同部位的光學性質產生了差異,讓特殊的光通過時,就完全可以看到這種差異.
二、幾種彈力
事實上,只要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相互擠壓,就一定能產生彈力的作用.可見,彈力的產生需兩個條件:直接接觸并發生形變.
常見的彈力除了以上講到的外,還有支持力和拉力等.
彈力的方向:一般情況下,凡是支持物對物體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發生形變而對物體產生彈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教師精講: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壓迫桌面,使書和桌面同時發生微小形變,書要恢復原狀,對桌面產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彈力F1,這就是書對桌面的壓力;桌面由于發生微小的形變,對書產生垂直于書面向上的彈力F2,這就是桌面對書的支持力.如圖3-2-3.
圖3-2-3 圖3-2-4
學生活動:靜止地放在傾斜木板上的書,書對木板有壓力,木板對書有支持力.指導學生并畫出力的示意圖.如圖3-2-4.
結論:壓力、支持力都是彈力.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壓的物體,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圖3-2-5
引導學生分析靜止時懸繩對重物的拉力及方向.如圖3-2-5.
引導得出:懸掛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緊懸繩,使重物、懸繩同時發生微小的形變.重物由于發生微小的形變,對懸繩產生豎直向下的彈力F1,這是物對繩的拉力;懸繩由于發生微小形變,對物產生豎直向上的彈力F2,這就是繩對物體的拉力.
結論:拉力是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課堂訓練(課件展示)
畫出下列各靜止物體的彈力(接觸面光滑).
圖3-2-6
分析:彈力的方向總跟接觸的面垂直,面與面接觸,點與面接觸,都是垂直于面;點與點的接觸要找兩接觸點的公切面,彈力垂直于這個公切面指向被支持物.
物理知識教案范文(篇6)
【教學設計思想】
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難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嘗試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對本節課產生極大的興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處: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
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力之一,是高中力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正確認識摩擦力對整個力學知識框架的搭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課中,重點是研究滑動摩擦力,要求會計算其大小和判斷其方向;難點是靜摩擦力,尤其是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教師要試圖將學生初中學過的相關概念與本節的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學中要力圖從兩種摩擦力的區別與聯系出發,讓學生從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圍及其計算來理解兩種摩擦力的異同,通過探究實驗去加深鞏固。
本節課也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從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引入,以探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兩種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壓力關系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同時,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后,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并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學情分析】
學習者是高中一年級學生,目前還沒有學習力的合成與分解相關知識,只是在初中階段簡單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質。所以在講述新課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要讓他們在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逐漸學習新課程,避免跨越式教學。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靜摩擦、滑動摩擦力,和它們的產生條件及其作用效果,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根據物體的平衡條件簡單地計算靜摩擦力的大小。
3.能運用滑動摩擦力公式來計算滑動摩擦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利用物理語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規律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3.讓學生參與和親身體會在實驗中控制變量和實驗條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利用演示實驗和學生參與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實踐——認識(規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1.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3.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以及方向的判斷。
難點:1.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大小的簡單計算。
三、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實驗探究、體會參與、練習鞏固
四、教具準備
木板、彈簧秤、物塊、毛巾、泡沫板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說明 展示圖片引出問題導入課題 展示兩組圖片,引出摩擦力課題。
圖片一:帶花紋的輪胎和鞋子。
問題:輪胎表面和鞋子底部的花紋有什么作用?
圖片二:身體表面光滑的魚。
問題:魚類身體表面分泌的粘液對自身有什么作用?
學生認真觀察圖片,并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學生獲得感性認識,陶冶情操。
3.能初步明確課堂所要研究的任務。 1.利用生活實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觀念。 設置情景
認識不同
類型的摩
擦力 情景一:小明同學需將一個很重的箱子從A處搬到B處,經嘗試,小明很難直接搬動它。(要求:小明獨自完成任務,使用力氣最少。)
問題一:小明該如何去做?
情景二:在上述背景之下,小明嘗試推動箱子,發現箱子不容易推動。
問題二:小明怎樣改進方案,能讓箱子更容易推動?
情景三:發現澆油不環保,也很浪費。
問題三:能否有更輕松的辦法?
老師對上述三個場景對應提出的三個解決方案進行小結,對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做出肯定,并同時介紹學生,解決方案中涉及的三種摩擦力分別是: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 1.請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并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三個問題:
回答問題一:推箱子。
回答問題二:給地面澆油。
回答問題三:給箱子底部放木棒。
3.學生跟隨老師的分析,深刻思考,總結規律。
4.學生進行觀察,從中發現:物體受到摩擦力的條件,與初中的知識進行比較,歸納出兩種不同類型的摩擦力。 1.通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2.使學生發散思維,不再只受物理條條框框的公式限制,盡可能的發散思維,考慮解決方案,自己引出三種常見的摩擦力。
3.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
4.以師生互動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用學生對實例分析,讓學生初步了解摩擦力,為下面的探究打基礎。
探究滑動摩擦力
1.定義: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對另一物體滑動時,會受到另一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2.產生的條件:
a.直接接觸
b.接觸面粗糙
c.兩物體間有彈力
d.有相對運動
擴充: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物體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會有所不同,進行思考: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A.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B.跟物體間的壓力(正壓力)有關
C.跟物體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根據以上幾條猜測,設計實驗去進行驗證探索。(利用控制變量法來進行探究)
壓力FN
摩擦力Ff
作出FN——Ff圖象,尋找其中規律。對實驗過程和結論進行評估和交流。
3.大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數由接觸面的材料決定,稱之為動摩擦因數(μ)即: F=μFN
“μ”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還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沒有單位。
4.方向: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跟物體的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相反”是指相對接觸的物體,而不能相對別的物體。
所謂“相對運動”,指的是兩個物體分別以對方為參照物所表現出來的運動,而不是相對地面或其他物體的運動。
觀察A在B上滑動時的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理解相對運動含義。 1.學生小組討論后提出問題。并確定探究的方向。
2.學生進行對比學習,得出滑動摩擦力的特點。
3.學生通過自己的比較探究過程,并分享其他同學的成果,修正自己的不足之處。
4.學生對成果進行分析論證,得出它們的特點。
5.就此結論進行實驗探究。
6.鼓勵學生在學習完靜摩擦力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進行更深層探究。
7.師生一起對問題進行初步的評價和篩選,確定合理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就此進行猜想和假設,設計出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探究。
8.學生進行實驗時進行個別指導,使得后進生能完成實驗進展。
9.分析論證后形成結論:
①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
②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正壓力)成正比。
10.學生就實驗結論進行分析、深層拓展,達到最優。 1.培養學生在觀察物理現象或物理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有初步提出問題的能力和膽量。
2.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研究的計劃和實驗方案。完成對知識的初步探究和理解過程。
3.鼓勵學生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科學規律,并能書面或口頭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學生認識到實驗、分析,論證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
4.培養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勇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既堅持原則,又尊重他人。
5.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學原理。
6.具體問題的分析過程,讓學生能從中了解到解決問題的規范和過程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習慣。
反饋練習
例題:在東北的冬季伐木工作中,伐下的木料常裝在雪撬上,馬拉著雪撬在冰道上滑行,將木料運出。一個有鋼制滑板的雪撬,連同木料的總重量為4.9×104N。在水平的冰道上,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夠拉著雪撬勻速前進?(已知鋼與冰之間的μ=0.02) 學生運用滑動摩擦力計算公式F=μF來解答問題。
通過例題,使學生深刻理解和熟練運動滑動摩擦力計算公式
物理知識教案范文(篇7)
一、教學目標
1.在物理知識方面要求:
(1)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2)能在簡單問題中,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著最大靜摩擦力。
(3)掌握動摩擦因數,會在具體問題中計算滑動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因素。
2.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概括出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摩擦力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通過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區別對比,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
3.滲透物理學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體所受摩擦力時,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無關因素,總結出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規律。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課的內容分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兩部分。重點是摩擦力產生的條件、特性和規律,通過演示實驗得出關系f=μN。
2.難點是學生有初中的知識,往往誤認為壓力N的大小總是跟滑動物體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須指出只有當兩物體的接觸面垂直,物體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動時,壓力N的大小才跟物體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學中要強調摩擦力有阻礙相對運動和相對運動趨勢的性質。
三、教具
1.演示教具
帶有定滑輪的平板一塊、帶線繩的大木塊、小木塊、玻璃、毛巾、測力計、砝碼。
2.學生實驗材料
每兩位學生一組:物塊一塊、測力計一只。
3.投影儀、投影片。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力學中常見的三種力是重力、彈力、摩擦力。對于每一種力我們都要掌握它產生的條件,會計算力的大小,能判斷力的方向。在前面我們已經學過了兩種力:重力和彈力。今天我們學習第三種力——摩擦力。在這三種力中摩擦力較難掌握。
(二)教學過程設計
1.靜摩擦力
演示實驗:
javascript
:if(this.width>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當定滑輪的繩子下端懸掛50g砝碼時,物塊保持靜止狀態。
提出問題:物塊靜止,它受板的靜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據什么原理判斷的?
當懸掛的砝碼增加到100g時,物塊仍保持靜止狀態。
提出問題:物塊此時所受的靜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如何變化?設想一下,如果將砝碼B摘去,靜摩擦力又將如何變化?
在同學回答的基礎上歸納出:一般靜摩擦力的大小沒有一個確定的值,類似上述情況,當物塊不動處于平衡狀態時,靜摩擦力的大小隨拉力大小的變化而變化,總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接觸面切線方向;跟拉力的方向相反,或者說跟物體間相對滑動趨勢方向相反。
提出問題:當懸掛在繩子下端的砝碼為150g時,物塊才剛開始相對于桌面板滑動,這時物塊所受的靜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
教師講解:靜摩擦力增大到某數值后就不再增大了,這時靜摩擦力達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靜摩擦力,用fm表示。最大靜摩擦力的方向,也總是沿接觸面切線方向,跟使物體起動的外力方向相反,或者說跟物體間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明確: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兩個相接觸的物體之間存在著靜摩擦力的作用,則并不一定處于最大靜摩擦狀態,最大靜摩擦力等于使物體將要開始運動所需的最小推力。
2.滑動摩擦力
邊演示邊提問:一旦物塊滑動后,我們只要掛130g砝碼,就能使物塊維持勻速運動。這時兩物體之間的滑動摩擦力為多大?方向如何?
再做演示實驗,在剛才的大木塊上再放一塊小木塊,發現要掛140g的砝碼,才能使物塊維持勻速運動。這又說明滑動摩擦力的變化遵循什么規律?
教師講解:這說明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兩物體間的正壓力N成正比。
演示實驗,將木塊依次放在玻璃上,木板上和毛巾上,用測力計拉木塊,使木塊勻速運動,觀察測力計的示數,發現三種情況下,測力計示數由小到大,說明物體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有關,與相互之間的壓力(彈力)成正比,可以寫為f=μN
μ是動摩擦因數,因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決定。動摩擦因數是無單位的,它表示摩擦力跟正壓力之比。
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接觸面切線方向,且跟物體的相對滑動方向相反。
3.學生分組實驗
教師指導一組學生實驗,其他各組同時操作: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住物塊,開始用較小的力拉,記下測力計讀數;慢慢增加拉力,再記下測力計讀數;繼續增加拉力,使物塊剛好開始滑動,記下測力計讀數;然后保持物塊勻速運動,記下測力計讀數。
用投影儀打出投影片,讓學生填下表:
數據測力計讀數拉力方向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