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模板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小編帶來高中生物教案模板7篇,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篇1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3.進行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教學難點
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三、教學方法
探究法、講述法
四、課時安排
五、教學過程
章引入學生閱讀P58。
節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1.由于單位時間內透過玻璃紙進入長頸漏斗的水分子數量多于從長頸漏斗滲出的水分子數量,使得管內液面升高。
2.用紗布替代玻璃紙時,因紗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會升高。
3.半透膜兩側溶液的濃度相等時,單位時間內透過玻璃紙進入長頸漏斗的水分子數量等于滲出的水分子數量,液面也不會升高。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與注意。
板書一、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與討論學生閱讀思考討論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1.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等有機物一般不能透過細胞膜。
2.紅細胞的細胞膜相當于“問題探討”中的半透膜。
3.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于紅細胞內部的濃度時,紅細胞一般會因持續吸水而漲破。
4.紅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決于紅細胞內外濃度的差值。一般情況下,差值較大時吸水或失水較多
板書㈠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膨脹甚至漲破)
失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皺縮)
㈡成熟植物細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學生閱讀思考交流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質層的位置 細胞大小
蔗糖溶液 變小 原生質層脫離細胞壁 基本不變
清水 逐漸恢復原來大小 原生質層恢復原來位置 基本不變
板書
失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質壁分離)
吸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質壁分離復原)
板書二、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
提示1.在培養過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離子較多,吸收Ca2+、Mg2+較少,結果導致水稻培養液里的Ca2+、Mg2+濃度增高。
2.不同作物對無機鹽的吸收是有差異的。
3.水分子跨膜運輸是順相對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質的跨膜運輸并不都是這樣,這取決于細胞生命活動的需要。
4.細胞對物質的吸收是有選擇的。這種選擇性具有普遍性。
板書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小結見板書。
作業練習一二。
提示基礎題
1.√。 2.√。 3.×。
拓展題
農業生產上的輪作正是針對不同作物根系對礦質元素的選擇性吸收而采取的生產措施。如果長期在同一塊田里種植同種作物,地力就會下降(俗稱傷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這樣就會影響作物的產量。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篇2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三、板書設計: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四、教學過程:
引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2.火山爆發后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在火山爆發中,有些物種可能會絕滅;在恢復過程中外來新物種可能會進入。群落結構因此而發生了變化,一般不能恢復原來的群落結構。
板書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就叫做演替。
問題以“本節聚焦”的問題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演替的類型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1”,閱讀P79~P80,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因為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分,而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而從裸巖中獲取養分。
2.通過地衣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并積累起了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而苔蘚生長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于優勢地位,其結果是逐漸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指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了優勢,取代了灌木的優勢,但在森林中各種類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書㈠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講述我國東北科爾沁草原地區的農田,在棄耕后開始出現恢復演替,這是一種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為貝加爾針茅草原,開墾后種了幾年玉米,后因產量下降而棄耕。棄耕后的1~2年內以黃蒿、狗尾草、豬毛菜、苦荬菜等雜草占優勢;2~3年后,黃蒿占優勢;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莖禾草入侵,并逐漸占優勢,進入根莖禾草階段;7~8年后,土壤變堅實,叢生禾草開始定居,并逐漸代替了根莖禾草,恢復到貝加爾針茅群落。這一過程需要經歷10~15年,根據耕作時期長短,土壤侵蝕程度,以及周圍原始物種的遠近而有所不同。
板書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2”,閱讀P81,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至少有兩種因素在小路周圍的雜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踐踏,從耐踐踏而言,車前草最強,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間的競爭,在遠離人踐踏的地方,莖稈較高的狗尾草優先獲得陽光,車前草等處于劣勢。
2.如果小路被廢棄后,人的踐踏活動停止了,在路周圍會慢慢長出莖稈較高的植物,逐漸成為優勢植物。于是,就會出現“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書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講述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邊際土地開墾史。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后在黑龍江三江平原、新疆和華南地區有計劃地組織大規模墾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澤和丘陵地區也開展了規模不等的墾殖活動。1952~1990年,全國累計開墾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開墾的。大量開墾直接導致農牧漁業生產能力和環境質量下降。開墾的結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嚴重退化。這些問題已引起各方面廣泛關注。我國已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牧還草等重要政策,并從20_年1月起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條例》。
退耕還林。1999年開始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試點,20_年全面實施,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計投入達232億元。規劃在20_年前退耕還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區將增加林草覆蓋率5個百分點,水土流失控制面積8.67×107 hm2,防風固沙控制面積1.03×108 hm2。這是50多年來我國涉及范圍最廣、任務量最大、農民參與度最高的生態建設工程。
退田還湖。1998年以來,為治理長江水患,國家實施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的方針。5年來的“退田還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面積由3 950 km2“長”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積增長了35%,恢復到60年前的4 350 km2。兩大湖區為此搬遷的移民相當于三峽移民的1.4倍。兩大湖泊的擴容,改善了長江流域的生態。目前,長江干流水面恢復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積1.3×1010 m3。這是歷史上自唐宋以來第一次從圍湖造田轉變為大規模的退田還湖。
退牧還草。從20_年起,用5年時間,在蒙甘寧西部荒漠草原、內蒙古東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東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約占西部地區嚴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還草”將采取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3種形式進行,實行草場圍欄封育,適當建設人工草地和飼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飼圈養。力爭5年內,使工程區內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復,天然草場得到休養生息,變過牧超載為以草定畜,達到草畜平衡,實現草原資源的永續利用,建立起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草原生態系統。
⊙要點解析
1. 群落的演替是一個群落取代另一個群落的過程,這個過程直到出現一個頂極群落才會中止。群落這種依次取代現象就叫演替。如:一塊農田,如果人們不去耕耘和種植,任其自然發展,不用多久,就會長滿各種野草。多年以后,農田又會發生變化,草本植物減少,各種灌木又繁茂地生長起來。再過若干年,一些高大的喬木也在這里生長起來,灌木又處于次要地位。經過漫長的時間,最終這塊農田演變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擾情況下,它將成為一個非常穩定的森林群落,而不會被別的群落所取代,成為頂極群落。
2.群落的形成總是從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開始的,這種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稱為裸地。裸地可分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前者指從來沒有生物生長或雖曾有過植物生長,但被徹底消滅了,沒有留下任何植物的傳播體及原有植被影響下的土壤。后者指原來有植物生長,因植被遭受破壞后形成的裸地。這種裸地雖然沒有植物生長,但原有的土壤條件沒有被破壞或破壞不夠嚴重,在土壤中還保留了植物的繁殖體,如種子、根、莖等。原有的植物繁殖體和殘存的土壤條件在群落形成過程中將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次生演替過程的長短,主要決定于群落受干擾的強度和所持續的時間。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決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擇伐、皆伐)及其對林內優勢樹種的苗木、幼樹和地被的破壞程度都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條件,影響群落的復生和變化過程。在森林群落的演替過程中,動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顯的。
3.群落內部環境的變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動造成的,與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沒有直接的關系;有些情況下,是群落內物種生命活動的結果,為自己創造了不良的居住環境,使原來的群落解體,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誘發演替。
4.外界環境條件如氣候決定著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響到群落的結構和生產力。氣候的變化,無論是長期的還是暫時的,都會成為演替的誘發因素。地表形態(地貌)的改變會使水分、熱量等生態因子重新分配,轉過來又影響到群落本身。土壤的理化特性對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火也是一個重要的誘發演替的因子。影響演替的外部環境條件并不限于上述幾種,凡是與群落發育有關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態因子都可成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類的活動對生物群落演替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為人類社會活動通常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可以對自然環境中的生態關系起促進、抑制、改造和建設的作用。放火燒山、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落改變面貌。人還可以經營、撫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司于自然發展的道路進行。人甚至還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將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為控制之下。
五、教后感: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系;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教育學生要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而不是破壞自然。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篇3
教學目標:
【知識】:了解細胞學說的發展過程
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細胞形態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的關系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技能】: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
制作臨時裝片
觀察不同細胞的差異
【情感態度】:認同科學探索是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認識水華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禁采發菜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細胞的多樣性,特別是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是本課的重點。而了解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用具:實驗材料、顯微鏡、ppt幻燈片。
課前準備:準備好實驗的材料(選取多少種細胞?)。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使用顯微鏡的高倍鏡觀察集中細胞
(二)第一課時的課后練習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彩圖,回憶4種細胞的來源以及復習在初中階段所了解的細胞的結構。
簡單復習一下顯微鏡的使用。用幻燈片指導學生制作臨時裝片并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并以問題作為引導:你觀察的是什么細胞;從低倍鏡轉換到高倍鏡后,視野發生了怎么樣的變化?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找到目標并將其移動到視野中央,再轉換高倍鏡?嘗試用簡圖來描述一下你觀察的細胞;你認為造成細胞形態結構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比較)
小結,造成細胞形態結構差異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異。
課后聯系第1、2題
第一題:答案是B
第二題:(1)上皮組織細胞、角質保護層細胞、皮下結締組織細胞;表皮細胞、保衛細胞、葉肉細胞、導管細胞、篩管細胞。(2)共同點: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相異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3)因為兩者都有多種組織有機結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學生活動
思考并回答問題
制作臨時裝片并觀察。思考討論老師的問題,并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練習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第二課時)
(三)細胞學說及其建立過程
課后練習
科學前沿
本章小結
自我測試
引導學生比較上一節實驗課所繪制的細胞圖與大腸桿菌相片、模式圖的差異。提出問題:兩種細胞之間的主要區別在哪里?
導出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代表生物。(真核細胞如動物、植物、真菌;原核細胞如細菌、藍藻)
以藍藻作為例子介紹原核細胞的生活習性。
1.什么是藍藻,身邊熟悉的藍藻有那些代表生物?(發菜、水華)水華對環境的影響和禁采發菜的環保意義。
2.形態:比較小,營養方式。細菌主要以寄生、腐生為主,而藍藻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3.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擬核
4.用幻燈片比較一下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不同點。然后比較兩者的相同點,突出細胞核與擬核物質組成的共同性。
設問:被譽為現代生物學三大基石是什么?(達爾文的進化論、孟德爾遺傳理論、細胞學說)
簡單地解釋細胞學說的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描述了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第二要點描述了細胞的生命活動;第三要點描述細胞的繁殖。(可以以設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講)
以討論題引導學生閱讀“細胞學說建立過程”的資料。
課后練習3:根本區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共性是細胞核的組成物質。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篇4
一、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本節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知識和第三章《新陳代謝》的知識聯系密切,又直接關系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學科內綜合性強,理論聯系實際緊密,需要提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和識圖解圖能力。
縱觀04—07三年來的全國高考題,該部分知識為高考熱點內容之一,歷年高考都會考查。但近三年來天津卷涉及較少。從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往往涉及到圖形、圖表的分析。命題方式靈活多樣,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及各營養級能量傳遞的計算及綜合運用本章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等知識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及熱點問題,是高考命題的焦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知識水平,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動的特點
(3)應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能量傳遞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識圖解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系的辯證觀點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2、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相關知識的計算
3、重難點的突破
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觀、動態等多種功能使知識結構一目了然,來突出重點。再通過經典例題跟進、教師詳解、學生分析來強化知識,突破難點
四、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在課前制定有針對性的復習目標,并要求學生提前復習,教師加以檢查落實。授課中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對近幾年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的高考題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題中如何確立關鍵詞、關鍵點及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及技巧的講解,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并加以掌握。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篇5
第1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為什么說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實例
生物 生物類型 生命活動 基本特征 說明
草履蟲 單細胞生物 運動和分裂
人 多細胞生物 生殖和發育
人 多細胞生物 縮手反射
病毒 非細胞形態的生物 入人體的淋巴細胞
人 人和高等動物 免疫
二、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結構
層次 概念 舉例 學生舉例
細胞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心肌細 胞組織 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 心肌組織器官 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 心臟系統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 循環系統個體 由各種器官或系統協調配合共同完成復雜的生命活動的生物。 單細胞生物由一個細胞構成生物體 龜種群 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是一個種群 該區域內同種龜的所有個體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所有的種群組成一個群落 該區域內龜和其他所有生物的種群生態系統 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龜生活的水生生態系統
生物圈 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這些生物生活的無機環境共同組成 地球上只有一個生物圈
三、小結: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2、說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情感態度方面
1、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學重難點:
細胞是基本的 生命系統是重點;說出生命系統的層次是難點。
三、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
四、課前準備:
讓學生收集關于冠裝病毒相關的資料。
五、教學課時: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1、引入新課
2、分析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難點)
小結
課后練習 教師活動
以“病毒是不是生物?”問題引入,簡單復習病毒的結構(沒有細胞結構,只有蛋白質外殼和核酸核心,但是能復制)。舉引起SAS的 冠狀病毒為例,提出問題,病毒在細胞外不具備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復制的呢?……冠狀病毒在那些細胞里面復制呢?
小結上面的內容,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在細胞外表現不出生命的特征,說明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為什么呢?)細胞的任何一部分脫離了細胞就不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質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提出問題:細胞能表現出那些生命活動呢?指導學生閱讀資料,并開展討論。
小結:(幻燈片展示提綱)細胞為什么是生命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一個細胞能完成各種生命活動;多細胞生物是在在細胞生命活動基礎上實現各種的生命功能。(舉出一些實例)
地球上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可謂是恒河沙數,但是這些生物,小到組成它們身體的細胞,大到一個生物個體,一個物種、甚至一個生態系統、整個生物圈,都可以一個一個的生命系統(什么是系統呢),而且這些生命系統之間還有層次的關系。(以一只龜為例分析)
單一個心肌細胞就是一個生命系統,(為什么呢?)因為細胞各個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而使細胞能表現生命特征;心肌也是一個系統(分析略)。引導學生分析心臟、循環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等也是一個系統
學生活動
討論、思考 問題:病毒是怎么樣復制的?(在細胞內)
匯報冠狀病毒的相關的資料
閱讀資料并討論:
(實例一:草履蟲除了分裂和運動,還能鑷食、排泄,生長,應激;實例二:精子和卵細胞作為橋梁,胚胎發育與細胞的生長、分裂、分化有關系;實例4:例如瘧疾、非典感冒等等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生物系統的層次性、以及嘗試分析后面幾個層次作為生命系統的原因。(著重引導說出多個組分互相配合影響成為整體)
完成資料后的“思考與討論”。
七、板書設計
第1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為什么說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實例
生物 生物類型 生命活動 基本特征 說明
草履蟲 單細胞生物 運動和分裂
人 多細胞生物 生殖和發育
人 多細胞生物 縮手反射
病毒 非細胞形態的生物 入人體的淋巴細胞
人 人和高等動物 免疫
二、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結構
層次 概念 舉例 學生舉例
細胞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心肌細 胞組織 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 心肌組織
器官 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 心臟系統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 循環系統個體 由各種器官或系統協調配合共同完成復雜的生命活動的生物。 單細胞生物由一個細胞構成生物體 龜種群 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是一個種群 該區域內同種龜的所有個體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所有的種群組成一個群落 該區域內龜和其他所有生物的種群生態系統 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龜生活的水生生態系統
生物圈 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這些生物生活的無機環境共同組成 地球上只有一個生物圈
三、小結: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篇7
知識目標:
1、細胞增殖的方式和意義。
2、細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3、分析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的變化規律。
能力目標:
1、養成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
2、能夠利用多種媒體獲取生物信息。
情感目標:
1、形成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生物學思想。
2、使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細胞周期及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教學難點: 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各個時期DNA、染色體的變化規律。
教學方法: 探究、講述和討論的方法
所需設備: 教學模型、多媒體課件。
教師活動
導入新課:相信大家都非常的清楚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形成的,而一個成年人的體內大約有1014個細胞,那么這一個受精卵是怎樣形成1014個細胞的呢?這就算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細胞增殖問題。
究竟細胞是如何增殖的呢?它的方式又有哪些呢?以及細胞增殖對生物體而言有什么樣的意思呢?大家帶著這幾個問題閱讀教材P112頁。
教師點評:
1、細胞增殖的意義
2、兩個階段
3、真核生物細胞分裂的方式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有絲分裂。要學習有絲分裂我們首先必須來了解下細胞周期的概念,那么什么叫細胞周期呢?
我們把指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
從這樣的一個概念當中大家能發現一些什么問題呢?如:是不是所有的細胞都有細胞周期呢?細胞周期又分為這樣的階段呢?
兩個階段:
下面大家閱讀這個關于細胞周期的資料可以得出哪些結論呢?
教師點評:
結論:
1、不同類型的細胞細胞周期持續時間不同;
2、一個細胞周期中分裂間期時間長分裂期時間短。
如果我們把細胞周期用一個圓餅狀的圖形把它表示出來會是這樣的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幾個練習題。
現在我們就以植物細胞為例來學習下有絲分裂的過程。
那么大家是否還記得植物細胞的結構呢?我們一起來回憶下。
在有絲分裂過程中一些細胞中的重要結構會發生某些變化,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觀察下分裂間期過程當中細胞內發生的變化。
特點:DNA的復制和蛋白質的合成(染色體的復制)
染色體復制的結果是形成姐妹了姐妹染色單體。但依然是呈現染色質的形態。大家思索一下這個兩條姐妹染色單體有什么特點沒有呢?
這就是分裂間期的生命活動,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分裂期。
(2)分裂期
前期:大家同樣先看下前期的圖像,然后總結下前期有什么樣的特點?
提示:
1、在前期染色質的形態出現了什么變化?
2、兩極有什么樣的變化?
3、染色體怎樣分布?
4、核膜核仁有什么變化?
教師點評:
①染色質高度螺旋、縮短變粗形成了染色體。染色體散亂分布
②細胞兩極發出紡錘絲,出現紡錘體
③核膜、核仁消失
前期:膜仁消失現兩體
中期
問題:大家來嘗試描述下中期的主要變化?
我們把細胞中央這個與紡錘體的中軸相垂直,類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這個平面稱之為赤道板。其實它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結構。
教師點評:
①所有染色體的著絲點都整齊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體的形態穩定,數目清晰,最利于觀察
中期:形定數晰赤道齊
后期
提問:
1、 染色體的著絲點發生什么變化?
2、染色體的位置發生什么變化?
教師點評:
①著絲點一分為二,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并分別向兩極移動。
②紡錘絲牽引著子染色體分別向細胞的兩極移動。這時細胞核內的全部染色體就平均分配到了細胞兩極大家比較一下中后期細胞內染色體和染色單體的數量變化?
后期:點裂數加均兩極
末期
1、染色體、紡錘體、核膜、核仁有什么變化?
2、一個細胞最終如何分為兩個細胞?
教師點評:
①染色體變成染色質,紡錘體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現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現細胞板,并擴展成分隔兩個子細胞的細胞壁
末期:兩消兩現質分離
我們已經了解了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全過程,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連續的過程。
(看兩篇:第一篇連續放,第二篇分出各個時期)
這就是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全過程,然后我們來總結一下細胞內染色體和DNA的變化規律然后做下面的習題。
最后我們來分析一下有絲分裂的意思。
(3)、 有絲分裂重要意義
1、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實質是DNA的復制),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使得子細胞得到一套與親代細胞形態和數目完全一樣的染色體。
2、由于染色體上有遺傳物質DNA,因而在細胞的親代和子代之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
小結
一、細胞周期的概念
二、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