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地理教案 >

關于高中地理教案模板

時間: 金成 地理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小編帶來關于高中地理教案模板7篇,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高中地理教案模板

關于高中地理教案模板篇1

[教學目標]

1.用圖例說明天體系統的層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運用圖表資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條件,理解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

[教學重點]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教學難點]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太陽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斗轉星移這些現象我們都是很熟悉的,你們當中有誰知道在地球上這些現象為什么會產生嗎?地球上為什么會有生命?其它星球上有沒有生命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里將要學習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

①天體類型

A、恒星 由熾熱氣體組成,自身能發光發熱的球狀或類似球狀的天體

B、星云 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呈云霧狀外表的天體

C、行星 在橢圓形軌道上環繞太陽運行的、近似球形的天體。自身不能發光。

D、衛星 環繞行星運行的、質量很小的一種天體。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顆衛星。

E、流星體 行星際空間的塵粒和固體小塊。沿同一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大群流星體,稱為流星群,闖入地球大氣層的流星體,因同大氣摩擦而產生的光跡,劃過長空,好像從空中的某一點向外散射開,這種現象叫做流星體。

F、彗星 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天體,呈云霧狀。

此外,還有其它的星際物質。其中,恒星和星云是兩種最基本的天體

(附:練習鞏固對天體特征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②天體系統的層次

任何天體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各級天體系統的組成如下:

A、地月系 月球繞地球轉動形成地月系。地球是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天然衛星。

B、太陽系 太陽、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構成太陽系。

C、銀河系 太陽系和其他恒星系構成銀河系。在銀河系以外,還有大約10億個同其相類似的天體系統,人稱河外星系。

D、總星系 銀河系和現階段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統稱為總星系。

天體系統共分為四個等級,按照從低級到高給的順序依次為:行星系——恒星系——星系——總星系

二、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①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②八大行星的結構特征

劃分依據:距日距離、質量、體積

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2、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表現:地球上存在生命

原因:A、日地距離適中——適于生命姓的發展的溫度條件

B、質量和體積適中——吸附大氣,形成包圍地球的大氣層

C、地球的內部結構和物質運動——原始海洋的形成。

地球是太陽系中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顆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究其原因,除其所處的位置及自身條件外,還和它所處的宇宙環境的很大的關系。在太陽系中,大小行星繞日公轉方向一致,而且繞日公轉軌道幾乎在同一個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使地球處于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之中。

[課堂小結]

1.用圖例說明天體系統的層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運用圖表資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條件,理解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

[課堂練習]

針對每個教學目標而選取的題目,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并對所學知識鞏固。

關于高中地理教案模板篇2

一、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從直觀上認識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現象;

(2)通過分析典型地區自然帶的分布,歸納總結出陸地自然帶的地域分異規律;

(3)能運用所學的地域分異規律,分析說明日常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二、學習重點:陸地自然帶的地域分異規律。

學習難點:

(1)典型地區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及原因;

(2)垂直地域分異的有關規律;

(3)幾處典型非地帶現象的分布及成因。

三、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閱讀以下實例:……從我國炎熱的南方到溫涼的北方,從多雨的東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內陸,從高山的山麓到山頂,都可以觀察到不同的景觀……,這一實例說明地理環境有何特點?

(2)這種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在空間尺度上有何特點?舉例說明。

(3)分析

(1)中的案例,思考問題:

①在南方和北方、沿海和內陸、從山麓到山頂各有哪些不同的感受?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哪些地理要素發生了變化)

②在從山麓到山頂的過程中,除了氣候發生變化外-還能看到哪些地理事物發生變化?

(4)小結: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不同的——不同的和土壤—一帶狀分布:形成不同的陸地自然帶,它的最顯著的標志是.

2.陸地自然帶的分異規律

(1)教材讀圖5.6,分析主要由哪幾種自然地理要素組成?有什么特征?

(2)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①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找出以下幾個自然帶: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分析:它們主要分布在哪兩個緯度帶?它們是沿著什么方向延伸?沿著什么方向更替?

②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思考:在中緯度大陸的那些地方表現也很明顯?

③由以上實例分析可知:這種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基礎是什么?

3.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1)讀教材圖5.6,分析亞歐大陸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向內陸的自然景觀有什么變化?(www.fwsir.com)這種變化在哪個緯度帶表現最典型?

(2)這種地域分析規律的形成基礎是什么?

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1)讀圖5.11及中國地形圖:

①找出喜馬拉雅山的緯度位置及其基帶名稱;

②根據圖5.11,分析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分布有什么特點?南坡與北坡自然帶數目有什么不同?試分析原因。

(2)分析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基礎是什么?

(二)探究論證

(1)觀察喜馬拉雅山垂直自然帶分布,討論思考: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與前面講過的那種地域分異規律帶譜相似?

(2)比較喜馬拉雅山與乞力馬扎羅山垂直帶譜的區別,分析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有哪些?

(3)觀察喜馬拉雅山地垂直地域分異:同一自然帶在南坡和北坡分布高度有什么不同?雪線高度有什么特點?

(4)知識構建:

關于高中地理教案模板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內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3.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過程與方法

1.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

3.利用直觀的錄像、景觀圖片等進行展示,使學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與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火山的危害和好處的分析使學生樹立辯證法的思想;通過山岳對交通的影響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類的活動應和自然和諧統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教學難點

背斜、向斜的判斷依據

教學過程

【活動】判斷背斜和向斜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

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練習】褶皺構造判斷及成因

1.判斷甲乙兩地何處是背斜?何處是向斜?

2.甲乙兩處何處是山嶺?何處是山谷?

3.解釋甲地形成山嶺,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巖石致密、堅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蝕,而保留下來形成山嶺。

【講授】板塊學說的基本觀點

1.巖石圈可以劃分為六大板塊,且之間還有若干小板塊

2.板塊位于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交界處活躍,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塊的相對運動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動】板塊構造學說應用

1.為什么亞洲多火山地震?

亞洲位于三大板塊交界處(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

2.‘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對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塊交界處,印度洋沿岸較少

3.新西蘭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撞

【活動】褶皺構造與礦產

1.為什么背斜多能成為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油、氣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為什么“向斜巖層儲水好,水量豐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處往低處滲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講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實踐意義。

背斜:石油、天然氣埋藏區

隧道的良好選址

頂部地帶適宜建采石場

向斜:地下水儲藏區,常有“自流井”分布

【講授】火山活動的影響

有利影響: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帶來硫磺、建材、能源(地熱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利用火山景觀發展旅游(溫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響:火山噴發可能會造成當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氣中的懸浮物增多,污染大氣;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響航空和旅游業;還會使地面接收太陽輻射減少,引起地面溫度下降;火山噴發的有毒氣體會影響到人的健康。

關于高中地理教案模板篇4

課標要求:

1、區別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

2、根據有關,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說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3、舉例說出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了解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和公海等概念;

2、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說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3、舉例說明建設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樹立人類共同擁有一個海洋的意識,為今后開發海洋,保護海洋,促進人類與海洋的共生與協調發展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難點

1、區別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教學過程:

“海洋國土”,它不僅僅包括一國的內水和領海,它是一國內海、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EEZ) 、大陸架等所有管轄海域的形象總稱,是一個集合概念。

1.海洋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世界性的海洋開發利用熱潮,使得國與國之間的海洋矛盾和沖突日益增多。國際社會經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過并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解決矛盾與沖突提供了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行為準則。該“公約”規定:沿海國家在享有12海里領海權外,其管轄范圍可外延至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享有勘探、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資源的主權,我國的專屬經濟區面積有300萬平方千米。

2.我國的海洋國情

(1)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

大陸海岸線18000多千米,島嶼6000多個,島岸線超過14000千米,中國的領海面積37萬平方公里,可主張管轄的海域面為300萬平方公里。

(2)我國海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海水污染范圍不斷擴大;海洋生態破壞加劇

(3)存在海洋劃界等問題:

①中國的專屬經濟區中有1/3是周邊國家也聲稱擁有“主權”的水域。

②我國海上相鄰或相向的八個國家,都與我國有海洋爭端。

③與我國相鄰或相向國家片面劃定涉及我國管轄的海域范圍共約150萬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復水域”、大陸架和島礁爭議的重區域是在東海和南海。

3 高中數學.關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性:

①主權意識:海洋權是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包含內水及領海主權、海域管轄主權和主權權利等,這些都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安全和發展。

②資源意識:海洋是巨大的資源寶庫,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基地,對于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資源、能源問題,具有重大的意義。

③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發展的意義:現代海洋資源的開發,屬、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海洋資源講課帶動和促進我國相關產業和技術的發展。

[經典例題4]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圖表示多數沿海國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擁有的( )

A.領海范圍為 a + b=200海里

B.專屬經濟區范圍為 a + b=200海里

C.領海范圍為 a =12海里

D.專屬經濟區范圍為 b=200海里

【解析】沿海國家擁有 12海里領海權,其管轄海域范圍可外延至 200 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由此可推斷正確選項為 B、C。

【答案】B、C

高中人文地理學習方法探討

人文地理的研究目標是把握人類活動地域形態在空間的分布和演變的規律及人類活動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布置不同地域環境中的人類活動,從而達到人類活動對環境資源(區位條件)的充分利用和改造并維持人類活動與環境之間的協調,以保障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人文地理所研究的內容應該是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環境條件是為人的活動提供可能的物質和空間基礎。同時,不同類型的人類活動之間,不同地域的人類活動之間必然存在聯系,包括直接的或間接的聯系。我們所追求的人--地協調既要包括人類活動與環境的協調,還包括人類社會內部不同群體、不同地域為類活動之間的協調。當然廣義地說,環境條件是只既包括人類生存的外部條件,也包括作為人類社會局部群體甚至是人個活動的他人或他群活動的條件,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等。學習人文地理知識就是一個了解人類社會的過程。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人類活動的某些具體過程或內容,才會明白人類活動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條件或受到什么條件的影響。比如,不知道農業生產是什么,怎么會明白影響農業生產的條件呢?當然就更談不上什么樣的農業生產活動是合理或不合理的。學習過程中要注重歸納各種人類活動所受到的影響因素的基本共性進而建立一種解決這類問題的模式。例如:農業生產的自然區位條件分析就考慮四個因素就可以了:地形、氣候、水源、土地。

其次,我們要明白,人類活動與人自身的思維方式有關。而思維方式往往取決于人對客觀環境的認知程度。而這個又與人口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有關系。人類活動最合理的方式當然來自于高素質的人口對客觀規律的高層次的認識和相對完善的思考。因此,作為學科發展和解決問題就是向著最高層次最高要求去追求要達到的目標。當前人類的最高層次的追求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以就要求我們分析問題要全面而準確,要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的最高目標去分析人類活動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最后,我要提醒兩點:思考人文地理的時候,一要站在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二要知道這個世界存在地域差異和等級差異。站在人的角度思考就是要克服套用公式化的結論。例如餐館不能設在垃圾場附近;巴西遷都的原因要站在管理層針對國家均衡發展的高度來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原上氣候涼爽才遷都的;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必然要出現的現象,不能回避也不能抑制,只能面對。世界存在地域差異就是要我們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去看待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問題。而等級差異則包括城市中心地的等級、媒體的等級、行政管理的等級、社會群體的等級。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正確方法。

關于高中地理教案模板篇5

教學目的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點及其對地形、氣候、資源等方面帶來的影響,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農業的發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業的分布特點和主要工業區。

2.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提高運用地圖來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過對日本經濟特征的分析,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關心經濟問題,樂于分析經濟現象的經濟意識;同時進一步認識科學文化知識及學習外國經驗在四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加深對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認識。

教學重點日本自然條件和經濟特征。

教學方法談話法和講述法結合。

教學用具《亞洲地形圖》、《日本地形圖》、日本景觀圖片。

教學提綱

第二節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日本

一、位置、領土、人口

二、自然條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風氣候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

1.現代化的工業

①發展條件

②主要工業部門及其分布

2.現代化的農業

①技術先進產量高

②農業部門的分布

四、文化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一節我們已經從自然、經濟等方面認識了東亞的一般特征,但是東亞各地又有明顯的差異,囚此,我們還要學習東亞的國家地理。

[提問]除我國以外,東亞的其他三國,哪個國家在世界各國中更具有突出的特點?有哪些特點?(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學習時同學們要注意從哪幾方面分析和如何進行分析。

學習新教材

第二節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日本(板書)

[提問]從黑板題目看,說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領土、人口等方面)我們要了解一個國家基本情況,也正是從這些最基本的特點開始學習的。

一、位置、領土、人口(板書)

[讀圖]指導學生根據《日本地圖》,說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特點。(地處中緯度地區,東亞的東部邊緣,東臨太平洋;是由若干個島嶼組成的一個島國,領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并指導學生利用比例尺,在東亞的政區圖上量算北京至東京的直線距離。使學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圍的基礎上,了解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近鄰。

[提問]根據《世界人口分布圖》或者東亞四國人口統計表,說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點?(人口稠密,平均密度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國中最高的。)

[小結導入]日本是地處中緯,亞洲東部邊緣,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島國。這種位置特點對日本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有什么影響呢?

[讀圖]讀《日本地形圖》,并指導學生認識日本地形的特點。(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嶇,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沒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師講授]日卜廠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別是活火山,日本領士占全球內也面積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圖]指定學生朗讀圖下的說明,并幫助學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觀特點及其成因。(圓錐形——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溫泉——地下熱能的表現,積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氣候溫濕、土壤肥沃。)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多山的地形

[提問]為什么日本是一個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指導學生分析“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亞洲東部邊緣,正處在亞歐和太平洋二大板塊的交界處。由于板塊之間相互擠壓,隆起成山,而且地殼很不穩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據測量日本正在向我國沿海靠近。)

[提問]多山的地形給日本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了什么影響?(提示學生可從資源及其利用方面考慮。日本缺少許多重要的自然資源,尤其礦產資源貧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礦,宜林地區廣,國士三分之二為森林覆蓋,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資源豐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許多優良港灣。)

[教師講授]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地形狀況與當地居民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對氣候又有什么影響呢?

[讀圖]指導學生讀東亞一、七月氣壓和風向圖,從日本在圖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氣候特點。(日本在北回歸線以北,屬于溫帶,又處于季風區內,具有季風氣候的特點,與我國東部季風氣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氣溫及降水情況,但也有很大差異。)

[提問]從其海陸位置及領土組成看,日本與我國東部相比氣候有什么差異?(日本是島國,四面環海,受海洋影響大,因此在氣溫上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也更為豐富。)

[教師講解]就日本全國來說,受緯度影響南北氣候有一定差異,而多山的地形也會使日本的氣候相對復雜化,不僅表現在山地與平原地區氣候有所不同,東西方向上也存在明顯差異,但總的說日本是屬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國家。

2.海洋性季風氣候(板書)

復習鞏固

[提問]我們今天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領土、人口等基本概況及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問]從上述幾個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多山且多火山,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屬海洋性季風氣候。)

[教師歸納]日本是一個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優良港灣多)、三少(國土少、平原少、礦產少)、一海(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島國。

布置作業預習第120——124頁課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對其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有哪些突出特點?

引入新課教師歸納特點。這些特點對日本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呢?我們現在就來分析這一問題。

學習新教材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板書)

[教師講解]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經濟大國,其實力僅次于美國,而且有很多工業部門已超過美國,很多工業品占據了國際市場。從我們身邊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產品。

[提問]你能說出幾種代表性的產品嗎?(電器、食品、汽車等方面。)

[讀圖導入]讀課本第121頁插圖。日本的汽車制造聞名遐邇,我們所見到過的豐田、尼桑等小汽車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業還包括電子工業、鋼鐵、造船、紡織、化學等工業。日本依靠什么使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發展成為經濟大國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日本發展工業的條件。

[讀圖表,回答問題]指導學生讀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及日本主要工業原料從國外進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說明:

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業原料和燃料?(多種礦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氣等燃料。)

②它們多從哪些地方進口?(從西亞進口石油,從大洋洲、南美洲等地進口多種金屬礦等。)

[教師總結]日本國土狹小,原料、能源嚴重不足,國內市場有限,這些都是不利條件。但是日本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產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于發展國際貿易,進口原料、出口產品。成為世界最大的原料進口國和產品輸出國。

[讀課文]指定學生朗讀第121頁第二段“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

[提問]想一想,當地有輸出到日本或從日本進口的商品嗎?

[讀圖]從《日本地圖》中找出主要對外貿易港:神戶、橫濱、大阪等。

1.現代化的工業

①發展條件

②主要工業部門及其分布

[教師講解]日本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工業技術先進,部門齊全,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

[提問]讀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圖說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業區?(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

[展示景觀圖]簡單介紹四大工業城市,著重介紹日本首都——東京。

[提問]日本工業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原因:臨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輸入和產品的輸出。此外還有社會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后在高中地理再講。)

日本不僅工業發達,而且農業也非常發達。

2.現代化的農業

①技術先進,產量高

[讀課文]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123頁“漁業發達農業單產高”,由學生歸納出日本農業現代化的具體表現。(采用小型農業機械,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進行精耕細作,單位面積產量高以及發達的漁業,擁有龐大的船隊,占世界第一位的捕魚量等。)

[導入]那么日本人民是怎樣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資源上,建立起有本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呢?可以說日本人民在利用本國資源上水平是相當高的,我們看一下日本農業的分布狀況就可略知一二。

②農業部門的分布

[讀圖]根據日本工農業分布圖說出主要農業部門的分布地區。(水稻——平原,林業——山區,茶桑及果樹——丘陵)。

[提問]為什么日本的漁業發達?(以現代化工業做基礎,擁有龐大的捕撈船隊,日本是個島國。有廣闊的海域及優良港灣,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漁場。)

[看圖]讀“日本群島附近洋流的分布”圖,說說北海道附近成為著名漁場的原因。(為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區。)

[提問]為什么日本要以小型農業為主,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呢?(國土狹小,耕地有限,但勞動力資源豐富。)

[教師講解]由此可見,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發達的科學技術資源,充分開發了各類土地資源,才在地狹人稠的島國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小結]我們從日本工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可知,一個國家要想發展經濟其資源豐富與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對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而資源開發利用的水平又取決于該國家科學技術的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這一優勢,才在一個地狹

關于高中地理教案模板篇6

水平分析:

1、地球內部圈層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理論化,無法讓學生用“眼見為實”來感受,所以通過實物比擬的方法來描述地球內部結構(如地球內部圈層就像一個雞蛋剖面一樣)是一種比較好的“化繁為簡、化虛為實”的好方法。

2、關于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學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過,在高中物理中還沒學到該部分的內容。所以,我們地理老師就應當充當一回物理老師,要全面的把縱波和橫波的相關知識講清講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學好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特點。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主要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點:縱波傳播速度快,能通過固態液態氣態三態物質;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物質的組成及特點。我們把地震波速度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一個是莫霍面一個是古登堡面。根據這兩個面,我們可以將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關系比較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后面的教材會有更詳細的介紹,所以在本節中介紹可簡略點。當然,要強調的是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相互制約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所以,人類只有按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進生態體統的良性發展,為人類造福。否則,會使生態系統惡性發展,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層結構及特點,并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B、運用資料和圖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作用與人類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A、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B、用具體實例說明地球表層的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初步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認識事物的普遍聯系性規律

B、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學精神

C、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地球內外部圈層的空間分布和特點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基本特征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法、讀圖分析法、畫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探究地球內部圈層

活動

中國古代對大地有一種說法:我們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間,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陰間。陰間又分18層,所謂18層地獄么?你認為我們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層嗎?那我們的地球內部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聽聽我的猜想嗎?我認為地球內部結構就像是一個熟雞蛋的結構,你相信嗎?

不信是吧!我這里有一個熟雞蛋(小刀切開,展示給學生看)同學們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嗎?

(可對學生的描述進行鼓勵性評價)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內部結構也像這個熟雞蛋呢?(自問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當雞蛋一樣用這把小刀給切開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孫一樣,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爾納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樣一個火山口進一個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難)

那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探測地球內部的結構和組成物質呢?

教師總結:那么,人來是如何利用地震波來實現對地球的“__”呢?

仔細閱讀課本21頁第一段和第二段內容,并結合圖1.25,完成下列問題:

1、地震波、縱波、橫波的概念

2、對比縱波和橫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類型

縱波

傳播速度

通過的物質

橫波

根據第一和二題的結論,分析:當地震發生時,人們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動還是左右晃動?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嘆又會是什么?為什么?)

4、什么叫不連續面?在地球內部存在著哪幾個不連續面呢?請在圖1.25中找出不連續面的名稱以及他們所處的大概深度。

5、不連續面把地球內部分成幾個圈層,分別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過不連續面時,波速會不會變化?如果會,是如何變化的?(深入探究:據此你能推測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嗎?)

7、根據你的理解,地殼的厚度會均勻嗎?請舉出實例說明

(最后,教師可對比驗證地球內部圈層確實很像一i個雞蛋的內部結構)

1、畫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要求:只看雞蛋不看書)

2、完成后,教師給出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為外核和內核的相關知識和數據,再次讓學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圖中做出上述內容。

3、然后,教師在給出軟流層和巖石圈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與學生可相互糾錯。續作出軟流層和巖石圈在地球內部圈層的相對范圍

4、最后可根據完成的示意圖提問:地殼等于巖石圈?請說出它們的差異?

過度:通過上述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實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來我們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層。

學生回答:不是!

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想!

學生思考

某一學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層,即蛋殼蛋白和蛋黃;厚度有差異,蛋殼最薄,蛋白次之,蛋黃最后

學生哄笑

學生討論,答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如鉆探技術、火山、溫泉、遙感、地震波等等。

學生閱讀,小范圍內合作完成上述7個問題

學生相互糾錯

學生回答問題

從學生掌握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入學習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和求證__,激發學習。

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歸納能力,讀圖、析圖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學生作圖能力、讀圖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層

課堂小結

請根據圖1.27和資料1,回答下列問題

關于高中地理教案模板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并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①范圍:23°26′N―23°26′S

②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③過程:利用數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過程,并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并舉例說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歸年與恒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晝夜平分(或等長)。

②直射點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

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

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并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范圍:0°≤H≤90°。

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②規律:

1)空間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么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并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①天文四季:

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②北溫帶國家(氣候統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節、節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①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②學生討論:

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數據: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254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军事| 铜川市| 贵德县| 明光市| 嵊泗县| 中西区| 高邮市| 西林县| 公安县| 镇赉县| 安福县| 岐山县| 隆林| 海城市| 吉安市| 淅川县| 玉门市| 正宁县| 台南市| 延长县| 陇南市| 汉源县| 板桥市| 龙山县| 许昌市| 孟连| 习水县| 万安县| 屏东县| 郯城县| 通道| 延津县| 且末县| 青浦区| 三亚市| 东宁县| 定陶县| 凯里市| 屯门区| 科尔| 翼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