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教案1000字
編寫教案有助于教師更好地規劃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高中數學教案1000字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高中數學教案1000字,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高中數學教案1000字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意義,理解平面里的任何一個向量都可以用兩個不共線的向量來表示;能夠在具體問題中適當地選取基底,使其他向量都能夠用基底來表示。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索與發現的形成過程,體會由特殊到一般和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初步掌握應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分解向量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向量的應用意識,并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及積極探索勇于發現的學習品質、
二、教學重點: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三、教學難點: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四、教學方法:
探究發現、講練結合
五、授課類型:
新授課
六、教具:
電子白板、黑板和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課,板書課題
由導彈的發射情境,引出物理中矢量的分解,進而探究我們數學中的向量是不是也可以沿兩個不同方向的向量進行分解呢?
(二)復習鋪路,漸進新課
在共線向量定理的復習中,自然地、漸進地融入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師生互動合作的探究與發現中去,感受著從特殊到一般、分類討論和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碰撞的火花,體驗著學習的快樂。
(三)歸納總結,形成定理
讓學生在發現學習的過程中歸納總結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并給出基底的定義。
(四)反思定理,解讀要點
反思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實質即向量分解,思考基底的不共線、不惟一和非零性及實數對
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五)跟蹤練習,反饋測試
及時跟蹤練習,反饋測試定理的理解程度。
(六)講練結合,鞏固理解
即講即練定理的應用,講練結合,進一步鞏固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七)夾角概念,順勢得出
不共線向量的不同方向的位置關系怎么表示,夾角概念順勢得出。然后數形結合,講清本質:夾角共起點。再結合例題鞏固加深。
(八)課堂小結,畫龍點睛
回顧本節的學習過程,小結學習要點及數學思想方法,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渾然一體,一氣呵成。
(九)作業布置,回味思考。
布置課后作業,檢驗教學效果。回味思考,更加理解定理的實質。
八、板書設計: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是同一平面內的兩個不共線向量,那么對于這一平面內的任意向量,有且只有一對實數
2、基底:
(1)不共線向量
叫做表示這一平面內所有向量的一組基底;
(2)基底:不共線,不唯一,非零
(3)基底給定,分解形式唯一,實數對
存在且唯一;
(4)基底不同,分解形式不唯一,實數對
可同可異。
例1例2
3、夾角:
(1)兩向量共起點;
(2)夾角范圍:
例3
4、小結
5、作業
高中數學教案1000字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余弦定理"是人教A版數學必修5主要內容之一,是解決有關斜三角形問題的兩個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內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數一般知識和平面向量知識在三角形中的具體運用,是解可轉化為三角形計算問題的其它數學問題及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重、難點
重點:余弦定理的證明過程和定理的簡單應用。
難點:利用向量的數量積證余弦定理的思路。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推導余弦定理及其推論,能運用余弦定理解已知"邊,角,邊"和"邊,邊,邊"兩類三角形。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從實際問題出發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這個過程體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理性和嚴謹。
三、教學方法
數學課堂上首先要重視知識的發生過程,既能展現知識的`獲取,又能暴露解決問題的思維。在本節教學中,我將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步驟逐步推進,以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組織學生探究、歸納、推導,引導學生逐個突破難點,師生共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各種數學活動中掌握各種數學基本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產生學習數學的愿望和興趣。
四、教學過程
本節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讓學生經歷"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發現新的知識,把學生的潛意識狀態的好奇心變為自覺求知的創新意識。又通過實際操作,使剛產生的數學知識得到完善,提高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和增強了研究探索的綜合素質。
幫助學生從平面幾何、三角函數、向量知識等方面進行分析討論,選擇簡潔的處理工具,引發學生的積極討論。你能夠有更好的具體的量化方法嗎?問題可轉化為已知三角形兩邊長和夾角求第三邊的問題,即:在其中已知AC=b,AB=c和A,求a.
學生對向量知識可能遺忘,注意復習;在利用數量積時,角度可能出現錯誤,出現不同的表示形式,讓學生從錯誤中發現問題,鞏固向量知識,明確向量工具的作用。同時,讓學生明確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化未知為已知。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其中已知a=5,b=7,c=8,求B.
學生思考或者討論,若有同學答則順勢引出推論,若不能作答則由老師引導推出推論,然后返回解決該問題。
讓學生觀察推論的特征,討論該推論有什么用。
高中數學教案1000字篇3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簡介數集的發展,復習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質數與和數;
2.教材中的章頭引言;
3.集合論的創始人——康托爾(德國數學家)(見附錄);
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講解新課:
閱讀教材第一部分,問題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義的?
(2)有那些符號?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關概念:由一些數、一些點、一些圖形、一些整式、一些物體、一些人組成的。我們說,每一組對象的全體形成一個集合,或者說,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集合,也簡稱集。集合中的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定義: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個集合(簡稱集)
(2)元素:集合中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數集及記法
(1)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全體非負整數的集合,記作N,N={0,1,2,…}
(2)正整數集: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__或N+,N__={1,2,3,…}
(3)整數集:全體整數的集合,記作Z,Z={0,±1,±2,…}
(4)有理數集:全體有理數的集合,記作Q,Q={整數與分數}
(5)實數集:全體實數的集合,記作R,R={數軸上所有點所對應的數}
注:(1)自然數集與非負整數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說,自然數集包括數0
(2)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__或N+
Q、Z、R等其它數集內排除0的集,也是這樣表示,例如,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表示成Z__
3、元素對于集合的隸屬關系
(1)屬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屬于A,記作a∈A
(2)不屬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不屬于A,記作aA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確定性:按照明確的判斷標準給定一個元素或者在這個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兩可
(2)互異性:集合中的元素沒有重復
(3)無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沒有一定的順序(通常用正常的順序寫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開口方向,不能把a∈A顛倒過來寫。
高中數學教案1000字篇4
學習目標
明確排列與組合的聯系與區別,能判斷一個問題是排列問題還是組合問題;能運用所學的排列組合知識,正確地解決的實際問題.
學習過程
一、學前準備
復習:
(課本P28A13)填空:
(1)有三張參觀卷,要在5人中確定3人去參觀,不同方法的種數是;
(2)要從5件不同的禮物中選出3件分送3為同學,不同方法的種數是;
(3)5名工人要在3天中各自選擇1天休息,不同方法的種數是;
(4)集合A有個元素,集合B有個元素,從兩個集合中各取1個元素,不同方法的種數是;
二、新課導學
探究新知(復習教材P14~P25,找出疑惑之處)
問題1:判斷下列問題哪個是排列問題,哪個是組合問題:
(1)從4個風景點中選出2個安排游覽,有多少種不同的方法?
(2)從4個風景點中選出2個,并確定這2個風景點的游覽順序,有多少種不同的方法?
應用示例:
例1:從10個不同的文藝節目中選6個編成一個節目單,如果某女演員的獨唱節目一定不能排在第二個節目的位置上,則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
例2:7位同學站成一排,分別求出符合下列要求的不同排法的種數.
(1)甲站在中間;
(2)甲、乙必須相鄰;
(3)甲在乙的左邊(但不一定相鄰);
(4)甲、乙必須相鄰,且丙不能站在排頭和排尾;
(5)甲、乙、丙相鄰;
(6)甲、乙不相鄰;
(7)甲、乙、丙兩兩不相鄰。
反饋練習
1、(課本P40A4)某學生邀請10位同學中的6位參加一項活動,其中兩位同學要么都請,要么都不請,共有多少種邀請方法?
2、5男5女排成一排,按下列要求各有多少種排法:(1)男女相間;(2)女生按指定順序排列
3、馬路上有12盞燈,為了節約用電,可以熄滅其中3盞燈,但兩端的燈不能熄滅,也不能熄滅相鄰的兩盞燈,那么熄燈方法共有______種.
當堂檢測
1、某班新年聯歡會原定的5個節目已排成節目單,開演前又增加了兩個新節目.如果將這兩個節目插入原節目單中,那么不同插法的種數為()
A.42B.30C.20D.12
2、(課本P40A7)書架上有4本不同的數學書,5本不同的物理書,3本不同的化學書,全部排在同一層,如果不使同類的書分開,一共有多少種排法?
課后作業
1、(課本P41B2)用數字0,1,2,3,4,5組成沒有重復數字的數,問:(1)能夠組成多少個六位奇數?(2)能夠組成多少個大于201345的正整數?
2、(課本P41B4)某種產品的加工需要經過5道工序,問:(1)如果其中某一工序不能放在最后,有多少種排列加工順序的方法?(2)如果其中兩道工序既不能放在最前,也不能放在最后,有多少種排列加工順序的方法?
高中數學教案1000字篇5
教學目標:
1、橢圓是圓錐曲線的一種,是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所以這部分內容中的知識點學生必須達到理解、應用的水平;
2、利用投影、計算機模擬動點的運動,增強直觀性,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數學想象和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對橢圓定義的理解,其中a>c容易出錯。
教學難點:方程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www.fwsir.com):
(1)復習
提問:動點軌跡的一般求法?
(通過回憶性質的提問,明示這節課所要學的內 容與原來所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并為后面橢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作好準備。)
(2)引入
舉例:橢圓是常見的圖形,如:汽車油罐的橫截面,立體幾何中圓的直觀圖,天體中,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等等;
計算機:動態演示行星運行的軌道。
(進一步使學生明確學習橢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借計算機形成生動的直觀,使學生印象加深,以便更好地掌握橢圓的形狀。)
(3)教學實施
投影:橢圓的定義:
平面內與兩個定點F1、F2的距離的和等于常數(大于F1F2)的點的軌跡叫做橢圓。這兩個定點叫做橢圓的焦點,兩焦點的距離叫做焦距(一般用2c表示)
常數一般用2表示。(講解定義時要注意條件:)
計算機:動態模擬動點軌跡的形成過程。
提問:如何求軌跡的方程?
(引導學生推導橢圓的標準方程)
板書:橢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過程。(略)
(推導中注意:1)結合已畫出的圖形建立坐標系,容易為學生所接受;2)在推導過程中,要抓住“怎樣消去方程中的根式”這一關鍵問題,演算雖較繁,也能迎刃而解;3)其中焦點為F1(,0)、F2(c,0),;4)如果焦點在軸上,焦點為F1(0,)、F2(0,c),只要將方程中,互換就可得到它的`方程)
投影:橢圓的標準方程:
()
()
投影:例1平面內兩個定點的距離是8,寫出到這兩個定點的距離的和是10的點的軌跡方程
(由橢圓的定義可知:所求軌跡為橢圓;則只要求出、、即可)
形成性練習:課本P74:2,3
(4)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橢圓的定義及標準方程,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橢圓的定義中,
②橢圓的標準方程中,焦點的位置看,的分母大小來確定
③、、的幾何意義
(5)作業
P80:2,4(1)(3)
高中數學教案1000字篇6
[核心必知]
1、預習教材,問題導入
根據以下提綱,預習教材P6~P9,回答下列問題、
(1)常見的程序框有哪些?
提示:終端框(起止框),輸入、輸出框,處理框,判斷框、
(2)算法的基本邏輯結構有哪些?
提示:順序結構、條件結構和循環結構、
2、歸納總結,核心必記
(1)程序框圖
程序框圖又稱流程圖,是一種用程序框、流程線及文字說明來表示算法的圖形、在程序框圖中,一個或幾個程序框的組合表示算法中的一個步驟;帶有方向箭頭的流程線將程序框連接起來,表示算法步驟的執行順序、
(2)常見的程序框、流程線及各自表示的功能
圖形符號名稱功能
終端框(起止框)表示一個算法的起始和結束
輸入、輸出框表示一個算法輸入和輸出的信息
處理框(執行框)賦值、計算
判斷框判斷某一條件是否成立,成立時在出口處標明“是”或“Y”;不成立時標明“否”或“N”
流程線連接程序框
○連接點連接程序框圖的兩部分
(3)算法的基本邏輯結構
①算法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
算法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為順序結構、條件結構和循環結構,盡管算法千差萬別,但都是由這三種基本邏輯結構構成的
②順序結構
順序結構是由若干個依次執行的步驟組成的這是任何一個算法都離不開的基本結構,用程序框圖表示為:
[問題思考]
(1)一個完整的程序框圖一定是以起止框開始,同時又以起止框表示結束嗎?
提示:由程序框圖的概念可知一個完整的程序框圖一定是以起止框開始,同時又以起止框表示結束、
(2)順序結構是任何算法都離不開的基本結構嗎?
提示:根據算法基本邏輯結構可知順序結構是任何算法都離不開的基本結構、
[課前反思]
通過以上預習,必須掌握的幾個知識點:
(1)程序框圖的概念:
(2)常見的程序框、流程線及各自表示的功能:
(3)算法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
(4)順序結構的概念及其程序框圖的表示:
問題背景:計算1×2+3×4+5×6+…+99×100。
[思考1]能否設計一個算法,計算這個式子的值。
提示:能。
[思考2]能否采用更簡潔的方式表述上述算法過程。
提示:能,利用程序框圖。
[思考3]畫程序框圖時應遵循怎樣的規則?
名師指津:
(1)使用標準的框圖符號。
(2)框圖一般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方向畫。
(3)除判斷框外,其他程序框圖的符號只有一個進入點和一個退出點,判斷框是一個具有超過一個退出點的程序框。
(4)在圖形符號內描述的語言要非常簡練清楚。
(5)流程線不要忘記畫箭頭,因為它是反映流程執行先后次序的,如果不畫出箭頭就難以判斷各框的執行順序。
高中數學教案1000字篇7
教學目標
1.明確等差數列的定義.
2.掌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會解決知道中的三個,求另外一個的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歸納能力.
教學重點
1.等差數列的概念;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教學難點
等差數列“等差”特點的理解、把握和應用
教具準備
投影片1張
教學過程
(I)復習回顧
師:上兩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數列的定義及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這兩個公式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數列的特點,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講授新課
師:看這些數列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1,2,3,4,5,6;①
10,8,6,4,2,…;②
生:積極思考,找上述數列共同特點。
對于數列①(1≤n≤6);(2≤n≤6)
對于數列②-2n(n≥1)(n≥2)
對于數列③(n≥1)(n≥2)
共同特點:從第2項起,第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都等于同一個常數。
師:也就是說,這些數列均具有相鄰兩項之差“相等”的特點。具有這種特點的數列,我們把它叫做等差數。
一、定義:
等差數列:一般地,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空的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就叫做等差數列,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個數列都是等差數列,它們的公差依次是1,-2,。
二、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師:等差數列定義是由一數列相鄰兩項之間關系而得。若一等差數列的首項是,公差是d,則據其定義可得:
若將這n-1個等式相加,則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師:看來,若已知一數列為等差數列,則只要知其首項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項。
如數列①(1≤n≤6)
數列②:(n≥1)
數列③:(n≥1)
由上述關系還可得:即:則:=如:三、例題講解
例1:(1)求等差數列8,5,2…的第20項
(2)-401是不是等差數列-5,-9,-13…的項?如果是,是第幾項?
解:(1)由n=20,得(2)由得數列通項公式為:由題意可知,本題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數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這個數列的第100項。
(Ⅲ)課堂練習
生:(口答)課本P118練習3
(書面練習)課本P117練習1
師:組織學生自評練習(同桌討論)
(Ⅳ)課時小結
師:本節主要內容為:①等差數列定義。
即(n≥2)
②等差數列通項公式(n≥1)
推導出公式:
(V)課后作業
一、課本P118習題3.21,2
二、1.預習內容:課本P116例2P117例4
2.預習提綱:
①如何應用等差數列的定義及通項公式解決一些相關問題?
②等差數列有哪些性質?
高中數學教案1000字篇8
教學目標
1.明確等差數列的定義.
2.掌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會解決知道中的三個,求另外一個的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歸納能力.
教學重點
1.等差數列的概念;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教學難點
等差數列“等差”特點的理解、把握和應用
教具準備
投影片1張(內容見下面)
教學過程
(I)復習回顧
師:上兩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數列的定義及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這兩個公式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數列的特點,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講授新課
師:看這些數列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1,2,3,4,5,6;①
10,8,6,4,2,…;②
生:積極思考,找上述數列共同特點。
對于數列①(1≤n≤6);(2≤n≤6)
對于數列②-2n(n≥1)(n≥2)
對于數列③(n≥1)(n≥2)
共同特點:從第2項起,第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都等于同一個常數。
師:也就是說,這些數列均具有相鄰兩項之差“相等”的特點。具有這種特點的數列,我們把它叫做等差數。
一、定義:
等差數列:一般地,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空的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就叫做等差數列,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個數列都是等差數列,它們的公差依次是1,-2,。
二、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師:等差數列定義是由一數列相鄰兩項之間關系而得。若一等差數列的首項是,公差是d,則據其定義可得:
若將這n-1個等式相加,則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師:看來,若已知一數列為等差數列,則只要知其首項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項。
如數列①(1≤n≤6)
數列②:(n≥1)
數列③:(n≥1)
由上述關系還可得:即:則:=如:三、例題講解
例1:(1)求等差數列8,5,2…的第20項
(2)-401是不是等差數列-5,-9,-13…的項?如果是,是第幾項?
解:(1)由n=20,得(2)由得數列通項公式為:由題意可知,本題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數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這個數列的第100項。
(Ⅲ)課堂練習
生:(口答)課本P118練習3
(書面練習)課本P117練習1
師:組織學生自評練習(同桌討論)
(Ⅳ)課時小結
師:本節主要內容為:①等差數列定義。
即(n≥2)
②等差數列通項公式(n≥1)
推導出公式:(V)課后作業
一、課本P118習題3.21,2
二、1.預習內容:課本P116例2P117例4
2.預習提綱:
①如何應用等差數列的定義及通項公式解決一些相關問題?
②等差數列有哪些性質?
板書設計
課題
一、定義
1.(n≥2)
一、通項公式
2.公式推導過程
例題
教學后記
高中數學教案1000字篇9
教學目標
1.掌握對數函數的概念,圖象和性質,且在掌握性質的基礎上能進行初步的應用.
(1) 能在指數函數及反函數的概念的基礎上理解對數函數的定義,了解對底數的要求,及對定義域的要求,能利用互為反函數的兩個函數圖象間的關系正確描繪對數函數的圖象.
(2) 能把握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的實質去研究認識對數函數的性質,初步學會用對數函數的性質解決簡單的問題.
2.通過對數函數概念的學習,樹立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觀點,通過對數函數圖象和性質的學習,滲透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等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等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在圖象與性質上的對比,對學生進行對稱美,簡潔美等審美教育,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 對數函數又是函數中一類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數,它是在學生已經學過對數與常用對數,反函數以及指數函數的基礎上引入的.故是對上述知識的應用,也是對函數這一重要數學思想的進一步認識與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圖象與性質的學習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完整,系統,同時又是對數和函數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它是解決有關自然科學領域中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是學生今后學習對數方程,對數不等式的基礎.
(2)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對數函數的定義,掌握對數函數的圖象性質.難點是利用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得到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由于對數函數的概念是一個抽象的形式,學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數與對數關系和反函數概念的基礎上,故應成為教學的重點.
(3) 本節課的主線是對數函數是指數函數的反函數,所有的問題都應圍繞著這條主線展開.而通過互為反函數的兩個函數的關系由已知函數研究未知函數的性質,這種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學生不適應,把握不住關鍵,所以應是本節課的難點.
教法建議
(1) 對數函數在引入時,就應從學生熟悉的指數問題出發,通過對指數函數的認識逐步轉化為對對數函數的認識,而且畫對數函數圖象時,既要考慮到對底數 的分類討論而且對每一類問題也可以多選幾個不同的底,畫在同一個坐標系內,便于觀察圖象的特征,找出共性,歸納性質.
(2) 在本節課中結合對數函數教學的特點,一定要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大膽猜,要以學生的研究為主,教師只是不斷地反函數這條主線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又教給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獲取知識的途徑,使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得,練有所獲,,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高中數學教案1000字篇10
1.掌握對數函數的概念,圖象和性質,且在掌握性質的基礎上能進行初步的應用。
(1)能在指數函數及反函數的概念的基礎上理解對數函數的定義,了解對底數的要求,及對定義域的要求,能利用互為反函數的兩個函數圖象間的關系正確描繪對數函數的圖象。
(2)能把握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的實質去研究認識對數函數的性質,初步學會用對數函數的性質解決簡單的問題。
2.通過對數函數概念的學習,樹立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觀點,通過對數函數圖象和性質的學習,滲透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等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等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在圖象與性質上的對比,對學生進行對稱美,簡潔美等審美教育,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高一數學對數函數教案:教材分析
(1)對數函數又是函數中一類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數,它是在學生已經學過對數與常用對數,反函數以及指數函數的基礎上引入的。故是對上述知識的應用,也是對函數這一重要數學思想的進一步認識與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圖象與性質的學習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完整,系統,同時又是對數和函數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它是解決有關自然科學領域中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是學生今后學習對數方程,對數不等式的基礎。
(2)本節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對數函數的定義,掌握對數函數的圖象性質。難點是利用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得到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由于對數函數的概念是一個抽象的形式,學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數與對數關系和反函數概念的基礎上,故應成為教學的重點。
(3)本節課的主線是對數函數是指數函數的反函數,所有的問題都應圍繞著這條主線展開。而通過互為反函數的兩個函數的關系由已知函數研究未知函數的性質,這種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學生不適應,把握不住關鍵,所以應是本節課的難點。
高一數學對數函數教案:教法建議
(1)對數函數在引入時,就應從學生熟悉的指數問題出發,通過對指數函數的認識逐步轉化為對對數函數的認識,而且畫對數函數圖象時,既要考慮到對底數的分類討論而且對每一類問題也可以多選幾個不同的底,畫在同一個坐標系內,便于觀察圖象的特征,找出共性,歸納性質。
(2)在本節課中結合對數函數教學的特點,一定要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大膽猜,要以學生的研究為主,教師只是不斷地反函數這條主線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又教給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獲取知識的途徑,使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得,練有所獲,,從而提高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