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語文教案 >

高一下學期語文教案

時間: 新華 語文教案

通過編寫教案,教師可以將教學計劃、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等組織起來,形成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什么才算好的高一下學期語文教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一下學期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

高一下學期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顛覆曹操作為奸臣逆賊的形象。

2、背誦詩歌的第一小節。

3、分析作者的憂思之情。

過程與方法:1、多朗讀,從朗誦中感知詩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現作者心情的字如“憂”,進行賞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1、感知曹操的遠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養高中的獨立評價能力。

教學方法:美讀法、討論法、啟發誘導法。

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一課時。

導入:同學們有看過三國演義的嗎?在三國演義里曹操是什么樣的形象?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這樣評價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F在同學們看這幅圖片,只這是京劇中曹操的形象,同學們曹操的臉有什么特點?白色的。那位同學知道京劇中白色代表什么類型的人。代表的是陰險奸詐的人。

展示 《觀滄?!返幕脽羝?/p>

二、學習文本。帶著對曹操詩歌的這種感受,我們一起學習曹操的另一首非常的詩歌《短歌行》。

1、朗讀,先讓學生朗讀一遍,從朗讀中檢查他們的預習情況,對詩歌的把握如何?

然后播放錄音,讓學生感受一下,別人是如何朗讀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輕重舒緩。

預設: 在讓學生聽完朗誦之后再讀一遍。

小結朗讀:同學們讀得很流暢,但感情把握不到位,這是因為詩歌離我們的年代比較久遠,所以對于它所表達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夠到位,那我們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詩歌,請同學們看一下這首詩中,最能體現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詞?

預設回答:憂

2、范仲淹登岳陽樓的時候為國為民,發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代丞相的情懷,那同學們看一下曹操憂的對象是什么?

先不著急回答,我們說這首詩總共有兩段,但是我們還可以把這兩段分為四節,所以我們先來齊讀第一節(從開頭至唯有杜康)女生讀一句,男生讀后一句,我們先把這一小節讀一下,從中看作者“憂”什么?

預設:憂的是人生苦短。

同學們是如何看出來的。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愁來了,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啊,在詩中曹操是如何來解決的愁苦的?

預設: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這里的杜康代指的是什么?酒。這說明曹操是想借酒消愁了,那酒能不能真正的消解愁悶呀。

預設:不能,那你認為什么才能消除曹操的愁悶。

預設?!笆侨瞬?。”

→你從哪句中可以看出是人才?

“青青子衿,憂憂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p>

這句詩是出自哪兒的?展示幻燈片,補充《子衿》的下一句。指出曹操的用意是:渴望人才的投靠。所以作者的第二層憂是什么呀?

幻燈片展示:賢才難得。

那同學們想一下,作為領導人,怎么樣才能吸引人才呀。

預設:給人才提供優厚的待遇。

→那曹操給那些人才怎么來保證

預設:“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小節:所以從這節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有憂愁,了解作者的感情,現在請同學們,我們再把前面的朗讀部分,我們合起來讀一遍。女生讀前一句,男生讀后一句,注意把握情感。讀完之后,到后兩句在合,全班一起朗讀。

預設:同學們說一下,是不是比前面進步,很好,值得鼓勵。

小導入:中國詩歌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情感都是貫穿其中,那我們在往下學習作者的憂思之情是如何貫穿到下文中的。

讓一個學生來朗讀一下下半節。

→哪個同學能不能和我們說一下第二節首句中的明月作者用意何在?是不是真的像上天去摘取天上的明月呀。

預設:是用明月來喻指人才,指出人才難得。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反復地歌詠著渴賢之憂啊。

但接下來作者卻寫到了什么?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哪個同學來說一下這句是表明什么的。

人才來歸順曹操了,那人才都來了,曹操還憂什么?

三憂功業未就。

→對人才的憂思,貫穿了全文,但第二節有一處是作者寫作者的歡喜之情的,是因為人才來和他交心,來歸順他了。同學們看是哪句?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p>

→那人才都來了,作者還憂什么呢?

三憂功業未就。

小結:所以人才的憂思,人生的苦短,都是因為功業未就,因此曹操為了自己的功業,他又對哪些人才伸出了橄欖枝?曹操是如何說的?

預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是那些在三國鼎立的情況下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的賢才們。

→ 這里曹操站在那些賢才的角度去慮及他們的前途,把賢才的煎熬變成當成自己的煎熬。這里曹操換位考是替賢才擔憂之外,他是否還有另一層意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p>

曹操用了兩個典故,一周公自喻,說明自己有周公一樣對待人才的心,有海一樣寬廣的胸懷。所以我會重用賢才的。

小結:1、曹操說歌以詠志,那這首詩曹操抒發自己的憂思之愁是為了表明什么志向?

招賢納士,統一天下。

2、中國崇尚一句話:“文如其人?!蓖ㄟ^這篇文章的學習,同學們你認為曹操是什么樣的人?

總結:幻燈片展示。

播放電視劇《短歌行》主題曲,引入到曹操英雄的形象。

背誦。

課堂總結:曹操不管是在歷還是在民間文化上,都是以奸臣、逆賊的形象示眾,但從我們的文學作品里我們還是能看出曹操是一個有志向、有追求的英雄。所以同學們看文學一定要以事實為根據,學會從文學作品中去分析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高一下學期語文教案篇2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國詩歌與西方詩歌的異同。

能力目標

1.熟知中國詩歌特點,提高解讀詩歌的能力。

2.掌握比較研究的方法,并學會借此研究其他文學現象。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熱愛生活,熱愛詩,熱愛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教學重點

1.從段落構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構思的巧妙之處。

2.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含義深刻的語言,品味作者用語之機巧。

教學難點

1.分析文章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的行文布局的特點。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學方法

1.反復誦讀,了解大概。本文寫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詞造句、行文布局、佳構機巧、言語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復吟誦。

2.串通文義,學習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結構。此文結構的特點在于開篇立論,明確論述的原則,然后逐層展開,分別論述,而在論述中又不失良機,隨時比較,廣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別具風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義。理解本文的另一要點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細琢;特別是文中生動奇巧的妙言妙語,要用心揣摩體會。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不少詩歌,大家能背幾首嗎?(學生試背三兩首)那么,這些詩歌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自由發言:語言的形象性、凝練性,結構的跳躍性等)如果要更進一步了解詩的特點,那么我們就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是怎樣說的。(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作者簡介

出示投影:

錢鐘書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蘇無錫,1933年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1935年赴牛津大學攻讀,獲B.Litt.(Oxon)學位。后又至巴黎大學研究法國文學。歸國后,曾任昆明西南聯大外文系教授,國立師范學院英語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學外語系教授,中央圖書館外文部總編纂等。解放后,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1953年轉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新時期又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院特邀顧問,還曾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錢先生博學多能,兼通數國外語。學貫中西,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績。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用英文撰寫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里的中國》,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文論及詩文評論《談藝錄》。其中《圍城》有獨特成就,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談藝錄》融中西學于一體,見解精辟獨到。解放后,錢先生出版有《宋詩選》《管錐篇》五卷、《七綴集》《槐聚詩存》等。錢先生還參與《毛澤東選集》的外文翻譯工作。主持過《中國文學史》唐宋部分的編寫工作。他的《宋詩選注》在詩選與注釋上都有高明識見,還對中外詩學中帶規律性的一些問題作了精當的闡述?!豆苠F篇》則是論述《周易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史記會注考證》《老子王弼注》《列予張湛傳》《焦氏易林》《楚辭洪興祖外傳》《太平廣記》《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學術巨著,體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數十年學術積累的力作,曾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錢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的方法,融會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大家”。

三、整體感知,把握文意

1.學生誦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劃分結構層次。

明確: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論詩的根本立場。

第二部分(第2段),從整體上論述了中國詩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

第三部分(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別處也曾詳細說明貴國愛倫·坡的詩法所產生的純粹詩,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重點論述中國詩的各個特點。這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從詩的篇幅上進行論述:中國詩的特點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則是由于韻律的要求。

第二層(自“-一位中國詩人說”至“深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論述中國詩的意韻之美一一“言有盡而意無窮”,且富于暗示。

第三層(自“西洋瀆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至“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通過對比的方式具體論述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的風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們講,中國詩……”至“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覺得甜蜜的家鄉困遠征增添了甜蜜”),論述中國詩的總體特色,并且啟示人們,論詩必須根據本國文化根基,只有這樣才全面科學。

2.學生準確篩選有關段落中的信息,用恰當的語言概括中國詩的特征。

學生思考后,明確:與西方詩歌相比較,中國詩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國詩講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第二,中國詩講求篇幅短小,“詩體”配適“詩心”的需要。

第三,中國詩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3.學生分組時論本文行文的特點.要求舉例說明。

明確: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點是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中外相容,古今兼顧,且處處都設機巧,讓讀者回味無窮。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錢鐘書巧妙地設下一個“陷阱”。他告訴我們,要用這樣的問題來提問是不合適的。只有在具有居高臨遠的觀點和將中外詩進行對比的情況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結論。并且告訴讀者,這種方法即是比較文學的方法。不多的幾句話,就把基本觀點和原則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個論述幾乎都包藏著對比和綜合。

如中國詩的發展史問題,就由伏爾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如談中國詩的篇幅,則以愛倫·坡的話立論。不僅指出了中國濤的特點及其原因,還指出了中國詩的特殊之處: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

在談中國詩的意韻和特殊表達方式時,則援引了魏爾蘭、濟慈、維榮、莎士比亞、拜倫等外國詩人的見解,材料充實,說服力強。

四、品味文章的語言

方法一:學生自己找出感興趣的句子自由發言。

方法二:教師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讓學生品析。

如用第二種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學生品味。

1.所以,中國詩是早熟的。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2.中國人的心地里,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地聰明。

3.問而不答,以問為答,給你一個回腸蕩氣的沒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沒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靜默一一沉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

4.有種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兒,你們叫它“北京狗”,我們叫它“西洋狗”。《紅樓夢》的“西洋花點子哈巴狗兒”。這只在西洋就充中國而在中國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該磨快牙齒,咬那些談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讀外國詩每有種他鄉忽遇故知的喜悅,會引導你回到本國詩。這事了不足奇。

教師提示:

1.這句話的本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中國詩”,即不是指中國詩歌中的某一類作品或某位詩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國詩的發展特點。早熟,是指“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國詩里出現得異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腐化,是對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而言的)。這句話,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對比(“早熟”與“早衰”),從詩歌發展的角度,簡要地說明了中國詩的藝術特征和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

2.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經》闡釋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上的缺欠,旨在批評;二是點明造成這種缺欠的根本原因?!耙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這樣的建筑物就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作者以此作喻,批評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往往脫離客觀實際,沒有堅實的基礎,其結果必定影響藝術的健康、穩定地發展。這個批評是相當尖銳的,比喻中透出了強烈的諷刺意味。句中“聰明”一詞是反語,是沒有掌握藝術創作規律只憑臆斷從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聰明”不過是自欺欺人?!傲鞫緹o窮地聰明”,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錯誤的東西長期得不到批評、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傳下去,貽害無窮。

3.此句意在說中國詩的意蘊很悠遠,但其表達風格卻十分平和。

4.本句隱諷那些對于西方文化不懂裝懂的人。

5.此句意在講對外國詩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國詩。

五、課文總結

高一下學期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氓》作為敘事詩的特點,關注詩歌的細節描寫。

2、掌握“比興”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深入挖掘文本。

課堂安排:學生自主探討,教師適當點撥。

第一課時:

一、導入,然后教師朗讀課文。

二、學生自由讀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齊讀兩遍。

三、對課文注釋中的關鍵字詞加以解說和補充。

四、請學生復述這個故事。

五、這是一首敘事詩,詩歌總共六個章節。設問:

1、能否刪去詩歌第三第四節?

這兩節記敘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議論。刪去這兩節對于故事情節的完整性并沒有影響,但會使女子的形象沒有那么豐滿,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點。(第三節寫了女子從切身體驗中認識到了當時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誡年輕姑娘吸取教訓。第四節是女子痛斥氓的負心行為。)

2、能否將詩歌的第三第四節調換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處用了“比興”手法

①在敘事中插入比興句,使敘事暫時中斷,這樣就避免了敘事的平鋪直敘;

②所插入的比興句在內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讀者能從中意識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滿,因此,敘事的線索似斷實連;

③詩的前半部分寫婚前,后半部分寫婚后,中間的第三第四節起到過渡作用。

第二課時:

一、《詩經》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碧一ǔS脕肀扔髂贻p女子的美貌,然而這篇文章用桑葉來比喻女子,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鳩吃桑椹,以此來暗喻女子為愛情而癡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這首哀傷的歌,在途中她剛好看到了桑樹,觸景生情。

(以實景起興的例子,在《詩經》中是屢見不鮮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實景為發端起興的。)

二、詩歌第四節是女子對婚后生活的回憶,痛斥男子的負心,抒發了怨憤的心情??墒怯幸痪湓捤坪醵嘤?,至少用在此處顯得突兀。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詩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來并分別說說用意。

第一次寫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頓丘”,這里的淇水應該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對氓的情誼,依依惜別之情見于行間 。

第二次寫淇水,“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回憶嫁時的情景,也以打濕車上的帷幔來喻自己的擇婿不慎 。

(這里也可以說是女子回娘家又路過淇水。淇水湯湯來襯托渲染女子孤獨無助,內心悲憤極不平靜。)

第三次寫淇水,“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這就是一個比喻的用法,就是說,做什么都要有個限度的意思。

三寫淇水正為我們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緒的軌跡。

三、概述詩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點。

氓:乖僻、虛偽、薄情、暴虐、始亂終棄、言行反復

女子:純真、熱烈、勤勞、溫順、忠貞、堅強、剛烈

四、有人稱《氓》是“中國第一棄婦詩”,也有人認為這不是棄婦詩。請說說你的看法。

1、這是棄婦詩。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結婚,后來卻“士貳其行”,“至于暴矣”。氓從內心里背叛女子,拋棄女子,從肉體上摧殘女子,所以這是一首棄婦詩。

2、這不是棄婦詩?!睹ァ分械呐硬]有被趕出夫家,而是主動與男子決絕。面對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沒有哀求乞憐,主動修好,她的內心經歷了一個矛盾斗爭的過程:傷痛悔恨——深刻反思——總結教訓——毅然決絕。

《氓》中的女子是不滿丈夫對她感情的冷淡、變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動離開夫家的,既然是主動離開,那么何來“棄婦”之說呢?如果把她定性為棄婦,那是對女性反抗男權社會、追求女性獨立的可貴精神的一種否定,也在無形當中削弱了對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將《氓》定性為棄婦詩。

高一下學期語文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學習寫景狀物散文,本單元的學習必須反復閱讀,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景,所言之情。《故都的秋》是郁達夫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寫于北平,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描繪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蟬殘鳴、閑話秋涼、勝日秋果 等畫面,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

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朱自清寫的《荷塘月色》,所寫景色較為具體,考查的是學生的形象思維。而本文所寫的秋味則是抽象難把握的,對學生的邏輯思維提出了較高要求。高一學生還沒有養成圈點批注的閱讀習慣,閱讀中不能準確捕捉重點詞句,通過學習力求幫助他們學會鑒賞散文,把握主旨。

教學目標:

1、能說出郁達夫生平及其創作風格。

2、能抓住清、靜、悲涼來賞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結構特點,初步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方法。

3、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主觀感情。

設計思想:

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讀寫結合。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掌握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難點: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中所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情。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導讀法,點撥法

教學流程:

一、由題導入,溫故知新

由題切入?;仡櫋逗商猎律窐祟}與文章內容的關系,品味本文標題。從題目可以得出寫作內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舊的,含著歷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戀之情。引導學生聚焦在秋上速讀全文。(意圖:教給學生由題入文的讀書方法)

二、整體感知,歸納點撥

要求學生帶著課后練習第一題再讀課文,圈點批注。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后,教師通過板書點撥明確行文思路和內容結構。明確幾幅秋景圖。

三、圈點批注,鑒賞語句

要求學生帶著課后練習第二題再讀課文,圈點批注。全班交流,教師參與點撥,并由此引入作者生平介紹,知人論世,水到渠成的挖掘文章背后的主觀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遷移

結合背景,揭示故都秋的特點。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分組朗讀全文,再次感悟文章結構和語言。

作業:借鑒本文寫法,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篇題為《江南的秋》4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寫出秋的特征。(意圖:照應完成課后練習第三題)

高一下學期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2、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

二、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結合課后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一)、(二),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四、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五、介紹閱讀課外文學作品《騰王閣序》,比較兩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簡介作家作品,引導學生參看書下注釋(1),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王羲之,有“書圣”之稱,也長于詩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風格瀟灑放脫。王羲之曾經一度做官,他關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后辭官歸田,以山水為娛,好服食養性,胸懷曠達,為時人敬重。

“序”是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后公推一個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其思想和辭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看出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養、精神狀態和文學造詣。

二、朗讀

1.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聽清文章語氣、節奏和讀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

癸(guǐ)丑修楔(xì)流觴(shāng)游目騁(chěng)懷趣(qū)舍萬殊齊彭殤(shāng)

2.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3.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學生討論。應特別強調理解“俯仰”一詞在文中的意義,“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句子含義。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學生發言后,明確本文層次,板書:

(一)記敘蘭亭盛況;

(二)抒發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討論第一段內容

完成課后練習(一)中的(1),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試背誦。

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敘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話的內容要點。板書明確:

(一)記敘蘭亭盛會: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賢……少長……”

(3)環境:“此地有……,又有……”,

(4)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p>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后指名學生根據板書內容提示,試背誦。

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發言后,明確:寫景抒情,敘議結合。如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毕旅婢o接著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敘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么特點?

教師明確: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美,樸素清新。

五、布置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第二課時

一、集體背誦第一段

簡要復習第一段內容,導人新課。

二、討論第二段內容

1.教師領讀或學生齊讀。

2.“俯仰”一詞在這一段中兩次出現,意思是否相同?引導學生參看注釋,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3.本段教學有一定難度,應先指名學生串講大意。

4.提問: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學生發言后,明確:作者承上文的“樂”字,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5.結合課后練習(一)中的(2),討論這段話的議論與上一段的敘事有何聯系。講析: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說法。下面承此句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于涉獵游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取舍”“靜躁”不同,但當“欣于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書: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內(靜)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隨事遷(感慨系之)

況修短隨化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6.齊讀。指導學生在板書提示下試背誦。

三、討論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懷。

1.指名學生朗讀。

2.討論:結尾部分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發言后,明確:這段議論中飽含感情,寫出了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內心苦悶傷感與古人產生共鳴。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觀點,認為“有生就有死”,對于生死說得如此痛切,雖有悲觀消極情緒,但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批判了老莊哲學中的虛無主義世界觀。

3.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學生討論后明確:作者寫供后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后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后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4.全班齊讀。

四、歸納總結

本文先繪聲繪色地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接著敘志抒懷,抒發了對人生的無限感慨。語言清新樸實,敘議結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為可貴。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三。

3.比較閱讀:課外閱讀《騰王閣序》,比較與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

高一下學期語文教案篇6

《游褒禪山記》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

2.認識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和一詞多議的詞語。

4.背誦全文,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

教學設想

1.“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這既是本文的難點,也是重點,指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呼應關系,力求講得透辟一點。

2.讓學生利用課文注釋,使用工具書自己串講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解難,培養自學能力。

3.凡是要學生辨析、積累的實詞和虛詞,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義和作用外,還要引導學生聯系讀過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經出現過的意義和用法,使之反復鞏固,溫故知新。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記”即游記,代表一種文體。作者一般借記游而進行議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像《醉翁亭記》,作者借寫山水之景,而表現了“醉能同其樂”和“太守之樂其樂”的與民同樂的觀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游褒禪山記》同樣也借記游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樣的觀點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寫作背景。

1.關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號半山,宋朝臨川(現在江西省臨川)人,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后被封為“荊國公”,人稱“王荊公”。

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詩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長于說理,精于修辭,間有情韻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2.關于本文寫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顧保守派反對,積極推行新法。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與本文的觀點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課內預習。

對照注釋細讀課文第1、2兩段,借助工具書弄懂疑難字詞。

四、講讀第1、2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重點掌握以下詞、句(作適當板書):

1.一詞多義:

(1)“卒”:①死?!白湓嶂薄"诮K于。“卒相與歡”。(《廉頗商相如列傳》)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戰》)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滅?!雹谖淖??!蔼毱錇槲摹薄?、③華美、有彩飾。“舍其文軒”。(《公輸》)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說、講?!昂慰蓜俚酪苍铡薄"鄣览??!皞鞯朗軜I”(《師說》)④正確的方法?!安咧灰云涞馈?。(《馬說》)。

(4)“極”:①盡,-盡情享受?!皹O夫游之樂”。②至多,最多?!耙鄻O七八萬耳”。(《赤壁之戰》)

2.詞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笆忌嵊谄渲贰薄?/p>

(2)“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懊话U”。②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岸苊摺?。

(3)“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好游者亦不能窮也”。

3.“……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1)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后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傲H者,趙之良將也”。

(2)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合判斷,“者”在②這里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拔崴詾榇苏撸韵葒抑倍笏匠鹨病?。

(二)引導學生討論問題:

1.概括這兩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提示:記敘游山的見聞和經過。主要使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2.游記一般要寫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讀者的印象中產生空間概念,形成立體感。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說出禪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仆碑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3.第1段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寫仆碑是為后面議論埋下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議論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據。

4.第2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多處設比:①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②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③“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三)全班朗讀課文兩遍。

五、布置作業。

1.將文中出現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來,并歸類整理。

2.預習3、4、5段,借助課文注解及工具書試口譯。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處之多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①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個”“那些”。②人稱代詞,相當于“它”(他)。③人稱代詞,表領屬關系,作“它(他)的”講。④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我們”、“自己”。⑤語氣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如“其孰能譏之乎”。

二、講讀課文第3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第3段: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1.一詞多義:

(1)“觀”:①觀察、看。“古人之觀于天地……”②景象?!胺浅V^”。③建筑物的一種,讀,“大王見臣列觀”。(《廉頗簡相如列傳》)

(2)“得”:①能夠?!安坏脴O夫游之樂”。②心得、收獲?!巴械谩薄"廴谇ⅰ!芭c公甚相得”。④得到,獲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肅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鏟平、削平?!敖癫俾拇箅y”(《赤壁之戰》)。③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及外國的一種蔑稱?!澳蠐嵋脑健?。(《隆中對》)

(4)“相”:①幫助、輔佐,讀?!盁o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讀?!安匐m托名漢相”(《赤壁之戰》)③互相,讀?!白湎嗯c歡?!?《廉頗商相如列傳》)。

2.古今異義:

“非?!保罕疚牧x為“不尋?!?、“非同一般”,是兩個詞。如:“非常之觀”。不同于現代漢語表程度的副詞。

3.虛詞:

“以”:作介詞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②用來、拿。“無物以相之”。作連詞用,相當于“而”:①表并列。“險以遠”。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雙重否定句,強調“志”的重要。(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中間省略了“而不至”之類的話,翻譯時要補出,否則意思不連貫。

(二)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本段著重寫什么?

提示:寫游褒禪山的心得體會,抒發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說的“有嘆”。

2.這一段可分幾層意思?你對作者在文中所說的道理如何評價?

提示:五層意思: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⑤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系,首先要有志,雖然有矢志不渝的決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盡管志向堅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沒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體現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這對于我們治學、處事、創業都有很大啟發。

三、講讀第4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1.一詞多義:

(1)“悲”:①感嘆、嘆惜?!坝嘤谄捅?,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②悲哀?!安灰晕锵?,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③哀憐?!坝啾以唬骸舳局?’”(《捕蛇者說》)(2)“勝”:①盡?!昂慰蓜俚酪苍铡?。②能承擔,禁得起“沛公不勝杯構”(《鴻門宴》)。③優美的“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④勝利“終不能加勝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詞性活用:

(1)“謬”:弄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昂笫乐嚻鋫鳌?/p>

(2)“傳”:流傳下來的文字,動詞活用為名詞?!昂笫乐嚻鋫鳌?/p>

(二)引導學生討論如下問題:

在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生發出來的?

提示:作者認為治學不應當輕信盲從,以訛傳訛,而應該“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經過自己頭腦的認真辨析思考,然后謹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棄那些有謬誤的東西。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聯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邏輯十分嚴密。

四、講析第5段。

這一段是補敘,交代同游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在正文里,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提示: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

五、問題討論。

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系的?(試從①過渡銜接;②兩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應;③游山與治學處世兩者的內在聯系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兩部分之間使用了過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極夫游之樂”開啟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嘆焉”緊承上文,領起全段,使文章前后銜接,過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應,意思貫通,起照應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和“其下平曠……記游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好游者不能窮”、“來而記之者已少”;“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和“其見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隨以止”和“遂與之俱出”;“可譏”和“人咎”;“在己為有侮”和“悔其隨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書之不存”和“其文漫滅”;“謬其傳”和“音謬”。前文的記敘正是為議論部分埋下伏筆,使議論有依據。議論部分是記敘的深化,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學處世比作游山,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度。

六、全班齊讀課文。

七、布置作業。

完成課文后練習一、二、四題。

高一下學期語文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無垠、山崩地裂”等詞語的語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張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標:

1、品味本文充滿激情、生動形象的語言。在寫作中借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學習詠物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逐步培養學生的散文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體會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內化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敘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

2、體昧作品寫景語言精煉、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注重發掘課文的人文精神資源,體會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蘊。

教學方法:1、朗讀法。2、美點追蹤法3、討論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地下森林的圖片,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地下森林)

同學們,剛才我們看到的是鏡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稱火山口原始森林,屬自然保護區,位于鏡泊湖西北約50公里的張廣才嶺東南坡的深山中。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煙繚繞,陣陣冷氣夾著清香撲面襲來,使人神志飄忽,不知是在天上,還是在地下。初唐詩人宋之間有詩曰:“兩巖天作帶,萬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礙日暉。翳潭花似織。綠嶺竹成圃。”今天我們學習的文章,就是一首對火山峽谷和地下森林的贊歌——《地下森林斷想》。

二、資料助讀

張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龍江一國營農場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督夥湃請蟆飞习l表第一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反映邊疆農場建設和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分界線》。1977年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反映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們對不同的婚姻愛情的認識與追求。1986年出版長篇小說《隱形伴侶》,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輾轉矛盾的心路歷程。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錄音帶,學生聽讀,積累詞語。

多媒體顯示:瘠薄(jī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戀著,不能自拔。孱(chán)弱:軟弱無能。

浩瀚無垠:形容廣大;繁多。隱姓埋名: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

憤懣(mèn):氣憤,抑郁不平。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體會作者的感情及其變化。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①請談一談文章留給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②摘錄一句你最欣賞的文句,并說說為什么摘選它。

③針對這篇文章,談談你領悟到的深刻哲理。

3、學生初步交流閱讀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摯的感情感動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樣深情地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峽谷深沉的品格,那么欽佩峽谷堅韌的毅力。

生2:我覺得這篇文章寫景、抒情渾然一體,幾乎難以分辨哪些句子是敘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讓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動。

生4:我覺得地下森林是一個神秘的世界,閃爍著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欽佩地下森林的品格,這是我應該學習的。

教師總結:大家回答得很好。談到了這篇文章藝術特色的方方面面。觸摸到了這篇文章的靈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動。如果用幾個詞組來概括的話,那就是語言精煉、情感濃烈、哲理深刻。

四、具體分析,討論鑒賞

1、品味語言的精美。

(1)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文中的哪些句子?請選出來并作簡要分析。學生思考、吟誦、交流。

生1:我喜歡開頭一句“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用三個詞來描繪森林,雖然簡練,但很形象,蔥蔥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腦海中蔓延開來。后面兩個比喻句很美、很對稱。

生2:文章還有許多對稱句,如:“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七平的嗎?峽谷莫非不明白?”“純潔的白樺、挺拔的青楊、秀美的黃菠蘿?!边@些句子讀起來很有節奏,很有韻律感,感情也加強了。

生3:不光有對稱句,還有許多疊字。如”黑黝黝、光禿禿、陰森森、靜悄悄”,“整整齊齊、密密麻麻地聳立著一片蔚為壯觀的森林”。這些疊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暢,顯示了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

生4:“狂風呼嘯,氣浪灼人,沙石飛騰,巖漿橫流,霎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這幾句寫出了地質突變的壯觀景象,猶如親眼所見一般。

教師小結:本文運用了許多疊字、對稱句。它們具有形式上的齊勻性和朗讀上的旋律性,在回環往復間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蘊,強化感情表達的力度。

(2)學生涵詠品味這些句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背誦、仿寫。

2、體會本文敘事與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師提示:請大家從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寫法。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全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點明地下森林的特點——奇特,表達作者的感受——驚訝。第二部分(3~20段):描寫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突出其艱辛的特點。第一層(3~8段):寫火山爆發。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毀于—旦。第二層(9~20段):這部分極寫環境的惡劣和地下森林生長的艱辛。第三部分(21~27段):描寫親眼所見地下森林的狀貌。表達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師小結:從理清思路入手,我們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先寫作者去尋覓地下森林,其次憑想象敘寫地下森林怎樣在逆境中誕生、成長,最后寫它的勝利。但我們可以感覺到文章處處流動著作者熾熱的情感。

10078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奎屯市| 沧源| 安泽县| 汤阴县| 如皋市| 蒲城县| 桦川县| 临高县| 西畴县| 顺平县| 封丘县| 巢湖市| 贡嘎县| 山丹县| 闵行区| 扎鲁特旗| 湘潭市| 海宁市| 响水县| 迁安市| 阿拉尔市| 临西县| 筠连县| 杭州市| 牙克石市| 定日县| 垦利县| 宁夏| 石门县| 崇文区| 资中县| 塔河县| 丘北县| 河间市| 正阳县| 江安县| 德钦县| 区。| 甘孜| 长葛市| 卢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