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常用免費教案模板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小編給大家分享高中語文常用免費教案模板參考,方便大家參考高中語文常用免費教案模板怎么寫。
高中語文常用免費教案模板篇1
1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總結本文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并把握本文第一自然段的作用。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3、鑒賞課文鮮明的人物形象。
2重點難點
學習重難點
1、理解并把握本文第一自然段的作用。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2、鑒賞課文鮮明的人物形象。
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課文導入
古往今來,有許多憑一人之力而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張飛在長坂坡的一聲嘶吼,斥退了萬千曹軍;諸葛亮的一副古琴,擊退了司馬將軍的上萬精兵;藺相如在澠池之會,憑自己的智慧挽回了趙國顏面,趙王的尊嚴。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兵法史上舉不勝舉。兵法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為戰之上策”,而我們今天學習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力挽狂瀾,讓老百姓免受戰爭之苦的英雄,他就是燭之武。今天我們具體賞析這篇課文蘊藏的文化魅力。
活動2【講授】重點字詞及特殊句式
二、歸納字詞意義和用法
學生代表總結,其它同學集體朗誦課文,最后對總結進行評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異義
1.貳于楚也古:從屬二主,動詞;今:“二”的大寫,數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個人;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三、詞類活用(例句)
(一)名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夜縋而出(表時間,在晚上)
②朝濟而夕設版焉(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東封鄭(表處所,在東邊)
2.名詞作動詞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與鄭人盟(名詞作動詞,結盟、訂立同盟)
3.名詞的使動與意動
①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
②闕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
③越國以鄙遠(鄙:邊邑。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
2.動詞的使動
①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使……滅亡)
③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越國以鄙遠(遠,遠地)
②臣之壯也(壯,壯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鄰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
2.形容詞作動詞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四)數詞活用
且貳于楚也(數詞“貳”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
四、一詞多義
(一)重要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復。(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本文: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①邊邑,邊遠的地方(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國以鄙遠”)
②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例:本文:“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于中闕《史記·扁鵲傳》)
②què城樓
③què皇宮,引申為朝廷(詣闕上書,書久不報《漢書·朱買臣傳》)
④quē通“缺”,缺少,空缺(去年米貴缺軍糧,今年米賤大傷農。杜甫《歲宴行》)
⑤quē,缺點,過錯(有馳慢之闕。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⑥jué侵損,削減。(本文:若不闕秦)
⑦jué挖掘(若闕地及泉《左傳·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義)
②衰敗(國勢衰微)
③卑賤(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假如沒有。(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壞,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敝人
③疲憊(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語氣詞,表感嘆)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于此)
⑦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語氣詞,還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請擊之(代詞,他們,指秦軍)
②是寡人之過也(結構助詞,的)
③臣之壯也(主謂間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④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⑤輟耕之壟上(動詞,往、到)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是寡人之過也(用“也”表判斷)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通過語意直接表判斷)
(二)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正常語序:有何厭)
2.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①以其無禮于晉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③佚之狐言于鄭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語
①(晉惠公)許君焦、瑕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③(燭之武)夜縋而出
④(燭之武)許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
2.省賓語
①敢以(之)煩執事(省略介詞賓語,指滅鄭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之:指鄭國)
3.省介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六、固定句式
夫晉,何厭之有(何……之有:表反問的句式,譯為:有……的呢)
活動3【活動】課文賞析
三、課文賞析
1、請用四字短語概括每段內容。
明確:第1段:秦晉圍鄭。第2段:臨危受命。第3段:智退秦師。第4段:晉師撤離。
2、《左傳》寫人敘事已經非常成熟,本文首段安排非常巧妙,試分析其作用。
明確:
A、晉秦聯軍來勢兇猛,兵臨城下,為人物出場鋪墊。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B、但分駐兩地,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下文的成功分化伏筆。
C、秦晉圍鄭的兩個原因都直接關系到晉國,與秦國無關,為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為故事發展埋下了伏筆。
3、分析燭之武的游說藝術。
1、以“利”巧攻心理。
晉國圍攻鄭國,本來不關秦國的事,秦國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秦晉同屬于一個軍事集團的,他們之間有盟約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是主要的,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單刀直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燭之武作為鄭國的子民,先講自己國家的處境“既知亡矣”,隱含意思是說鄭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所以也無法考慮鄭國的利益了,但鄭國的土地最后被秦國還是晉國得到呢?這還是個未知數。燭之武從這點做文章,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不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還贏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通過讓步假設推理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穆公動心;“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希望秦穆公為了秦國的利益不受損害而放棄圍攻鄭國的計劃,言辭懇切,從而堅定秦穆公與晉國毀約的決心。
2、以“害”巧析形勢。
一從現實狀況來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鄭亡后的情況如何呢?如果秦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越國以鄙遠”,是很難辦到的,即使辦到了,也是不好統治的;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話,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二從發展來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以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快速作出決策,否則貽害無窮。燭之武說辭切中要害,強而有力,且用反問句來加以突出強調,真是氣勢凌厲,銳不可當。
3、以“史”巧施離間。
燭之武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
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見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鄭國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勢的同時,始終不忘離間兩國關系。如果說在“亡鄭”還是“舍鄭”的利害分析上,燭之武的挑撥離間還是隱性的話,那么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的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共事,則是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系,以“夫晉,何厭之有?”把火燒得更旺,不僅使秦穆公覺得枉費心機,又頓感危險將至。燭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真是妙哉!
四、燭之武退秦師的利弊探究
略
小組討論,發散思維,合作研究,攻克難關!
活動4【練習】文學小練筆
五、文學小練筆
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拯救了國家,讓老百姓免受了戰爭之苦。在鄭國國家電視臺推舉的感動人選之中,燭之武以高票當選。現在,你作為燭之武的推薦人,寫一段頒獎詞,有幸也會被電視臺采納。
活動5【作業】布置作業
布置作業
1.鞏固背誦課文的成果。
2.借助古漢語詞典進一步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意義。
高中語文常用免費教案模板篇2
一、寫作背景
本文是韓愈借給學生李蟠贈文的機會,抨擊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的士大夫們“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結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會上的人對他指指點點,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韓愈。韓愈也因此落得個瘋子的名聲。結果住在長安,常常連飯都沒煮熟,就被趕走了。所以說有的時候維護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二、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盂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提倡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三、文體簡介
“師說”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四、朗讀課文
1。需正音的字:
夫(fú)愚(yú)句讀(dòu)諛(yú)經傳(zhuàn)
郯(tán)萇(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2。重點句子如何斷句
——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說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構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構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譯全文
(一)第一段著重講解的字詞:
之—助詞,的;學者—求學的人;所以—用來……的;之—代詞,指道理;固—本來;師(之)—以……為師(意動用法);庸知—哪里,管、過問;無—不論,不分
語法: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著重講解的字詞:
師道—從師求學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出—超出;焉—之于(向他);下—低于;恥—以……為恥;圣—圣明的人,圣明;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句讀—文句意思表達完畢叫句,句中需要停頓的地方叫讀;小學—小的學習方面;族—類;不齒—不屑一顧;歟—語氣詞;
語法: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三)第三、四段重點字詞
常—固定;攻—學習研究;已—罷了;通—普通
語法:被動句——1、不拘于時。
介賓后置句——1、而恥學于師;2、師不必賢于弟子。
六、總結全文的語法文言文知識: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傳授)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2、古今異義
學者古義:求學的人,讀書人。如:古之學者必有師。
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古義:句子停頓的地方。如:句讀之不知。
今義: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如:小學而大遺,吾示見其明也。
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眾人古義: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遠矣。
今義:許多人。
所以古義:特指代詞“所”+介詞“以”,相當于“用來……的”。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不必古義: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3、一詞多義
道: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學問)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傳: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
賢:①其賢不及孔子(才能)
②師不必賢于弟子(高明)
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②吾從而師之(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吾師道也(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
⑤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從師)
惑: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識別,動詞)
②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知道,了解)
之: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指代人或事物。如“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如“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連接定語與中心詞,相當于“的”。如“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如“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二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
4、詞類活用
吾師道也(名詞“師”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得”中的“師”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用作動詞,從師學習)
不恥相師(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學習)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孔子師郯子(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惑”活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后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5、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2、被動句:
①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3、賓語前置句: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4、介賓短語后置句(狀語后置):
①而恥學于師。
②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師不必賢于弟子。
5、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③(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則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高中語文常用免費教案模板篇3
一、反復朗誦,體驗詩中的節奏、韻律,從而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
二、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咀嚼品味詩歌意境美。
三、訓練閱讀,讀出一定的詩味,達到激發學生興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學設想:這首詩語言華麗輕盈,章法,音韻柔美和諧,在形式美方面達到很高的水準,如有條件,可播放有關康橋大學的風光片,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使學生能夠在詩意的氛圍中充分感受意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由《人間四月天》將學生帶入徐志摩的話題中,讓學生講述對他的了解,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如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張等。
1、誦讀課文。教師做出提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致的感情。在朗讀時,注意讀出輕盈的節奏。
2、教師范讀,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提問:根據背景資料,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么感情?
明確:對康橋的依依惜別的深情。
(2)、提問:詩人在離別時,寫了康橋的哪些風光?你能概括出幾幅畫面?
明確:有岸邊的柳樹、康河的水草、榆樹下的清潭。
(3)、提問:詩人告別時,作了哪些動作?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1、第一節,連用了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別,給全詩定下了抒情基調。既有難舍難離的真情,又有淡淡的無奈與感傷。
2、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中的生動色彩的描繪,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誰能舍得離開美麗的新婚妻子呢?艷影,蕩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并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愿意永遠流在康河,生于斯,長于斯。
4、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瀾,浮藻間好像沉淀著彩虹做的夢境,融情入景,將人帶入夢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開,撐著長篙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6、第六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情緒低落下來,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簫,詩境恢復寂然,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離別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充滿了無法化解的離愁別緒,將詩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極致。
7、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的不舍得離去,卻不帶走一片云彩,不愿驚動心愛的康橋,不舍得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復,而是更另覺悟,眷戀,同時也有一種灑脫的意味。
附: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離別康橋的情景作別云彩分、淡淡的無奈和傷感
(靜)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戀)康河的水草
(樂)拜倫潭
(往昔夢想)
尋夢
(快樂極點)
(哀、靜)
高中語文常用免費教案模板篇4
一、教學目標:
1、詩歌的朗讀指導,思想情感體會;
2、詩歌語言表達技巧的體會、學習;
3、“大堰河”形象的把握。
二、教學重點:
1、詩歌蘊含的思想情感體會;
2、語言特點分析。
三、教學難點:
詩歌中豐富而細膩的情感揣摩品味。
四、教學方法:
擬采用朗讀法、合作探究法、師生互動問答法等。
五、教具準備:
教本、教案、有關多媒體課件。
六、導學設計過程
1、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保姆”這種工作的內容嗎?學生答,師點評-----今天,我們學習現代著名詩人艾青的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板書課題)。請大家看大屏幕,了解有關背景資料------請大家齊聲讀出來。
2、請同學們把全詩的13個詩節標上序號。
3、教師范讀1—3節詩歌,之后提出閱讀要求:有表情朗讀,準備3分鐘,自由舉手讀自己喜歡的詩節。(要求先說喜歡的詩節番號)
4、在學生讀詩節結束的時候,要求學生談自己喜歡的理由和自己的理解,及時點評讀的效果,師生互動,并趁機對學生讀的詩節進行情感和語言技巧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教師做及時的有選擇的板書。具體的分析預設寫在教本上。
5、在分析詩歌內容差不多的時候,導引學生分析詩歌的內容與結構。啟發學生可能用到的預設問題:
A、詩歌哪些小節是寫回憶大堰河生前的往事的?
B、詩歌哪些小節是寫大堰河去世后的凄涼悲苦的結局的?
C、哪些詩節是對大堰河的大聲直接的贊美歌頌的?
D、哪些詩節明顯是對大堰河深情的感激和懷念,讓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她?
6、學生思考、與同桌討論,自由舉手回答自己的內容劃分。(要求學生答出詩節的序號)之后師生互動點評,形成統一的認識。然后,展示幻燈片,體會結構圖的內容。教師對結構圖作點評,幫助學生理解。
7、最后,全班齊讀第12—13詩節一遍,出示幻燈片,展示有關大堰河的墳墓圖片已經跟艾青的一往情深,加深印象。
8、如果有時間,讓學生以詩歌般的語言贊美自己的一個親人。師生適當點評。
可能用到的板書準備(視情況而作調整)
1節:尊敬、懷念、憐愛
2節:慚愧、感激
3節:懷念、沉痛
4:感傷、感激、同情
5:沉痛、依依不舍、無奈
6:難過、不安
7:同情、憐惜、贊美
8:同情、感激
9:傷心、慚愧
10:感傷、痛苦、同情
11:悲哀、憤怒
12:無限的贊美、感激
13:無限的敬仰、贊頌
教學反思
我是帶著感情教學生學習這首長詩的。我知道這首詩是作者用情感孕育而成的作品,如果我不用“情”字解讀她,那將是對作品的一種不敬。事實上,我的這課的教學還是成功的,是富有表現力、感染力的。我帶著感情朗誦作品,我帶著感情引領學生品讀作品,我帶著感情讀我寫的文章《那個春節真難過》拓展本文的教學。我的情感也將學生的情感引出來了。一位學生對我說,老師,我自己讀文章也沒有什么深刻的感受,讓你這么一分析,我仿佛看到了艾青那悲痛的表情,聽到了艾青那真情的呼喚。特別是你讀自己的文章《那個春節真難過》,我都流淚了。我知道什么是真情孕育文章了。有些文章就是真情孕育出來的產兒。看來,我的這課是成功的。
高中語文常用免費教案模板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培養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到今日,也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贊譽。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引導學生談談“尊師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2、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思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著,慨嘆師道不傳已久,聯系當時的社會實際,以眾人的“恥學于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最后一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于附記性質,但作者贊揚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觀點。
3、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
刻含義。
明確:關于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把教師的職責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受業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并意味著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于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確“學而后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宣揚的血統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于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針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三、深入研讀
1、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并說明原因。
明確: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2、閱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度與錯誤的態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錯誤態度,帶來什么嚴重后果?
明確: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對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群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后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明確: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系,先后順序不能調換,因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每個對比之后,作者都抒發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相同嗎?有什么意義?
明確:語調不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這是疑問語
調:“……小學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這是陳述語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嘆語調,語調富于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五、小結作業
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高中語文常用免費教案模板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運用旁批方法,通過品味文章,引導學生掌握記敘文中寫人的寫作方法
2、過程與方法:掌握運用外貌、動作、語言及側面描寫等方式刻畫人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并學習梁啟超先生的真性情與愛國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運用旁批方法,學會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刻畫的方法
2、對《箜篌引》、《桃花扇》、杜詩作適當補充講解
三、教學方法
賞析、合作研討、探究、練筆
四、設計課時
一課時(40分鐘)
五、課前準備
事先印發導學案,設計預習問題,以及課文相關資料鏈接,包括《箜篌引》備注,《桃花扇》簡介,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清末時有一位十歲的少年,一天隨父親到朋友家做客。一進家門,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的杏樹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寬大的袖筒里。誰知,他的這一微妙之舉,恰恰被父親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親教子甚嚴,但又不好當面開口,便匆匆走進客廳安然落座了。父親總為兒子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聲色地訓示兒子一番。筵席開始了,父親靈機一動,便當眾對少年說:“開宴前,我先出一上聯,如能對好,方可舉杯,否則,只能為長輩斟酒沏茶,不準落座。”少年不知父親的用意,毫無思想準備,但憑腹中的才學,自信不會出丑,于是滿口答應下來。父親略加思索,作出上聯:“袖里籠花,小子暗藏春色”。這少年聽后一驚,恍然大悟,但也未顯失色,隨口對來:“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對聯一經出口,堂前喝彩不已。父親早忘了那件不體面的趣事,他被兒子那字字珠璣、音韻鏗鏘、對仗工穩的下聯陶醉了。這個少年后來成為了中國歷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那么,同學們猜一猜,這個少年是誰呢?他就是--梁啟超,是我們今天所學課文的主人公。
(設計意圖:此導入能夠引發學生興趣,了解梁啟超其人。)
二、自學檢查
1、字音字詞檢查(見《導學案》,教師ppt展示)
2、解題,并提問:對于本篇文章主人公,你了解多少?
明確:公車上書、戊戌變法、云南起義。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創辦中國近代第一本新文學雜志《新小說》。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語言學、宗教及文化藝術等,總約千萬余字,合編為《飲冰室文集》。中國歷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
(設計意圖:此環節在于檢查學生預習,做好基礎落實,進一步引導學生走入文本)
三、自主研習
文中對梁啟超及其這次演講做了哪些描述,畫出描寫的句子,仿照課后習題一,做旁批。然后分析梁啟超的人物形象,品味作者的語言。
正面描寫:肖像,神態,語言,動作(細節)描寫
側面描寫:聽講者的感受和表現
梁啟超的個性特點:謙虛、自負、風趣、沉著有力、洪亮激亢、聲情并茂、文采出眾、技巧純熟、博聞強記
四、合作探究
1、結合印發的資料,說說作者在文中引用的三處材料有何用意?
明確:
引用《箜篌引》的用意:
梁啟超是一個“過渡時代”的英雄,這個時代險象環生,他卻用他的行動去實踐愛國救國的理想,歷盡滄桑仍近似瘋狂滴執著于信念的梁啟超,不正是那個明知死路,仍蹈死不悔的白首狂夫么?他投身于變法洪流,踏上救國道路,飽嘗艱辛,卻義不容辭,這十六字的《箜篌引》也許就是梁啟超執著前行的真情寫照吧!
引用《桃花扇》的用意:
這個悲劇中藏著梁啟超的身影,含著他的悲苦,他就如同左良玉,幾十年憂國如病,以天下為己任,卻未能實現理想,同僚或死或逃,而推行變法的光緒皇帝死于非命,獨殉了社稷蒼生。這位一輩子都在探求中國富強之路的“行者”,演講到這一段時,心中蓄積的巨痛如潰堤洪水,噴涌而出,終于“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引用杜甫詩用意:
救國于危難之中是中國讀書人自以為的本分之責,當他高聲誦讀杜詩時,他的情感也遙接千年前的杜甫,為“官軍”收復失地而喜淚滿衣,所以他“張口大笑”了。
此三則材料都體現梁啟超一生“愛國救國”的理想。
2、歸納:梁啟超先生的形象
梁啟超是一個才華橫溢、博聞強識、風趣幽默、謙遜自負、穩健瀟灑、有熱心腸的愛國學者形象。
(設計意圖:加強印象,學會人物形象分析,為高考現代文閱讀分析人物做鋪墊)
3、進一步感受梁啟超的愛國情懷,誦讀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節選)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可暢所欲言,教師結合實際正確引導,讓學生對梁啟超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誦讀部分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五、小結:
規律總結--本文在寫人方面的獨特寫法:
抓住細節
突出個性
正側結合
六、課堂反饋
請模仿本文寫人手法描寫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人。要求:
1.抓住細節,突出特征;
2.語言簡潔,描寫生動;
3.不出現姓名;
4.完成后由各小組推薦,本人朗讀,由聽眾辨別是誰,看誰寫得最像。
(設計意圖:讓學生活學活用,既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也能鞏固寫人手法的運用)
七、作業布置:
課外閱讀梁實秋的《雅舍》。
高中語文常用免費教案模板篇7
知識與技能:
⒈了解和掌握書序的特點。
⒉掌握文言詞語:咸、畢、惠、信、興等詞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成份省略等語言現象。
過程與方法: 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把握文章的意旨。
⒉背誦課文,培養熟記能力。
⒊鑒賞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⒋體會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清新的風格及敘、議巧妙融合的藝術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字里行間表現出來的曠達胸懷。
2.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掌握歸納多義詞的義項。 2.體味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有致的語言特色。 3.背誦課文。
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 2.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解決辦法: 1.加強朗讀,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反復誦讀。 2.組織討論,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進行討論。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明確目標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關知識。
2.整體把握課文,理清思路。
3.講讀第一節。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百世,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吧!
二、 解題,介紹作者
(1)《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蘭亭宴集序》。序,文體的一種,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文字。書序一般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這里用以記事。
蘭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紹興縣西南蘭渚,此地有亭,故稱蘭亭。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蘭亭舉行盛大的文人宴會,臨流賦詩,抒發情懷后將這些詩匯集成冊,由王羲之作序,寫成本文。
(2)介紹作者及寫作目的。
王羲之,東晉瑯邪臨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門。是我國古代的文學家和杰出的書法家。青年時有美譽,朝廷招他為侍中、吏部尚書,都辭謝不就,后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為王右軍。
他寫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記敘蘭亭景致和宴會盛況;二是借這篇序言表達自己的觀感。全文既寫出了作者與名士的宴飲之樂,又寫出了歡樂有盡,人生短暫的感慨,是一萵流傳千古的名篇。
三、整體感知
⒈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音節,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⒉教師指導朗讀:
正音: 會(ku?i)稽 修禊(xì) 激湍(tuān) 流觴(shāng)曲水 齊彭殤(sh?ng) 游目騁(chěng)懷
語調:“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要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⒊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再一次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⒋了解“序”的體裁特點。
提問、討論: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體現“序”的特點的內容。
[點撥]: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書介紹了作詩的緣由(由修禊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作詩的精彩(“一觴一詠,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揮,論及人生意義。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書序之處。
⒌請大家以小組學習的方式,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閱讀課文,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標記,一會我們共同解決。
⒍提問: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作者的情感是在變化著的,好請大家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并分析作者感情的變化。
(2)明確:“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作者的情感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⒎給文章劃分段落,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四、賞析課文
⒈ 學習第第一部分,理解文意。
(1)教師強調重點字詞: 畢、咸:全、都。 修:長、高。 引:招致、招引。 其次:其間。次,旁邊。 惠風:和風。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這里是“用來”的意思。 極:盡。 娛:樂。 信:確實。
(2)請兩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3)教師提問:第二段最后一句寫到宴飲“信可樂也”,文中都寫出哪些“樂”?
明確: 一是名士相聚之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二是環境優美之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三是氣候宜從之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四是相聚狂歡之樂:“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是以暢敘幽情。”
(賞心、樂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⒉指導學生背誦第一部分。
理清背誦思路:第一部分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周圍的環境、場面,最后由“是日也”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五、總結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鏘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珠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這些雅士們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同時這為下文的議論和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六、布置作業
1.翻譯第一部分文字。
⒉ 結合課文,展開聯想,寫一段文字,描寫蘭亭的美景,200字左右。
第二課時
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三兩部分并背誦。 2.總結全文,鑒賞本文的藝術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第一節
二、講析第二部分:
⒈指名學生朗讀第二節,體會作者心境的變化。
⒉指名學生翻譯重點語句(教師提示重點字、詞)。
①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或,悟,因)
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之、系)
④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化”、“期”的翻譯)
⒊學生齊讀課文
⒋討論分析:
⑴提問:本段作者是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
明確:作者承接上文“樂”,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⑵ 由第一自然段的“樂”轉入本節的“憂”的原因是什么?請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確:“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⑶本節的議論與前一段的敘事是如何聯系的?
明確: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而言,是承上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說法。下面承此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于涉獵游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趣舍”“靜躁”不同,但當“欣于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⒌學生試背第二部分
三、講析第三部分
( 1)學生齊讀第四段
(2)指名學生口譯第四段
重點字詞提示: ①若合一契②臨文嗟悼③一死生,齊彭殤④其致一也
(3)討論、分析:
①作者在這段中抒發了哪些感慨?
明確:一是“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二是“后之視今,亦猶今視昔”。
②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認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的意味。在對老莊哲學虛無主義世界觀的批判中,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生的眷戀和熱愛;當然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因為作者認識的局限性,更多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
③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
明確:作者寫供后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后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后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4)學生試背第三節。
四、總結全文(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這一問題?
明確:第一自然段中從作者對此次宴集環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樂的,道出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深沉的慨嘆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從而與第一自然段的樂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生死”“齊彭殤”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
(2)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有致,體現在哪里方面呢?
明確:本文僅325字,文中先記蘭亭之會的概況,而后就死生問題發表議論;雖是書序,卻以抒情筆調出之,淋漓滿紙,美不勝收;加以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更足以發人深思。略舉數例如下:
1.寫景。以“崇山峻嶺,茂森修竹”寫山,以“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寫水,短短的16個字就將蘭亭四周的景色寫盡,渲染了清幽的氣氛,使人心曠神怡。
2.敘事。如“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記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詞匯,極少形容語,卻將宴會進行中所有重要的細節都寫了出來,也表現了與會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隨事遷,感慨系之”,這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它說出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普遍感受:在回憶往事時,盡管感情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仍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感慨。又如“臨文嗟悼”,也寫出了許多人讀古人文章時的共同體驗,即在感情上跟作者發生共鳴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練習一二。
2.背誦全文。
六、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高中語文常用免費教案模板篇8
教學重點:因聲求氣,通過誦讀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抓住左傳筆法的神韻。
教學難點:誦讀,推究人物心理狀態和情感表達。
教學過程:
一、導入:秦晉之好: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晉獻公的女兒;晉獻公的兒子晉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兒。由于春秋時期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后人稱兩家聯姻,就叫“互結秦晉”,或稱為“秦晉之好”。
二、說背景
1、春秋形勢圖
2、結合課文第一段,學生梳理背景。
時間:九月甲午
事件:晉秦圍趙
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部署: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三、文言學習誦讀法介紹:因聲求氣
1、古人論述朗讀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宋朱熹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清姚鼐《尺牘》。
“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自覺瑯瑯可誦矣”清曾國藩《家訓》
2、氣:
含義之一:指作者發話的口氣聲氣,遣詞造句的特點;作品里一個個人物說話的口吻。
含義之二:情緒和感情態度、思想、氣質等。
四、三步誦讀法:首正其音,次通其意,再求其氣。
1、齊讀全文,正音、掌握節奏
共gōng通“供”說yuè通“悅”知zhì通“智”
縋zhuì闕quē逢páng孫
2、通其意,誦讀,用一個字概括各個人物之間的&39;關系。
五、求其氣
1、用經典論述引出《左傳》特色,點明本文學習重點:通過個性化語言揣摩人物。
“《左傳》敘事中人物的行動、對話構成了表現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絕少對人物進行外貌、心理等主觀靜態描寫。通過人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現,形象得以完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2、學生三人一組分別揣摩佚之狐、燭之武、鄭文公語言中的語氣、感情。
(1)“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2)學生誦讀,點評
(3)三個句子里分別寄寓的感情:
于國事之憂心焦慮(“危”),對燭之武的信任(“必”);才不能用,牢騷滿腹(“也”“猶”、“矣”、“也已”);真切自責,指明利害(“是,過”、“不利焉”)
3、誦讀、研討燭之武說退秦穆公的一段話
(1)投影古人總體評價燭之武言辭的評論
如此辭令,真無一字不妙,無一著不老靠圓密。春秋時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辭命之祖,亦千古處難濟變之師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傳經世鈔》卷四
退秦詞令,勢透機圓。【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三
燭之武為國起見,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轉斗無前,不慮秦伯不落其彀中也。【清】林云銘《古文析義》卷一
(2)依據“無限層折”說,學生誦讀本段,討論本段究竟有幾層意思。(在賞析中解決重要字詞)
明確:第一層:內容上講鄭國必亡,語氣上則體現以退為進的沉著真摯;
第二層:內容上講亡鄭利晉,語氣上則顯出平穩、嚴正;
第三層:內容上講存鄭利秦,語氣上則體現高亢、誠懇;
第四層:內容上挑撥離間秦晉關系,語氣上則顯得慷慨激烈。
(3)引前人具體分析燭之武言辭的評論印證本段的絕妙
篇中前段寫亡鄭乃以陪晉,后段寫亡鄭即以亡秦,中間引晉背秦一證,思之毛骨俱竦。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鄭,而且戍鄭也。【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一
得勢全在秦、晉圍鄭,鄭既知亡二語,先令人氣平了一半;以后紆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窩里去。詞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悅而且戍也,固宜。【清】過琪《古文評注全集》卷一
皆從利害上立言,反反復復,似深為秦籌者,委婉入情,令人自為心折,極辭令妙品。
【清】余誠《古文釋義新編》卷二
4、誦讀、賞析晉文公的一段話
(1)“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2)借助“仁”、“知”、“武”三字賞析晉文公形象
明確:在秦軍改而幫助鄭國時,晉文公表現出了清醒的認識和理智的判斷,(知恩能報求仁義、維持盟國展智慧、戰未必勝見謀略),因而語氣上應當讀出晉文公英明睿智的沉穩自如。
六、拓展遷移:(運用對對聯的方式總結人物形象)
1、古人言“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燭之武所言所行是也。誦讀課文,結合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行事,仿照例句自己擬一副對聯。
如:鄭文公誠心悔前過佚之狐慧眼薦英才秦穆公度勢盟鄭
燭之武大義縋虎穴燭之武巧言退秦師晉文侯審時班師
2、“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兵法謀攻》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小結:哲人說:讀史使人明智。那么學完《燭之武退秦師》,我們又懂得了什么智慧呢?我想,一是告訴我們外交言辭的重要性,也就是如何說服別人,如孫子所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是明白在國家大義面前,我們應該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正氣磅礴。
高中語文常用免費教案模板篇9
一、教學目標:
把握詩的象征意義
二、教學過程:
歌曲導入:丁香花(唐磊)
1、學生談談聽后感受,引入丁香花出示圖片,了解丁香花
(1)丁香花: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常對著丁香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并不輕佻,因而丁香也就成了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
(2)導入作品: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作品《雨巷》也成功的運用并發展了這一丁香花意象。下面我們將共同學習這首作品。
2、作者作品簡介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原名戴夢鷗.1932年赴法留學,1935年回國.在《現代》上發表詩作,逐漸成為現代詩派“詩壇首領”.著有:《我思想》、《無題》、《我用殘損的手掌》、《煩憂》、《偶成》、《雨巷》
3、了解時代背景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現代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青年的屠殺。原來熱烈響應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當時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4、聽配樂朗誦
5、學生齊讀作品,教師略作指導
6、作品思路分析
(1)學生討論
(2)明確:第1節:“我”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第2-6節: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從雨巷穿過,從“我”身旁飄過.
第7節: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寫出“我”的希望.
飄過過程:默默走近、走近-遠去-消失在盡頭
7、探討作品中各意象的象征意義
思考討論:
(1)詩中給我們塑造了雨巷、姑娘、“我”的意象,他們各有什么特點?
討論后明確:
雨巷:悠長、寂寥、下著雨
姑娘:有丁香一樣的芬芳、彷徨著憂愁的姑娘
“我”:孤獨、憂愁有所希望又彷徨苦悶
(2)結合詩中情節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關系,你認為作者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思考其象征意義。
討論后明確: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構成一種象征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表層上是在寫對美好愛情的期待。深層上,是個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內心復雜情緒的象征,一種美好理想得而復失的苦悶與彷徨。
10、再次有感情的朗讀作品
11、小結
戴望舒作為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的代表,運用象征主義的手法塑造了悠長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獨行者的形象,也傳達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和彷徨,給我們呈現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理狀態。
12、作業:
(1)思考《雨巷》的藝術魅力。
(2)背誦全詩。
高中語文常用免費教案模板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貴的個人品質和忠君愛國的思想。
2、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特征。
教學流程:
課前自學:
一、了解文學常識
1 、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于祖國的決心。
2、楚辭體
特點:楚辭體又稱騷體,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二、古漢語知識積累(解釋加點詞語)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1、古今異義詞(解釋)
⑴朕: ⑵考: ⑶以為: ⑷代序:
2、活用詞(找出活用詞并指出活用情況和解釋)
⑴名余曰正則兮 ⑵字余曰靈均
⑶紉秋蘭以為佩 ⑷朝搴阰之木蘭兮
⑸夕攬洲之宿莽 ⑹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⑺不撫壯而棄穢兮
3、句式(指出特殊句式)
①恐年歲之不吾與
②肇錫余以嘉名
③紉秋蘭以為佩
課堂學習
1、 齊讀課文,讀出感情。(小組競賽,教師指導)
2、 學生展示譯文,有感情地誦讀。
我是古帝高陽氏的后裔啊,我偉大的父親名叫伯庸。正在寅年寅月呀,又是寅日的那一天我降生了。我的先父仔細揣度我剛剛下凡的時節,一開始父親賜給了我相應的美名。給我取名叫正則啊,給我取字叫靈均。
我既然有了這么多內在的美質啊,又加之以這美好的才能。我把江離和白芷披在身上啊,又聯綴起秋蘭把它作為自己的佩巾。我感念光陰像流水一樣迅疾,趕不上啊,惟恐年歲不等待我。清晨我攀折山上上的木蘭啊,傍晚我采摘江洲邊的宿莽(來潤德潤身)。太陽與月亮快速運轉,未嘗稍停啊,新春與金秋依次更替。感念樹上黃葉紛紛飄零啊,我害怕美人年華老去。為什么不乘著正茂的年華廢棄污穢的行徑啊,為什么不改變已經過時的法度?駕著快馬飛快地向前猛奔啊,請跟我,我為你先行給你充當向導
3、每個學習小組對文章進行質疑,確定一個研究問題,并試作分析。上課展示。(從內容\形式\音律上\對屈原形象的把握等,教師分類梳理)
小組研究的問題:
如:為什么屈原花那么多的精力強調自己的優秀?
為什么屈原把自己打扮得像個女性?
自我研究的答案:
4、在全班范圍內研究探討:
1、談談你對《離騷》語言表達特色的理解。(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1浪漫主義手法的巧妙運用。詩人盡情地發揮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志。“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2比興手法的運用。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懷王,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等等,把比興與表現的內容合而為一,使詩中的意名勝具有了象征意義。
3對偶句式的運用。如詩中的“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并茂。
4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如詩中的"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并茂。
5大量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子回蕩頓挫,婉轉動人。
6、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5、比較文天祥之選擇生與屈原之選擇壯烈投江,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談。
(言之有理即可,小組競賽)
課堂小結: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于邪惡的悲劇。縱觀他的一生,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理想和事業永遠為后人所惋惜。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成功了。屈原是中國文學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