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篇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數據等資料,比較不同的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學會根據實際需要合理地選擇交通運輸方式。
2.運用地圖說出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格局,并能根據地圖說出我國重要的鐵路干線和鐵路樞紐。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重要的鐵路干線名稱、分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2.教學難點: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名稱。
三、教學策略
本節內容中的“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是教學重點,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體會,總結出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課堂上多用實例練習加以鞏固。“運用地圖說出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格局”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需要給學生提供我國鐵路干線分布示意圖,以及充足的練習,幫助他們去理解和說出我國主要鐵路干線的名稱和分布。例如,可以設計虛擬旅行,讓學生在模擬旅行中掌握我國的主要鐵路干線和交通樞紐;也可以利用事先準備好的鐵路干線空白圖讓學生填圖。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課前預熱
老師:播放音樂“我要去西藏”,同時播放圖片,讓學生欣賞青藏高原上的鐵路、當地的特有動物──藏羚羊、牦牛,以及拉薩布達拉宮。
設計目的:音樂輕松、優美、歡快,可以舒緩情緒,放松心情。這些音樂、圖片,為進入新課做了鋪墊,同時也為后面的一個教學環節的完成埋下了伏筆。
引入新課
老師:我們現在去西藏拉薩困難嗎?都有哪些交通方式呢?在眾多的交通運輸方式中,我們如何做好最佳選擇和線路換乘呢?為什么青藏鐵路修了那么久?鐵路的修建都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交通運輸”這一節。
設計目的:通過身邊的例子形象地告訴學生,西藏那么遙遠的地方,那么難修的路段,不僅路通了,而且交通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這說明我國的交通運輸也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完善。
講授新課
老師:大家想一想,交通工具和交通運輸方式有什么區別呢?
學生回答。
老師總結:交通工具:汽車、火車、船舶、飛機、管道
交通運輸方式: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
老師:你出去旅行時,經常選擇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說一下你選擇這種交通工具所考慮的因素是什么?
學生回答。
老師:大家可能會考慮價格、時間、速度、運輸重量、物品特性、距離等因素。
老師:現在我們現場舉行一場開心辭典的交通版:選擇出不同運輸方式的速度、載重量、和價格排名。
學生:速度:飛機>火車>汽車>輪船;價格:飛機>汽車>火車>輪船;載重:輪船>火車>汽車>飛機。
設計目的:為學習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及依據做好鋪墊,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活動:分組討論并說出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及依據。
1.兩箱急救藥品從烏魯木齊運到北京。
2. 兩頓活魚從密云水庫運到北京。
3.500噸的鋼材從上海運到濟南。
4.3000噸的大米從武漢運到上海。
總結:貴重或急需的貨物(數量不大)──航空;容易死亡、變質的活物、鮮貨──短途選擇公路運輸,長途且數量大選擇鐵路運輸;大宗笨重的貨物(遠距離運輸)──水運或鐵路運輸。
過渡: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等構成了我國現代立體交通運輸網絡。
老師:給出數據,看看哪種交通運輸方式占比例最大?讓學生讀圖4.4,說出我國鐵路干線分布格局的特點。同時給學生出示我國地形地勢圖、資源圖、人口密度圖等,討論這樣的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響。
學生:鐵路運輸占比例最大,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分組討論:鐵路干線的分布主要受制于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自然條件包括地形地勢、資源等;社會經濟條件包括人口密度、民族團結等,形成了我國鐵路干線分布東密西疏的格局,同時,西部地區的鐵路干線也在不斷完善。
設計目的:這幾個問題的解決過程,是對前面幾章所學內容的一個綜合回顧,可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以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老師:你知道鐵路干線是怎么命名的嗎?下面我們來看幾種鐵路干線的命名方式。
京滬線:采用起訖點的城市簡稱命名。
湘黔線:采用起訖點省級行政區域名稱的簡稱命名。
蘭新線:采用起訖點城市和省級行政區域名稱的首字命名。
老師:除了這幾種命名方式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命名方式。例如,隴海線的由來。“隴”是甘肅舊稱,“海”是連云港明清時期舊稱,以前連云港稱為“海州”,這些稱呼沿用下來繼續使用。請同學們再補充幾個你所知道的鐵路干線的命名方式。
設計目的:從身邊的例子出發,知道我國主要鐵路干線的名稱及幾種命名方式。
老師:給出我國主要鐵路干線上的重點站名,讓學生回答鐵路干線名稱,在圖中找出來,并說出鐵路干線的延伸方向。延伸方向不同的鐵路干線用不同顏色在地圖上標示出來。
1.北京、天津、濟南、徐州、南京、上海
2.北京、商丘、南昌、贛州、深圳、香港(九龍)
3.北京、天津、秦皇島、錦州、沈陽、長春、哈爾濱;北京、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株洲、韶關、廣州
4.焦作、洛陽、襄樊、枝城、懷化、柳州
5.寶雞、成都、西昌、昆明
6.北京、大同、呼和浩特、包頭;包頭、銀川、蘭州
7.連云港、徐州、商丘、鄭州、洛陽、西安、寶雞、蘭州、嘉峪關、哈密、烏魯木齊
8.上海、杭州、鷹潭、株洲、懷化、貴陽、昆明
學生:南北鐵路干線:京滬線;京廣線─京哈線;京九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東西鐵路干線:京包─包蘭線;隴海─蘭新線;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
設計目的:通過站名,學生比較容易找出鐵路干線來,另外加上首尾站名,學生能夠總結出鐵路干線命名的方法。
老師:知識運用:
1.請問從北京去上海看世博會要走哪條鐵路線?
2.請問從北京去廣州看亞運會要走哪條鐵路線?
3.請問從北京去香港購物需要走哪條鐵路線?
4.請問從北京去哈爾濱看冰雕乘坐哪條鐵路線?
學生:分別是京滬線;京廣線;京九線;京哈線。
設計目的:結合身邊的旅游實例,學生比較容易將書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系,加深對鐵路干線的理解和運用。
加深應用:如果我們要從哈爾濱到南京、從烏魯木齊到成都、從武漢到貴陽又需要經過哪些鐵路干線呢?
學生1:京哈線─京滬線
學生2:蘭新線─隴海線─寶成線
學生3:京廣線─湘黔線
設計目的:這些和學生日常生活聯系比較密切的事物,學生很熟悉,比較感興趣,學習起來也很輕松愉快。通過這些活動,加深學生對鐵路干線的了解,為后面學習鐵路樞紐做好鋪墊。
六、教學反思
這節課設計了大量的學生活動,為學生做了大量鋪墊,學生參與度較高,課堂效果也不錯,最后到落實環節,學生都能輕松掌握相關知識。因為本節課容量較大,時間方面還要斟酌,拓展環節需要根據班級學習情況而定。總之,這節課的落實要結合生活,將抽象的鐵路干線內容生活化、有趣化,將知識點落實,真正做到內容有趣、課堂有效、后續有用。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自我介紹,使學生產生對教師的信任感
2、以趣味知識激發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
3、全面介紹地理的內容、學習方法
學情分析:
地理在教學中是通過大量的幻燈圖片,從學生接觸到的地理知識或地理現象入手,使學生直觀的感知地理,引導學生認識地理,親近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并初步知道學習的方法,就是我這節課的主要目的。教學流程:
一、自我介紹
二、視頻播放
三、圖片展示獲取信息
四、趣味激發:猜猜看,這你會嗎?
1、中國的面積有多大?
2、泰坦尼克沉沒在哪里?
3、五岳中的南岳指哪座?
4、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是?
5、《西游記》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
6、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行星是?
7、誰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
8、地球的自轉方向是?
9、北京和東京相差幾小時?
10、大氣對流層高度每上升100m,溫度如何變化?
11、如何在野外判斷自己的方位?
方法1:使用羅盤,即指北針;
方法2:房屋坐北朝南;
方法3:植物觀察法:
樹葉生長茂盛的方向為南方,長苔蘚的方向為北方;
方向4:動物觀察法:螞蟻洞口:朝南開
蝎子洞口:朝北開
挑戰諸葛亮,你行嗎?
1、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并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么"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后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2、火燒葫蘆峪與對流雨
三國后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里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對流雨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地理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么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至于具體原因,我們學習了氣候之后,自然就不得而知了。
生活中的地理:
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地理問題?(生活中的地理)
(一)地理與日常生活
教學中從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
合作探究:我國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為什么?
(二)地理與生產建設
主要從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等入手,重點列舉了歐洲發達的國家“荷蘭的風車”,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對荷蘭農牧業的影響。
想一想:建設服裝廠、乳品加工廠該如何選址?
(三)地理與風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圖片,從服飾、體育活動等入手觀看不同地區的風俗活動。在授課時,我以“阿拉伯服飾”為重點,分析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學生對千姿百態的風土人情非常感興趣,老師引導學生學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鄉隨俗”。
五、“怎樣學習地理”
地理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提出必要的學習要求:
1、課前:準備好《地理課本》、《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
2、課堂上:
(1)會聽,根據預習情況有針對性的聽講,聽重點、難點。
(2)會看,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途徑,養成“一手書一手圖”的習慣
(3)會記:對重點知識做好標記,同時也要做好筆記。
3、課下:及時復習所學知識,認真完成作業。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篇3)
[提問]長江上、中、下游各具特點,了解了這些特點,你認為長江對人類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學生討論]略
[小結] 長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運、發電。
[板書]三、長江的利用和保護
[轉折]我們一起來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圖表]長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國的比重
面積 1/5
人口 1/3
稻谷 70%
棉花 1/3
淡水魚 60%
輕工業產品 1/2
工農業生產總值 2/3
[解釋]長江流域面積只占全國的1/5,但其他各項都超過1/5,尤其工農業總產值占全國的2/3,其中稻谷、淡水魚的比重超過了一半,所以說長江中下游地區是的“魚米之鄉”。 這些都是長江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補充]長江的通航里程達7萬多千米,占全國內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運方面的運量可以相當于14條京廣鐵路的運量,在世界上也是極為罕見的,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西航運的大動脈,被譽為“黃金水道”。
[板書]1、“黃金水道”
[補充]但是目前的航運量還只相當于一條京廣鐵路的運輸量,只開發了其通航能力的1/14。長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運力只是它的1/5;長江的流量是萊茵河的10倍,運力卻只是它的1/10。由此看來,長江還大有潛力可挖。
[轉折]既然上游地區水能資源豐富,我們如何來利用它?(發電)
[板書]2、“水能寶庫”
[講解]長江是我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流,全流域蘊藏量2.6億千瓦,占全國水能總量(6.67億千瓦)的40%。新中國已經建成許多水利樞紐和大中型水電站。
[學生活動]在“長江流域水系圖”上找到葛洲壩和三峽等水利樞紐。
[講解]葛洲壩號稱長江第一壩,是目前我國的水利樞紐,發電能力270萬千瓦,相當于1949年全國發電量的3倍。但是,現在的開發利用率還不足5%。規模更大的長江三峽工程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的水電站(發電量將為葛洲壩發電量的6倍,約1820萬千瓦,遠大于伊泰普水電站的1260萬千瓦)。
[補充]建好三峽工程以后,長江三峽水位提高,萬噸船隊可以到達重慶,運力可以提高5倍。運輸成本可以降低35%,同時,水庫調節,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 秒),使之成為真正的“黃金水道”。
[播放錄像]三峽工程簡介
[討論]三峽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發電、航運、養殖、供水、環保等)
[轉折]長江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錄像]1998年長江洪水
[板書]4、防洪是目前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
[提問]為什么長江發生洪災的頻率越來越快?
[學生發言、老師補充]
1)近年來長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區亂砍濫伐森林的現象比較嚴重,植被遭到破壞,含沙量不斷增多,水位上升,這是導致洪澇等自然災害不斷加劇的根本原因。據分析,今年洪水的特點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災害”,高水位運行時間長達兩個多月。據調查,在今年抗洪其間,岷江的江面上還漂著剛砍伐下來的樹木。
2)人與水爭地,使長江流域受水面積不斷減少是又一個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關于圩垸的資料)盲目圍湖圍江造田、建廠建鎮建民垸等,使河道變窄,湖泊萎縮是災害頻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據統計,僅長江通江湖泊的面積已減少了567億立方米,相當于三個三峽水庫的實際庫容量。
3)長江中下游地勢過于低平。(結合前面的“長江干流剖面圖”)
4)天氣的異常。
[追問] 可見,長江的洪水有它的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為原因。面對這種局面,我們應該怎樣來防洪、治洪呢?
[學生發言、老師歸納補充]
改善長江上游的生態環境,最近又全面無條件停止在上游山區砍伐森林,關閉現有木材市場,在原森林采伐區大力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荊江,疏浚與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結合。1954年以來,我國政府多次戰勝洪災,保證了荊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庫,調節水量。三峽地區建庫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荊江河段下泄洪水來量的95%。
下游地區退耕還湖。
總之,對于長江的水患,我們治理方針是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樹造林,保持水土,恢復生態平衡。
[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長江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長江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氣候、植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同時,特征又直接影響我們的開發利用和治理保護:正因為長江是祖國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經平原地區,因而成為“黃金水道”;又因為上游流經三級階梯,使之成為巨大的“水能寶庫”;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壞,使防洪成為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
板書設計
三、利用和保護
1、“黃金水道”
2、“水能寶庫”
3、防洪是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
探究活動
“長江洪水治理”模擬研討會
活動目標:使學生通過分析討論,認識到長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措施;同時培養學生人地協調的觀念;樹立“解決一個具體問題,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識。
活動措施:將班里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分別扮演長江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農村的)、政府官員、長江沿岸的企業代表等,一起討論長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決措施。分為不同河段的,便于對更細致的問題進行研究。
“長江三峽的利弊分析”辯證會
活動目標:使學生對三峽工程的建設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對三峽工程形成辨證的認識。
活動措施:先安排學生查找關于三峽工程的資料,然后按照學生的意見分成兩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雙方進行辯論交流。注意:要說出理由。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篇4)
一、指導思想
以《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地理,能夠對地理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對今后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通過學習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會學地理”.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針對初中生的特點,設置了多個學生活動,同時還有課外讀及小資料對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展起積極作用,同時活動又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三、教學設想
1、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4、強化對基礎知識的鞏固,重視知識點與時事地理的結合,進行全方位的開放性試題訓練。
四、具體措施:
l、鉆研教學大綱,訂好教學工作計劃。
2、認真寫好教案。
3、教學目標明確,每節課要緊緊圍繞目標進行。
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觀點,正確無誤地傳授給學生。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詳略得當,快慢適中。
6、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7、注意教學方法得當。對不同的內容靈活選用恰當的教法,在教學中要大膽探索,勇于創新。
8、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
9、精心選擇作業,認真批改作業。
10、通過測驗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篇5)
【教具】:有關圖片。
【教學過程】:
[引入]: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的第一大河--長江,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我國的第二長河--黃河。
[講授新課]首先我們來了解黃河的基本情況。
[板書]一、黃河的基本概況
[活動]請學生讀"黃河流域水系略圖",并依次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找出黃河的發源地和入海口:巴顏喀拉山脈和渤海;
2、讀課本及地圖,明確黃河干流的長度和形狀:5500多千米、"幾"字形;
3、找出黃河干流流經的省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共九個省區;
4、結合中國地形圖,看看黃河流經了哪些主要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
5、在圖上明確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內蒙古自治區河口鎮和河南舊孟津;
6、找到黃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請學生注意,這兩條支流分別位于黃河的哪一個河段。
[教師過渡]:黃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東流,注入渤海灣,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書]二、黃河的水文特征
[教師提問]:大家注意看,課本上說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為什么不能說它是中國的第二大河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可以將長江、黃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為水量不大。
[板書]1、水量不大
[提問]提起黃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別渾濁)這說明什么?(黃河泥沙多)
結合黃河流經的地形區,想一想為什么會這樣?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小結]黃土覆蓋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護是導致黃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條件可以播放錄像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書]2、中游含沙量大
[補充]:黃河每年輸入下游的泥沙達16億噸。如果把這些泥沙筑成高寬各一米的長堤,其長度是地球與月球距離的3倍,可繞赤道27圈。黃河每年帶走的氮、磷、鉀肥約4000萬噸,相當于全國每公頃耕地被沖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國朋友驚訝地說:黃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動脈破裂。
[轉折提問]:黃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黃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穩,大量泥沙淤積而成)
[板圖講解]地上河的形成過程。
[板書]3、地上河
[提問]這樣的"懸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條件可以播放黃河泛濫時人民逃難的錄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痛苦的回憶"部分閱讀材料(從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間,黃河決口1590次,大的遷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兩次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災難都奪去千萬人的生命,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1938年黃河改道,滾滾黃水洶涌南下,沖進淮河,淹沒了豫東、皖北、蘇北的大片土地,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使得黃淮平原的千里沃野變成了一片凄慘、荒涼的黃泛區。),加深對黃河之害的理解,培養學生治黃的責任感。
[板書]4、易泛濫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篇6)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一節,主要講的是地形與地理,本節內容包括三部分“地勢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地勢呈階梯狀分布學生從地形剖面圖上可以形象地看出來,地形復雜多樣就需要學生在讀地形圖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概括,而山區面積廣大的結論需要學生閱讀扇形統計圖表,經過計算感知。
1.教材用中國地形圖引入新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非常形象、直觀。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顏色的深淺不同可以大致判斷出這個地區的地勢走向。不難看出,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
2 .圖2.1和圖2.2是關系十分緊密的兩幅圖像,學生從圖2.2轉化到圖2.1有一定的困難,應該結合以前學過的地形剖面圖的形成指導學生觀察。
地勢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于海上的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了較為豐沛的降水。
地勢對河流的影響: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
河流流經階梯交界處: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水能資源。
地勢對交通的影響: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3.地勢是指地面的高低起伏,而地形我們講常見的五種類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結合圖2.4中的景觀圖,請學生歸納五大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絕對高度較大,頂部高聳,坡度很陡,溝谷幽深;丘陵的相對高度較小,地勢起伏和緩,坡度較小;高原的絕對高度大于500米,相對高度小,頂面面積較大,起伏和緩,四周較陡;平原的絕對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廣闊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圍高中間低,內部是平地或和緩的丘陵。只有理解了,才印象深刻。
4.我國的主要地形,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知識點也較多,老師必須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條理清晰。我的思路是先講山脈,因為山脈是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有了地形的基本網格后,再嵌入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5..中國地形的特點是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這里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適當介紹下山區的概念,它不是僅指山地,還包括崎嶇的高原和丘陵。在同學們以前的認識中,往往覺得山區是不適宜生存和發展的,學習本課之后,他們發現其實山區還有一些優勢,比如山區雖然不適合發展農業,但為農業的多種經營提供較好的條件。培養學生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待事物、分析問題。
學情分析
學生來自農村,學生在認知目標,學習方法,活動開展方面存在不少問題。
1.對地理學科沒有興趣。 認為地理學科不是中考學科,學不學沒多大關系,只要及格就行,久而久之,對主要學科興趣越高,對一般學科興趣很低。
2.學生學法不恰當。地理學科不同于其他科目,必須學會看地圖來學習,而學生會讀圖,識圖,填圖,用圖的能力較差,也就不能很好獨立完成作業,學生“死記硬背”。
3.本節的學生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由感性到理性,有特殊到一般的認識。
4.本節要通過看地形剖面圖和地勢三階梯示意圖學習我國地形的階梯狀分布,任何看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障礙點 。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分布的特點,知道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知道我國五種地形的分布比例。
2.了解我國地形的特點,知道我國五種地形的分布比例。
3.理解我國地形地勢特征對我國氣候和交通等的影響。
4.發展學生讀圖的能力和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讀圖,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從圖中獲取知識的過程,了解我國的地形地勢及對我國交通、氣候的影響。
情感與態度:
了解祖國的基本國情,培養熱愛祖國之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地勢的特征,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教學難點:讀東西地形剖面圖和地勢三階梯圖、地勢分布圖,并從中獲取效果信息。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篇7)
教學方法:談話法、自學法。
教學媒體:有關寒潮、臺風和旱澇災害的幻燈片、投影片、錄像帶等。
課時安排:本節計劃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復習上一節我國氣候的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師引導)總的講,我國氣候條件十分優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災害、寒潮、臺風等災害性天氣給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例如1998年夏季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特大洪水給任命的生命財產和工農業帶來數千億元的損失。而華北地區則出現了持續干旱的天氣。
(板書) 第五節 寒潮、臺風和水旱災害
我國每年總有一些地區發生水旱災害。洪澇和干旱是影響我國的氣候災害。現在我們來看報998年常見流域抗洪搶險的錄像。
(投影片)1998年我國還有哪些地區發生了洪澇災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損失,軍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別感動的事情是什么?根據你所學過的知識,思考洪水形成的氣候原因、人為原因?對長江洪澇災害的防治你有什么建議?你能為災區人民做些什么?
(學生活動)下面我么們分成6個小組,每個小組根據上面的問題一起討論,希望每個同學都能發表意見,然后每個小組由一名代表發言。現在給大家10分鐘討論。
六個代表發言之后,由全班一起進行評議。
(教師歸納)
(1)氣候原因是夏季東南季風勢力的強弱以及厄爾尼諾和拉尼那等條件的影響。
(2)人為原因是上游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中游的圍湖造田等。
(3)使人感動的是1998年全體軍民團結誓死保衛常見大堤的感人事跡。
(4)常見上游應植樹造林,中游應退耕還湖、疏通河道。
(板書)一、水旱災害
1、 原因和危害
2、 措施
(過渡)可見我國是一個水旱災害較多的國家,除了水旱災害以外,我國還受哪些災害性天氣的影響呢?
我們來閱讀課本第59頁,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寒潮警報。思考以下問題:
(1)寒潮是一種什么樣的天氣現象?你親身經歷過寒潮天氣嗎?有什么樣的體會?
(2)觀察課本第60頁“侵入我國的漢朝路徑圖”,你能根據地圖說出強冷空氣的源地嗎?它大致沿什么方向運動?思考從那里來的是冷干的?
(3)從圖中觀察,漢朝能影響到我國的哪些地區?冷空氣到達時,當地的天氣將會有怎樣的變化?
(4)從圖中觀察,我國有那些地區不易受漢朝的侵襲,你能說出為什么嗎?(參照中國地形圖)
(5)為了保護農田,我們應當采取哪些防災措施?
(學生活動)小組經過討論,互相啟發,加深了學生對寒潮的了解。通過小組代表發言的形式使各種不同的意見碰撞,使意見趨向一致。
(教師小結)同學們發表了很多的見解,通過小組學習、代表發言的形式使意見統一起來,可以概括為:
寒潮造成范圍廣大的地區大幅度降溫的強冷空氣。一般出現在每年秋末至初春之間,它來自西伯利亞、蒙古一帶。侵入我國以后數日之內就可以從北向南橫掃全國.我國的西北地區東部、華北、東北地區的大部分、黃淮、江淮、江南等地區都受其影響,會出現大風、降溫雨雪天氣。通常北方的降溫幅度大于南方、平原上的風力大于山區.我國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響外,大部分地區都受其影響.強冷空氣南下時,受陰山、秦嶺、南嶺等東西向山脈的阻擋,經過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冷空氣勢力不斷減弱,四川盆地、廣東、中國臺灣、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響相對較小。云貴高原對勢力減弱的冷空氣有阻擋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響.青藏高原地勢特別高而寒潮不易侵入。農村地區在寒潮到來前,可用煙熏、灌水、塑料薄膜覆蓋莊稼等辦法來預防寒潮。
(板書)二.寒潮
1.寒潮及其運行路徑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過渡)除了上邊提到的災害性天氣寒潮和旱澇災害以外,我國東南地區還常受到臺風的侵襲。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有關“臺風及其對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的錄象。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60頁和第70頁“臺風”一節課文和“西太平洋臺風移動路徑示意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參看課文標記了解什么是臺風?它發生在什么時間?
(2)觀察課文圖象,了解臺風能影響我國哪些地區?
(3)臺風對當地的天氣產生哪些影響?對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影響?
經過小組的合作學習,特別是學生對中央電視臺有關的預報和有關的錄象資料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基本明確了臺風及其危害。然后請一名同學到前邊向全體同學介紹臺風的形成及其運動路徑、影響我國的范圍、帶來的危害和好處。
(教師歸納)
(1)影響我國的臺風是產生在西太平洋熱帶海面上的一種十分強大的大氣渦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響我國的廣東、中國臺灣、海南、福建等省區,我國東南沿海的其他地區有時也受其害。
(2)臺風經過的地區常出現大風、暴雨天氣。
(3)大風回破壞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發洪水,形成洪澇災害等,但也可緩解當地的旱情,如緩解長江地區的伏旱天氣。
(板書)三、臺風
1、臺風的形成及其運動路徑
2、臺風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師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影響我國的寒潮和臺風等災害性天氣和旱澇災害。這些災害性天氣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和損失。因此,聯合國將20世紀的最后10年,定為國際減災10年。特別是氣象災害對人類的威脅,我們要研究這些災害性天氣發生的規律,防御和戰勝災害,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強預報災害的研究,使我們盡可能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板書設計
第五節 寒潮 臺風和水旱災害
一、水旱災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二.寒潮
1.寒潮及其運行路徑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三、臺風
1.臺風的形成及其運動路徑
2.臺風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探究活動
活動一
活動目的: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方式:
安排學生查找相關資料,結合課文分組討論三種氣象災害形成的原因及基本規律;接著三組再作為北京、廣州及烏魯木齊的政府部門,結合剛才總結的規律提出相應的預防方案,最終以建議書的形式呈交給教師。
活動二
活動目的:加強學生對前后知識緊密聯系,樹立學生辯證、全面看待問題的意識。
活動方式:
在整個學習完成之后,安排學生再次客觀的評價季風和臺風,并寫成小論文。參考題目:“我眼中的季風”、“臺風真的很可怕嗎”
提示:前一節主要側重季風給我國帶來的好處。而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學生進一步了解了季風給我國帶來的不利方面,所以應該能夠更全面地評價季風的影響。臺風是作為災害性天氣來介紹的,但它也確實給安徽、湖南、江西等距離海洋較遠的地區帶來了豐沛的降水。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篇8)
第二節 人口和民族——中國的人口
厚德中學 陳紅梅
課型:新授課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知道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及由此產生的人口問題;
2、理解我國人口增長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國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點;
4、培養學生分析圖表和動手制作統計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趨勢;
2、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
3、通過讓學生收集計劃生育標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關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
1、使學生認識到實行計劃生育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2、正確處理人口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3、培養學生參與國家大事的意識和辨證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1、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分布特點;
2、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對策。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分析圖表和動手制作統計圖的能力。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過程:
導入:在《中國的疆域》一課中我們知道了我國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那有誰知道我國的人口情況?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幾位?
生:我國人口已超過13億,總數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國
師:這位同學說中國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們用數據說話。(指導學生完成課本11頁活動題1:根據表1-2,分別計算不同年份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繪制成形象統計圖。)
(知識拓展):同學們知道形象統計圖有哪幾種嗎?
生:主要有餅狀圖、條形圖、折線圖。(根據回答,要求學生自己選擇合適的統計圖的種類,指導學生畫圖,對制作規范的進行展示)
(學生親手制作統計圖,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圖中找出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結論:中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總數一直處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總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過渡:知道了我國人口的比例,下面我們進一步了解中國近五十年以來我國的人口數量。我國已經進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請同學們根據我國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數繪制“人口數折線統計圖”。
(老師到學生中間指導學生畫圖,對制作規范的進行展示,根據折線圖得出結論。)
結論:
二、我國人口增長快。
我國自七十年代以來就開始了計劃生育,為什么人口增長這么快,是不是計劃生育沒有作用?
課件展示:中國、敘利亞、阿曼三國自然增長率和年凈增人口數的對比圖。 1 、我國人口增長原因:人口基數大。
眾多的人口給我國的發展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討論:人口眾多且增長迅速對我國社會帶來什么影響?
2、我國的人口問題
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資金積累困難。
2、資源人均占有量少,資源壓力增加。
3、對生態環境也造成巨大壓力。
4、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
5、就業形勢嚴峻,由于人口整體素質較低,結構性失業突出。
6、老年人口增多,社會負擔加重。
7、流動人口增多,交通壓力增加,也導致社會治安問題日益嚴重。
3、我國的人口政策——計劃生育
控制人口數量 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
應,同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
實行計劃生育
提高人口素質
過渡:人口的數量會影響經濟的發展,那么人口的分布會不會對經濟也產生影響呢?
三、人口分布
課件展示“中國分省區人口密度圖” ,引導學生根據圖例看圖,思考問題:
1、人口密度如何計算?
2、從沿海到內陸人口密度有什么變化?這是為什么?
3、你認為人口密度的這種分布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課堂小結(略)
[教學點評]
我國的人口,是中國地理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識,是同學們學好中國地理,尤其是學好我國工業、農業、交通、城市等知識以及分區地理知識的基礎。本節內容是學生比較了解和熟悉的,執教老師讓學生在統計、繪圖等活動中認識我國的人口問題,培養學生繪制圖表的能力。特別是通過課件中三個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和年凈增人口數統計對比圖的展示,得出: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這一結論,可謂水到渠成,課堂活動學生參與度高。
本課的導入可采用視頻材料,讓學生對我國人口眾多的國情有切身感受,注意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有關的素材作為教學內容。(如:了解家庭祖輩人口的變化,從小家延伸到國家,體會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提出的意義。)本課教材中活動的篇幅很大,許多結論可讓學生通過活動進行認識(如:眾多人口給中國發展帶來的沉重負擔),一些記憶性的知識也要在活動中得到落實。(如:從圖中觀察
我國從沿海到內陸人口密度的變化,讓學生自己得出:我國人口分布不均勻,東部多、西部少這一結論。)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篇9)
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節 河流和湖泊的概況
二、江南大河—珠江
三、京杭運河
教學設計方案3
教學重點:內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教學手段: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
1.什么叫外流區、內流區?它們的分布有何特點?
2.什么叫河流的水文特征?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有哪些相同之處?這些水文特征主要受什么影響?
(導入)上節學習了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那么我國內流河的水文特征又是怎樣的呢?
(學習內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展示)中國內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圖
(提問)我國內流河主要流經哪個氣候區?那里的氣候有何特點?
(展示)中國的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圖。學生對照圖討論。
(展示并總結)在中國內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圖上畫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線,并出示烏魯木齊的氣溫降水圖,得出結論:我國內流河主要流經非季風氣候區,氣候干燥少雨。
(提問)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內流河的河水主要來源于哪里?(高山上冰雪融水。教師可補充:部分來自山地降水。)
(提問)根據內流河河水的來源,分析內流河的水量在一年中有什么變化?(春季隨氣溫逐漸增高,冰雪融化,河水增多;夏季氣溫高,冰雪融水量多,河水最豐富;秋季冰雪融水減少,水量逐漸減少;冬季最少,甚至斷流。
(講述)正是由于內流河流經非季風區,這里干旱少雨,蒸發量大,所以內流河的流量小,水位變化大。而且河水被大量蒸發.流量迅速減少。因此內流河的流程短,很多河流中途消失。
(展示)中國內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圖。指導學生在地圖上識認季節河的符號,并且在內流區中找出弱水和塔里木河兩條季節河。
(學習我國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中國內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圖,在內流區中找出我國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并講述)展示塔里木河景觀圖片兩幅。塔里木河位于我國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阿克蘇河、和田河、葉爾羌河匯集而成,全長2179千米,僅次于原蘇聯的伏爾加河(3530千米)、錫爾——納倫河(2991千米)、阿姆——噴赤——瓦赫什河(2991千米)和烏拉爾河(2428千米),為世界第5大內陸河。塔里木河河水主要來自天山、昆侖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它的汛期短,在7~9月水量;10月以后水量大減;由于上游源于高大山地,干流沿山麓地帶分布,下游多季節河。
(展示并講述)展示塔里木河的灌溉圖片兩幅。塔里木河是塔里木盆地工農業生產的重要水源。
(展示并講述)展示塔里木河各水文站不同年代徑流量表格。從表格上我們看出了什么呢?(徑流量逐年減少)近年來,由于上中游沿岸農業生產的發展,用水量大增,再加上近年來塔里木河中游沿岸大量盲目引水開荒,又大量的浪費了水資源。
(展示并講述)展示胡楊樹的兩幅圖片。在塔里木河流域,胡楊樹被世居于此的維吾爾族人稱為“英雄樹”,有“長著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了不爛一千年”的說法。而如今塔里木河流域幾十萬畝胡楊林枯萎死亡。除此之外,還有大面積的沼澤、蘆葦和紅柳等消失。沙漠蔓延趨勢逐年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危及下游5萬多人的生存,那里的耕地面積由60年代的5萬公頃,減縮到現在的1.4萬公頃。由此可見,對河流的開發利用,必須遵循自然規律。
(學習南方大河——珠江)
(過渡)我們已經從整體上了解了我國大江大河的分布、分類及特征。在眾多的大河中,長江、黃河跨地區范圍廣。我們將在以后兩節中詳細了解。現在我們先來看一看南方的大河珠江。
(展示并講解)展示珠江景觀圖。珠江長2214千米,流域面積45.3萬平方千米。
(展示并講解)展示珠江水系示意圖。珠江水系由西江、東江、北江匯合而成。
(提問)珠江的位置有何特點?結合地形、氣候,想一想,珠江主要水文特征是什么?(珠江位于我國南方,因而雨季長,所以珠江的風期最長,水量豐沛,僅次于長江,是黃河的七倍。珠江流經地勢二、三級階梯,加之水量豐沛,因此水能豐富。)
(提問)目前建立了哪些水電站?(答案略)
(提問)珠江不僅水能豐富,而且航運價值也很高,為什么?(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學生回答很可能會多種多樣,但只要是言之成理即可。如南方水量豐沛,利于航運;經濟發達,需求航運溝通海洋,海河聯運,終年不凍,四季通航;地處對外的前沿等等都應該鼓勵贊揚。)
(學習京杭運河)
(過渡)前面介紹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國除了眾多的天然河流外,還有許多的人工河流。其中有一條是世界上開鑿最早的、也是最長的人工河就是中國的京杭大運河。
(展示)京杭運河景觀圖片。從圖中使學生了解運河河道的寬闊、航運的繁忙、沿岸經濟的發達。
(展示)京杭運河圖。邊演示邊講解京杭運河的起始點、長度、流經的省市、溝通的水系等內容。
(講解)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的運河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北伐齊國,稱霸中原,就在公元前485年起開鑿邗溝,從邗城(今江蘇揚州)東南到末口(今江蘇淮安),溝通了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奠定了大運河的初基。這段運河的開鑿至今已經有2400多年歷史了。到了隋朝,隋文帝建都長安(今西安),由于供給京師的糧食主要靠黃河運輸,而黃河上又有三門峽阻隔,運糧十分不便,京師的糧食供應有很大的困難。一遇荒年,京師軍民就沒有飯吃。公元594年,由于連續幾年的荒年,隋文帝不得不帶領京師軍民到洛陽就食。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當時已遷都洛陽,為了從外地調運糧食到京師,并到揚州看“瓊花”,就征集幾百萬民工,開挖通濟渠,使之南接邗溝。從長安到揚州沿渠修筑御道、離宮。同時還從洛陽附近開鑿永濟渠,連接衛河,通達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達北京。隋朝大業六年(610年)又拓寬浚深江南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直達余杭(今杭州),兩岸寬達十余丈,能通“龍舟”。至此,南北大運河全部開鑿完成,成為我國歷可與萬里長城媲美的偉大工程。
(展示并講解)展示京杭運河地圖(多彩地圖)。京杭運河歷曾經是中國漕運和商旅往來的重要通道,對溝通南北交通起過重要作用。但因流經地區地勢高低懸殊,黃河泛濫等原因,河道易被淤塞。1991年津浦鐵路通車后,運河的運輸地位下降,多段河道廢棄。1949年后,被淤河道分段被疏通,運河南端還延長了7千米,使運河船只可以進入錢塘江。目前,運河季節性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它的年運輸量,在內河航運中僅次于長江,居第二位。
(學習內流湖和外流湖)
(過渡)以上我們主要學習了我國各類河流的特點,最后學習我國的湖泊。
(展示)中國內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圖,指導學生了解什么是內流湖,什么是外流湖。
(講述)天然湖泊遍及中國各地,其名稱因語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錯”等之稱。湖泊也有內流湖區與外流湖區之分,其分界線與內外流河的分界線大致相同。外流湖區以含鹽量較小的淡水湖為主;內流湖區以含鹽量較大的咸水湖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篇10)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2、記住我國領土面積。
3、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瀕臨的海洋。
4、計算南北緯度和東西經度差,分析我國相對于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具體位置。
5、激發愛國主義激情,強化民族自尊心,形成保衛祖國領土的神圣責任感。
6、使學生知道我國三級行政區的劃分,記住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分布。
7、使學生了解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設立。
8、培養學生的地理記憶能力。
重點:
1、我國的地理位置和領土范圍。我國南北緯度和東西經度差別的計算。
2、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
難點:
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及分布。
教學準備:
投影片和地圖冊
策略和方法:
1、講述、研討
2、激勵學生,運用政區圖,采用化整為零,分片了解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名稱、分布位置。使學生初步學會化難為易的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播放或演唱歌唱祖國的歌曲
學生跟唱或合唱
提問: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
學生據此得出中國的半球位置.
板書:
位置優越
東半球、北半球
提問:中國所在的洲和面對的洋
學生據此表述中國的海陸位置
討論:中國的經度和緯度
學生大體指圖說出其經緯度,并計算東西經度和南北緯度的差別。以及960萬平方千米陸地。
第二課時:
導入提問:范圍如此之廣會帶來那些地理現象?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談一些自然現象。
討論:有什么有利或不利影響?
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描繪海岸線、四大海域、三大島嶼、臺灣海峽、瓊州海峽等。
板書:
國土遼闊
1、海洋大國
漫長的海岸線、眾多的島嶼、遼闊的海域
2、眾多的鄰國
陸上15,海上6個
討論:學生做課本P5
做活動1、2題
總結知識點:
中國的位置和范圍、四至點、四大海域、島嶼、海峽、內海等。
指導學生完成地圖填充圖冊內容。
第三課時:
[導人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國的疆域,明確了我國的位置和范圍,了解到我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國家。為了便于管理好這么大的一個國家,我們要進行行政區的'劃分,本節課我們將學習中國的行政區劃。
[板書]
34個省級行政區
[講解]什么是行政區劃呢?舉個例子,我要在學校里找一個同學,你會告訴我他在某年級某班,甚至明確到第幾小組第幾個,之所以這樣分是為了學校管理方便。一個國家為了便于管理,也會將國土分為若干個地區,并設立若干個級別,這就是行政區。
[板書]三級行政區劃
[啟發引導]請同學們看教科書第4頁,填寫自己的戶口所在地。(找幾位學生將填寫結果念給全班聽)
[出示投影片]
[總結歸納]我國采用的是省、縣、鄉三級行政區劃,就像我們學校的年級、班級、小組一樣,上一級區劃包含若干個下一級區劃。這里的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和民族鄉是民族自治地區。除此以外,國家根據特殊需要,還可設立特別行政區。
[轉折過渡]行政區劃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會應用到,更是我們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在三級行政區劃中,重要的是省一級的行政區,在今后的學習中會經常用到。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和位置。
[板書]省、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和直轄市
[拼圖講解]教師在黑板上按照課本第6頁的順序,在黑板上用吹塑紙完成中國政區演示拼圖。(學生在教師拼出某個省的同時,在課本的“中國行政區劃簡圖”上找出這個省的名稱)
[教師提問]你認為我國的省級行政單位可分為幾種呢?每一種的數量是多少呢?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我國共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1個香港特別行政區、1個澳門特別行政區,總計34個省級行政單位。
[教師提問]同學們能不能想辦法來記住這些名稱呢?
學生討論、回答。
[轉折過渡]下面我們通過小組競賽游戲來記住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和位置。先給同學們幾分鐘時間來熟悉這些省區。
[組織學生競賽]競賽以小組為單位計分,每輪各小組派一名代表回答問題,答對加10分,答錯不得分,
第一輪:教師在黑板的拼圖上任意指出五個省區,請學生回答它們的名稱。
第二輪:教師說出任意五個省區的名稱,請學生將相應的省區圖塊從黑板上取下來。
第三輪:教師任意拿出五個省區圖塊,請學生根據圖塊的形狀判斷各是哪一個省區。
第四輪:教師說出任意五個省區的名稱,請學生將圖塊放在黑板上相應的位置上。
第五輪:教師利用省區的特點提問,如:與湖北省相鄰的有哪些省區?黃河的入海口位于哪個省區?長江發源于哪個省區?與緬甸接壤的有哪些省區?……
[教師簡評競賽結果]略
第四課時:
測驗上堂課內容
[轉折過渡]我們有的同學除了有自己的大名之外還有個小名。各個省區也有自己的小名,我們稱為省區的簡稱。
[板書]各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
[講解]為什么除了全稱之外還有—個簡稱呢?因為在有的場合使用全稱很不方便,比如汽車的牌照上首先要有各省區的名稱:然后是阿拉伯數字編號。如果車牌寫上各省區的全稱會很繁瑣,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2345”這將是多大的牌照呀!所以我們為每個省級行政單位都起了一個小名,也就是簡稱。
[讀表提問]學生讀教科書中“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表,思考這些簡稱是怎么出來的,找到記憶:打法。(學生根據學過的歷史知識和常識,分組討淪回答,能說出幾個就可以。)
[出示投影片總結]
取用全名中的一個或幾個字
京、津、遼、吉、黑、蘇、浙、藏、陜、甘、青、寧、新、港、臺、內蒙古等
用本省的河流或山名
閩、贛、湘、皖等
用本省的歷史名稱
冀、魯、豫、粵、瓊、渝、蜀、黔、滇、鄂等
一個省有兩個簡稱
川或蜀、云或滇、甘或隴、貴或黔、陜或秦
[學生活動]完成P6—7的“做一做”。
[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國的行政區劃,了解了中國三級行政區劃的設立。重點學習了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和分布,希望同學們下去以后對照地圖記住這些內容。
強調中國的四至點
部分學生到前面指圖回答。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篇11)
教學要求
1.掌握我國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特點,學會運用地球儀或東、西兩半球地圖說出我國的位置,分析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2.通過認識我國遼闊的領土和優越的位置,激發學生愛國之情、興國之志,增強改革開放的意識;了解香港、澳門和臺灣都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使學生樹立祖國統一大業必定實現的信念,培養學生維護祖國統一、保護祖國領土完整的神圣責任感。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由于學生已學過世界地理,因此教材對如何教學我國的地理位置提出了系列的讀圖要求。在引入新課的時候,可以充分聯系學生已學過的知識。例如復習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劃分的知識,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插圖,在圖上辨認我國的半球位置;聯系五帶劃分與北溫帶范圍的知識,在圖上辨認我國的五帶位置;聯系大洲與大洋位置的知識,在圖上辨認我國的海陸位置,進而分析我國位置在氣候、農業、國際交往上的優越性。
(2)直接通過活動教材提供的資料,引導學生評價我國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優越性。在學生的討論中得出結論:一些緯度較高的國家(例如俄羅斯和加拿大等)或緯度較低的國家(例如巴西等),由于其所屬的溫度帶,限制了農業的多種經營;一些內陸國(例如蒙古等),由于不臨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些國家對外貿易的發展;而一些島國(例如日本等),由于四面環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些國家的領土范圍,但沿海多港灣、海上交通便利,為這些國家對外開放提供了有利的位置條件。通過與世界上一些國家的比較,加深學生對“我國地理位置優越”的理解,并為今后教學對外貿易、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特點作好必要的鋪墊。
(3)評價“位置優越”時,還可以將緯度位置與海陸位置等進行綜合分析或討論:如果我國不具備東臨大洋的海陸位置,而是深居內陸,就會對氣候和農業生產產生和現在十分不同的影響。展示我國地形圖,啟發學生,在相同的海陸位置條件下,我國地勢如果東高西低,會對氣候和農業生產產生怎樣的影響,從而培養學生全面觀察、分析、評價問題的方法。
二、轉折深入
采用分組討論這種常見的教學活動,教會學生分析和評價地理位置的方法:啟發學生從半球圖中分析我國在全球的位置;鞏固用經緯度來確定一個地區經緯度位置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分析我國所處的溫度帶,就容易得出來緯度位置的優越性;海陸位置的分布特點,學生從圖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海陸位置不僅影響一個地區的降水,還對開發海洋資源、海上交通事業等方面有一定影響。這樣不僅講清了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而且也教給學生分析地理位置和評價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
三、組織學生分組開展討論活動
討論是探究式學習的主要活動形式之一。討論可以鼓勵學生闡明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敘述事實),幫助學生提高對自己的觀點是充分還是不足的認識,并且懂得對同一事情,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觀點,有助于知識概念的學習。而且,互相討論學科的思想和方法,在新的領域中運用它們,有助于學生在運用這些觀點的同時獲得自信。
一個成功的討論需要有技巧、積極性和機敏,以及對以上這些要素很好地組織運用。
(1)分工合作學習常常是開展小組討論的有效的方法,每個小組人數不要超過4人。一個有用的技巧就是:一開始就討論本次活動的目的和任務(有時是教師布置)。
(2)然后推薦組長、主要發言人、討論記錄人,每個組員都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主動承擔一部分任務。
(3)座位安排是很重要的。討論小組應安排得使任何人都能看見小組的其他人。好是安排成一個圓形,便于學生與學生兩兩之間的交流。
(4)討論開始時,要求學生寫出他們對一個或兩個特殊問題的觀點可能是有幫助的,這樣可以給他們時間去思考,并且對那些靦腆和表達能力差的學生有幫助。
(5)使討論直接從抽象的概括開始是很難的。開始要用特殊的、簡單的、具體的觀點,然后再擴展到更一般的觀點。
(6)討論評價“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時,可以先從課本“活動”題入手,讓學生把“答案”記錄在課本上。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篇12)
1、我國有56個民族:其中,人口多的民族——漢族(92%);其他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8%)
2、少數民族中人口多——壯族
3、人口少的少數民族——珞巴族(2000人)
4、500萬人口以上的民族有:壯族、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彝族
5、我國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
6、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為集中。
7、少數民族分布相對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
8、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9、我國分布民族數目多的省是——云南省。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精選篇13)
1、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緯度位置及優越性: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一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氣候差異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陸位置及優越性:
(1)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使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降水)豐富,有利(農業)生產;
(2)海陸兼備,東部地區有利與(海外各國友好往來);西部地區(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直接往來,便于對外(交往和合作)
(3)沿海有許多優良的港灣,便于發展(海洋事業)。
●我國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陸上鄰國14個。逆時針依次為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陸上疆界2萬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國家6個: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2、我國的人口
●人口總數: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為13.40億,是世界上人口多的國家。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
●我國人口分布特點: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龍江黑河—云南騰沖一線為界,(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較小。(我國西部地區人口稀少,但資源豐富,在西部大開發時,應注意什么問題?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優勢,但自然環境相對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當尖銳的條件下,開發西部,一定要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不能先開發后再治理。)
●內容: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