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學生教案
新方法的使用促使地理學由純粹的定性研究逐步走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由靜態研究走向動態研究,由單純的資料累積走向機制探討,乃至趨勢分析,使地理學步入現代科學的行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八年級地理學生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地理學生教案精選篇1
第一節海陸分布
一、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了解地球是人類成長的搖籃,也是人類生活的家園。
2、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的基本情況以及海洋與陸地面積的比例關系。
3、要求學生撐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
4、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二、教學重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陸、大洲、島嶼、半島、海峽的概念。
三、教學難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四、教具準備:世界政區圖和空白填充圖。
五、教學方法:閱讀讀圖法、對比法。
六、課時安排:2課時。
七、板書設計
一、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1、海陸面積
類別面積(億平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陸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陸分布
類別南北半球東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陸地北半球東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陸、島嶼、半島。
2、大洲的名稱及分界線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線,如山脈、河流、湖泊、海峽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線,如運河等。
如:亞洲??―――歐洲(天然界線);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線)。
3、大洲的大小
是亞洲,最小是大洋洲。順口溜: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峽
2、分布
太平洋:東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亞洲和大洋洲北部憑借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與歐洲及非洲之間南接南極洲,北通北冰洋,形狀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入:同學們,上一學年我們學習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但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見)
生:各抒己見。
師: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地球的認識越來越多,發現地球是太陽系里最美麗的一個星球。
活動:指導學生完成“觀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動。(地球上具有液態水)
承轉:正是因為這樣,地球具備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所以我們首先認識地球的表面。
【板書】一、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1、海陸面積(略)
師:同學們通過“觀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動,已經知道了海洋的面積比陸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們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樣的呢?
生:閱讀、看圖C、D、E。海洋面積為3.61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29%,因此人們通常說“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師:那么,陸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別集中分布在一個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師:它們的分布有什么規律嗎?
生:閱讀、看圖E。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海洋相互連成一體。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東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板書】2、海陸分布(略)
承轉:既然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我們用什么方法去記憶它們呢?
生:我們可以給它們都起了名字。
師:對。
【板書】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師: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幾個概念:大洲、大陸、半島、島嶼。
生:閱讀、討論、對比,找出自己的記憶方法。
師:我們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們分成了多少個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稱?
生:七個大洲,分別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板書】2、大洲的名稱及分界線。(略)
生:讀圖F、G、H、I進行分析比較。
【板書】3、大洲的大小(略)
師:通過對圖I的比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樣的呢?
生:?(各抒己見)
師: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順口溜來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海陸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家園,在地球表面分布著寬廣的陸地,但是從海陸比例來看我們得知海洋的面積比陸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紀里將海洋的世界。
作業布置:
收集有關海洋和陸地的資料。
第二課時
引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海陸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現在我們又來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轉: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反過來陸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塊,把海洋分成多少塊?
生:四塊。
【板書】三、四大洋(略)
師: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峽?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大洋的邊緣部分稱為海,溝通兩個海域之間的狹窄水道叫做海峽。
師:對,同學們對課文的預習很充分,那么,這四大洋的名稱、大小及特點又是怎么樣的呢?
生:思考、討論、發言。(略)
課堂練習:課后的復習題1、2、3題。
師:示出第1、2題的空白掛圖。
生:讓學生上講臺填,其余在課本上填。
師:巡視學生填寫情況。
師:示出第3題的世界政治地圖。
生:自告奮勇上講臺指出劃定這些界線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稱。
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陸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家園,在地球表面分布著寬廣的陸地和浩瀚的海洋。陸地是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間,海洋為人類提供著豐富的資源,在21世紀里將是海洋的世界。
作業布置:
1、課后查閱世界地圖,辨認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陸變遷的證據。
八年級地理學生教案精選篇2
板書設計
三、海洋和島嶼
1、東臨四海一洋
2、領海和內海
3、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
4、優越的海陸位置
四、陸上疆界、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復習提問〕我國的四至點分別在什么地方?我國緯度位置的特點是什么?我國緯度位置的特點是什么?我國的緯度位置有何優越性?
〔新課導入〕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陸地面積廣大,而且還有廣闊的海域。
〔板書〕三、海洋和島嶼
〔活動〕讀課本圖1-4
〔提問〕由北向南我國瀕海的海洋分別是哪些?
〔講述〕我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南至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臺灣島以東的太平洋洋面。渤海與黃海大致以渤海海峽為界;黃海因海水呈黃褐色而得名,長江口北岸為黃海和東海的分界線;臺灣海峽的南端為東海與南海的界限;南海是我國面積,海水最深的海區。
〔板書〕1、東臨四海一洋
2、領海和內海
〔承轉〕我國東臨遼闊的海洋,但這些海洋并不全部是我國的領海。
〔提問〕我國的領海寬度是多少海里?
〔講述〕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洋,因此,黃海、東海和南海的一部分為我國領海,12海里以外則為公海。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環繞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則為我國的內海,其全部海域均屬于我國行使主權的范圍。我國的領海面積大約有300萬平方千米。
請同學們在圖冊上找到我國的的臨海和內海。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我國的海域。
〔提問〕我國大陸海岸線有多長,居世界第幾位?
〔講述〕我國大陸海岸線漫長曲折,約18000千米,沿海島嶼星羅棋布,共有5000多個(如果加上島嶼的海岸線,我國海岸線總長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許多優良的港灣,便于船舶停靠。
〔讀圖〕在教師指導下,找出圖中的臺灣島、海南島、南海諸島、雷州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瓊州海峽和臺灣海峽等。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上述島嶼、半島和海峽。
〔板書〕3、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
〔讀圖〕讀“世界政區掛圖”,請學生在圖上找出中國、英國、蒙古和美國。
〔提問〕從海陸位置來看,我國與英國、蒙古有何不同;與美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英國為歐洲西部的一個島國;蒙古為歐亞大陸上的一個內陸國家;美國雖然與我國一樣屬于海陸兼備的國家,但是其東西臨海洋,這與我國東臨大洋,西靠大陸又有所不同。
〔活動并討論〕分析我國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歸納〕我國東邊瀕臨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這使得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雨量充沛,有利于農業生產。沿海地區便于發展海洋事業,以及同海外各國的友好往來,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交往,便于與周圍國家的邊貿往來,在這里,古代有的“絲綢之路”,現有橫貫歐亞大陸的鐵路線。
〔板書〕4、優越的海陸位置
〔承轉〕我國不僅海岸線漫長曲折,而且還有20000千米的陸上疆界。
〔板書〕四、陸上疆界與鄰國
〔讀圖〕讀教材中的“中國行政區劃簡圖”,按逆時針方向,自東向西依次讀出我國陸上鄰國及隔海相望的國家。
〔掛圖〕中國政區掛圖(中國的鄰國示意圖)。
〔歸納〕我國陸上鄰國有15個,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布丹、緬甸、老撾和越南。
其中:東亞――蒙古、朝鮮
東南亞――越南、老撾、緬甸
南亞――印度、巴基斯坦、布丹、錫金、尼泊爾
西亞――阿富汗
中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北亞――俄羅斯
同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
【教學后記】該節知識覆蓋面廣,知識容量大,要求多組織學生多參與活動。
八年級地理學生教案精選篇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地殼是在運動變化中的,以及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
2、能通過思考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了解魏格納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
觀察、質疑、假設、驗證——
3、練習表達自己的觀點。
4、嘗試著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觀點。
5、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習慣。
6、嘗試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鼓勵性評價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變化發展中的,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8、提出問題也是一種貢獻。
9、理解科學研究既需要大膽的質疑、假設和驗證,還需要有堅韌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養尊重不同意見的胸懷,學習與持不同意見的人交流。
二、教學重點: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海陸變遷的實證。
三、教學難點: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批判和質疑的思維品質。
四、教學方法:質疑、表達法。
五、課時安排:1個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海陸分布導入海陸變遷。
教師引導
海陸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這樣的嗎?指導閱讀,鼓勵學生將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
學生活動:到講臺前陳述自己的問題。
教師評價:對每位學生的發言給予恰當的評價,重點在于發掘問題中的創造性思維。
乘轉:讓我們來看一下一位的地理學家它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師講解:重點闡述魏格納的觀察、思考、驗證以及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通過魏格納探險遇難這一史料,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
學生活動:尋找大陸漂移假說的證據。到臺前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評價:對學生的發言過程和內容進行評價,重點鼓勵其在方法方面的闡述。
教師引導:由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重點講解由假說到學說這一科學研究的方法。
教師講述:舉例說明板塊構造學說對火山地震的解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學生活動:學生宣讀自己搜集的資料,或發表自己的問題或觀點。
課后作業
八年級地理學生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能與技
1.能夠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2.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
過程與方法
1、在地上圖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關于這點,我想強調一下,以前的教材雖也提到我國是個海陸兼備的國家,領海和內海等,但并沒有明確提到“海洋大國”這個概念。原來一提到我國國土時,往往學生想到的就是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現在從增強全民海洋意識出發,補充或者說強調了海洋國土是我國國土的重要構成,這也是我們應該向學生特別強調的
2、要求學生能在我國政區圖上準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我國位置優越、疆域遼闊的學習,加深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理解我國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和空間分布。難點(沒有難以理解的知識,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難點)要求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和課后活動。
教學準備
地球儀、中國疆域示意圖、中國政區拼圖
課時安排
本節共分3課時。“位置優越”、“國土遼闊”和“34個省級行政區”各用1課時。34個省級行政區可另加1節課練習。
教學過程
導入語:同學們,每周一我們學校都要進行升旗儀式,當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同學們心中的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那么,你們為什么會感到自豪呢?
活動一:學生暢所欲言。(通過活動一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學生:地大物博、美麗富饒、人口眾多、地處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最北端最南端到了哪里……
教師歸納:其實,愛祖國是不需要理由的,無論她博大或狹小、貧窮或富裕,我們都一樣愛他。因為我出生和成長在這里,因為我的血管里流淌著中國人的血,因為這里有我的親人、朋友,有我熟悉的一切。但我們偉大的祖國所擁有的燦爛的文化、遼闊的疆域、壯麗的河山、悠久的歷史、勤勞智慧的人民,使得我們更加為他感到自豪。愛她,就要了解她;了解她,才能更好的建設她。從今天始,我們就要來學習中國地理了。
通過這樣的一段導入語,把學生的情緒帶入高潮,營造出一種健康向上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氛圍中,讓學生積極、主動、高昂的進入中國地理的學習。
1.位置優越
(謎語激趣)請同學們猜謎語,謎語是:“藍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雞在其中,南北兩分它在北,東西二分它居東,頭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陸。”謎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現象(中國的地理位置)。
由于初一已經學過如何去描述一個地區的位置,因此先請學生回顧,應從哪幾個方面來分析一國的地理位置?再分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緯度位置三方面結合地圖或地球儀引導學生分析我國所處地理位置。半球位置,可利用課本圖1.1 中國在地球上位置示意,讓學生分別說出東西半球、南北半球分界線,在圖上辨認我國的半球位置。但對這幅圖的理解,對有的同學來說可能有一定難度。因為在這幅表示立體地球的平面圖中,赤道的位置和東西半球的比例似乎太不成比例了。有學生就說,我還以為赤道是北極圈呢!所以我用的是地球儀,請學生上來在地球儀上畫出赤道的位置和東西半球界線的大致位置,再說出中國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就不難了。
至于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請學生自己對照課本圖1.1或地圖冊中的中國疆域圖歸納出就可以。平時要求學生做到“左圖右書”,哪怕學校沒有掛圖都關系不大。
位置問題講完,以一句“那我國所處的位置好不好呢?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引出第3頁活動題。
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老課本中有直接的文字敘述,現在放在活動題中。這里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如將學生分作兩大組,每組討論一小題。采用前后桌同學一起討論的形式,推薦代表發言。通過與幾國對比,在討論中得出結論。歸納如下:
活動第1題──緯度位置及其優越性:我國大部分在北溫帶,小部分在熱帶,南北緯度的氣候差異為我國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果覺得比較抽象,也可舉一些例子,如我國北方和南方種植的農作物有明顯差別,北方適宜種植小麥、花生、甜菜,而南方適宜種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蘋果、梨,南方盛產柑橘、香蕉、菠蘿等。
活動第2題──海陸位置及其優越性:①東臨太平洋,使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雨量豐沛,有利于農業生產;②沿海地區也便于發展海洋事業,同海外各國交往;③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往來。如古代的“絲綢之路”,現在的“亞歐鐵路大陸橋”都經過我國西部與中亞相通。
活動第3題的表格中最后一項“其他”,我想可以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綜合考慮,那就是造就了我國豐富的旅游資源。如海濱風光、內陸沙漠、北國冰雪、海南熱帶風光等等。
2.國土遼闊
包括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
陸地國土中要求掌握一是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二是四至點,三是陸上疆界,四是陸上鄰國。
四至點的教學,采用結合圖1.4再歸納成歌訣的形式讓學生速記:“頭上頂著黑龍江,腳踏曾母暗沙島;嘴喝兩江匯合水,帕米爾上擺擺尾。”(說明:曾母暗沙只是一個暗礁)很形象,學生立刻就可記住。然后結合第5頁活動題2讓學生動手量算東西端距離和南北端距離,和活動題3,說說我國東西端的晨昏差異和南北部的季節差異,并解釋原因。(說明我國國土南北和東西跨度比較大,或者說緯度和經度跨度大。)東西端的晨昏差異,因為初一新教材有關時區的知識已刪去了,所以只要跟學生解釋說東邊時刻比西邊時刻早就行了。通過這兩個活動題,加深對我國國土遼闊的印象。
陸上疆界還有后面的海上疆界,請學生在圖1.4中國疆域示意圖中用筆描出來。用紅筆沿逆時針方向描出陸上國界線,用藍筆由北向南描出大陸海岸線,而且將它們的長度與赤道相比,再進一步加深對我國之“大”的印象。
鄰國的教學,先讓學生沿逆時針找出陸上鄰國和自北向南找出海上鄰國,老師再介紹一個口訣記憶:“十四鄰國陸上環,俄國蒙古和朝鮮;哈吉塔巴阿富汗,印尼不丹緬老南。隔海六國要記全,印尼馬文菲日韓。”然后讓學生比賽記憶口訣,看誰記得又快又準確。增強學生的興趣,便于學生掌握知識。
海洋國土中要求掌握東臨四海一洋,領海和內水面積,管轄的海域面積,主要的島嶼和群島,大陸海岸線,以及隔海相望的國家。內海、領海寬度12海里課本上沒提及,但還是向學生介紹一下為好,說明渤海和瓊州海峽屬于我國的內海。領土、領海、內水和管轄的海域面積等這些概念我認為也應向學生稍作介紹。領海、內水是完全享有主權的,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后者則享有管轄權。我國可管轄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相當于陸地國土面積的1/3,說明我國是個海洋大國。它們是我國寶貴的可供開發的后備資源。要樹立寸土必爭的領土觀念,寸海不讓的海洋觀念。
事例材料:20__年4月1日8時36分,美國軍用偵察機向三亞外海抵近偵察,我軍某部派兩架飛機對美機進行跟蹤監視,9時07分,中方飛機在離我鄰海104海里處正常飛行,美機突然大動作轉向,撞我一部飛機尾部,致使我機失控墜海,飛行員王偉英勇犧牲。美機肇事后,未經中方許可,闖入中國領空并降落中方機場。請同學們思考:美機的行為是否侵犯了我國的主權?為什么?王偉有什么值得你學習的地方?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隨后閱讀閱讀材料“美麗富饒的祖國海洋”。
最后活動題4讓學生討論我國領土面積大的好處。也可讓學生補充一些不利的地方,培養學生要辯證地看問題。如邊界很長,國防建設上就會有許多困難;領土很大,但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也不少,不利于全國統一、繁榮……
3.34個省級行政區
既要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國的三級行政區劃,還要辨認34個省級行政區的相對位置,在教學上是個難點,其難不在“深”而在于“多”。因此,老師必須合理安排,多花心思,采用一些方法教學生巧記、妙記,記得有趣、記得牢固。下面是我的一些方法:
首先我是利用一幅巨大的木制的中國政區掛圖(雖然有些古老,但很好用,很直觀),按照課本P8活動題中按方位將我國分作7個區域來講34個省級行政區位置的。每講到一個區域,都會同時輔以許多記憶方法多方面加深印象。
⑴首先根據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用簡單的圖形幫助記憶,如東北3省呈一斜線排列(東北—西南走向);黃河中下游4省2市,分別以太行山和黃河為特征對稱分布;長江中下游6省1市以長江為特征南北大致對稱排列;南部沿海以臨海為特征呈一線東西排列;西南3省三角排列等等。
⑵根據形狀單個記憶:如黑龍江省似昂首的天鵝;內蒙古自治區像展翅的雄鷹;山東省像跪著的駱駝(或烏龜);陜西省像一個跪著的兵馬俑;山西省像一片樹葉,或不太規則的平行四邊形;江西省近似倒三角;廣東省有向南伸出的長鼻子,似大象在喝水;臺灣省像香蕉;海南省像菠蘿;云南省狀似開屏的孔雀;青海省像奔跑的兔子,青海湖是它的眼睛;甘肅省形狀很特別,中部狹長,兩頭大,有學生說像米老鼠,等等。亦可根據自己意愿想象。
⑶根據已知的相關重要地理事物記憶(山脈、河流、湖泊、半島、北回歸線等):山西與陜西之間以黃河巨大的“幾”字右邊豎部分為界;黃河從山東注入渤海,長江從上海注入東海,珠江從廣東注入南海;洞庭湖以南、以北分別是湖北、湖南;太行山以東、以西分別為山東、山西;遼寧、山東、廣東都有向海洋凸出的大半島;北回歸線自西向東穿過云南、廣西、廣東、臺灣四省區;面積的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跨經度最廣的是內蒙古自治區,等等。
八年級地理學生教案精選篇5
教學要求
1.了解我國的農業發展狀況。
2.能夠運用資料并聯系實際,說明我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
3.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明確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
結構分析
本節共分四個標題:“農業與我們”“農業的地區分布”“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和“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通過學習,學生會對農業的重要作用、在我國的地區分布狀況、發展農業的策略和原則以及我國農業今后的發展方向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在第一個標題當中,教材首先利用幾張圖片和簡短的文字介紹了農業的簡單分類,接著通過活動讓學生列舉出農業為生活和工業生產提供的農產品,學生在調查和總結的過程中自然體會到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紹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時,教材首先利用地圖將我國的東西部地區作了對比,包括它們的自然條件和發展起來的主要農業部門。在此基礎上,又將對我國東部地區南北方農業的對比安排到了活動當中,學生可以結合前面學習過的關于地形、氣候等知識,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進一步了解我國農業的地區差異,包括耕地類型、熟制和主要的農作物。最后,教材進一步介紹了山區農業隨海拔高度而出現的差異。這里實際在告訴學生:地區差異不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異,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異。
在第三個標題中,教材首先通過兩張圖介紹了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第104頁的活動3,是對學生是否已經理解上述影響因素的一個驗證。為了使學生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教材還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實例說明了這個問題。
第四個標題是結合我國的現階段國情而來的。在人口增多、耕地減少、環境日益惡化的形勢下,解決我國的農業問題有幾個基本的途徑;第一是建立穩定的商品糧基地,第二是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例如發展生態農業)。通過努力,我們的農業生產必將會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內容點析
1.關于農業的概念。農業的概念有大有小,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而廣義的農業按照勞動對象的不同,則可包括農(種植業)、林、牧、副、漁五大部門。其中,種植業的結構包括糧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經濟作物等。
2.圖4.12中三個人對農業的看法,充分強調了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從我國人口的角度來說,農業是解決人民溫飽的基礎;從中國實現現代化來講,農村實現現代化是瓶頸,是關鍵;正因為如此,對于國家決策者而言,農業成為發展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
3.關于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域差異。在我國領土上,的農業地域差異首先是東部和西部。東部地區熱、水、土條件有較為良好的配合,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國絕大部分耕地、農作物、林、漁、副業的集中地區。西部地區氣候干旱,熱、水、土條件的配合上有較大缺陷,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業發展歷史較晚,人口稀少,勞動力不足,農區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區是以放牧為主。在東部和西部,又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在東部,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以旱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旱地農業生產制度,是我國各種旱糧作物的主產區。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以水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水田農業生產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種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其實,嚴格地說,在西部也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祁連山以北的甘新地區,是廣大的干旱氣候區,農業完全依靠灌溉,荒漠及山地放牧業發達,祁連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業為主的地區,牲畜、農作物和林木都帶有高寒地區的特點。但上面所說的西部地區的內部差異,從教材的圖上并不能看出來,教師在這里可以先不講,講到青藏高原的時候再補充說明。
4.地形與農業生產。第105頁的閱讀材料提到了25°以上的坡耕地。一般情況下,坡度大于18°就不適宜發展種植業,我國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土地不得發展種植業。除了坡度的影響之外,還有垂直自然帶的分布,這一點在第101頁的活動2有所體現。
5.教材中提到了發展我國農業的兩個主要對策,一是建立商品糧基地,二是調整農業結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多種經營。在介紹幾個商品糧基地時,需要特別向學生強調一下: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陽湖平原盡管有著很大的發展糧食生產的優勢,但由于考慮到三江平原地區濕地的保護,以及兩湖應起的生態作用,于是我國將這些地區變成了生態功能保護區。這一點充分體現了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
6.關于“我國的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差異”。糧食、油料和糖料作物的分布可以在教材的圖上找到,但三大棉區只顯示了一個,另外兩個分別在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的中南部。總之,這部分內容一定安排學生落實到圖上。
7.關于第106頁活動1。這個活動可以達到兩個教學目的:第一,培養學生將數據轉化為統計圖的能力;第二,加深學生對我國在改革開放后農業迅速發展狀況的認識。
8.圖4.23上表示的生態農業實際上包括了兩個類型,除了教材介紹的桑基魚塘之外,還有蔗基魚塘,因此教師應該補充一下,即本圖中還應該有一個制糖廠。塘泥給甘蔗提供養料,甘蔗送到糖廠,甘蔗葉子喂魚。總之,基塘生產的好處就是整個過程沒有廢物,對環境沒有危害。
9.關于第107頁活動3。活動所給的材料介紹了我國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方向。安排此活動可以達到幾個目的:第一,了解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第二,考查學生對農業發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之所以要發展出口創匯農業,從地形條件看,地勢較平坦,多數為平原或丘陵地區;從氣候上看,降水豐富,熱量充足,水熱配合較好;由于臨海,進出口比較方便,適于發展對外農業貿易;同時技術設備比較先進,信息來源廣,居民眾多,市場大。這些都為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出口創匯農業奠定了基礎。西部地區之所以要實行退耕還林,主要是從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嚴峻形勢來考慮的。
教學建議【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八年級地理學生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并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以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出我國的四至點,并在圖上量算出我國的東西和南北之間的大致距離,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進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優越性。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像力。
教學用具:《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地球儀、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掛圖”。
課時安排:二課時
板書設計
第一章 中國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節 中國的疆域
一、偉大的祖國
1、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2、跨近50個緯度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制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欲望。
聽著這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于什么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板書〕第一章 中國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節 中國的疆域
一、偉大的祖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活動)讀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圖
我國在南北半球中在哪個半球、東西半球中在哪個半球?
〔提問〕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從圖上看出中國位于哪個半球?
〔歸納〕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限為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正好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我國正好位于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的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的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并用紅色的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書)1。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提問)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于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鄰?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書)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提問)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提問)讀圖并回答,我國領土面積有多大?居世界第幾位
(歸納)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世界領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之一。
(板書)二、遼闊的疆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活動)我國的面積很大,我國領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東端以及最西端分別在什么地方呢?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圖”上,并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緯度4°N附近。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135°E多。
最西:x疆帕米爾高原,經度75°E附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總結:北-頭頂黑龍江
南-腳踩曾母暗沙
東-嘴喝兩江匯合水
西-帕米爾上擺擺尾
(讀圖)課本3頁中國的疆域圖
(提問)算一算我國最南端與最北端緯度約相差多少度?哪條重要的緯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按五帶劃分,我國最南處于哪個熱量帶?最北接近哪個帶?大部分領土位于哪個帶?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我國大部分領土處于四季分明,寒暖適度的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最北部接近寒帶。
〔分組討論〕分析我國的緯度位置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何益處。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這樣的緯度位置,使我國具備復雜多樣的氣候,為發展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2、跨近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讀圖〕讀“中國政區圖”,算一算我國領土東西跨越多少經度,分屬幾個時區。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了60多個經度,分屬于東5區至東9區,共5個時區,即最東和最西時間相差5個小時。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
〔提問〕夏季,當北京時間為6點時,我國東部的烏蘇里江和西部的帕爾米高原各是什么景象,為什么?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于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邊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邊的帕爾米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練習〕1、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圖》,利用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2、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為110千米,計算我國南北距離相差多少千米。
〔歸納〕我國東西之間距離約為5000千米,南北之間的間隔約5500千米,再加上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人們常用“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來表述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遼闊的國土和悠久的歷史,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
八年級地理學生教案精選篇7
1.這部分內容可以這樣引入:請學生想一想,你理解的農業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再結合圖4.11補充說明。為了避免學生概念模糊,可提幾個產業,讓他們判斷是不是農業,例如人工養殖珍珠、打獵、捕魚、采草藥等,最終為學生歸納農業的概念。
2.關于農業的重要性也可以讓學生從身邊找實例。可以結合第99頁的活動提問: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農業的產物?并將所舉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歸納一下,它們分別屬于哪一類型農業的產物。
【農業的地區分布】
1.關于圖4.13“中國農業的地區分布圖”。在讀這幅圖時,可安排學生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1)我國農業差異最明顯的地區是哪兩個部分?(2)它們的界線在哪里?(3)東西兩部分各有哪些農業類型?(4)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區,種植業分布在哪些地區?為什么會在這些地區發展種植業?(6)在東部地區,各種類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區?(7)林業集中在我國的哪些地區?哪些屬于天然林?哪些屬于人工林?(8)我國哪個地區的淡水漁業最發達?
2.關于圖4.14“我國南北方農業分布圖”。在學生讀了圖4.13之后,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下農作物的主要類型,在這個基礎上再安排學生進一步分析這幅圖。最終落實到第101頁活動的表格當中:
同時,還要讓學生適當地分析一下造成差異的原因。教師應盡量引導學生將這部分知識與前面所學的中國的氣候、河流、資源、地形等知識緊密結合,以加強學生對前后知識的聯系。
3.這部分的知識對于城市的學生來講比較生疏,尤其是農作物的分類、熟制等,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提前對父母或家里的其他長輩進行調查,問問當地的熟制,以及幾種主要作物的種植、收獲時間,以便于理解所學習的內容。
4.關于第101頁活動2。安排這個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第一是復習前面的知識,即氣溫、降水隨著海拔的升高是如何改變的;第二是加強對氣候與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的關系的理解;第三是了解一下在山區應當如何開展農業生產,并熟悉我國西南地區山區的常見農作物。同時,學生還會通過做這個練習注意到,山區的植物是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呈帶狀分布的,這樣就為今后高中學習垂直自然帶打下了基礎。
【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1.這部分內容可以根據圖4.16,安排學生做這樣一個活動:給他們幾個地方選擇,決定適合開展哪種類型的農業生產活動。可選擇的地方包括太行山區、華北平原、內蒙古草原、洞庭湖沿岸,可選擇的農業生產部門包括林業、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當然,學生在選擇時可能不會出什么差錯,但重要的是讓學生說出這樣安排的原因。只有真正說出原因,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義。在學生說明之后,可以簡單歸納,看看學生在安排農業部門生產時都考慮了哪些因素。同時啟發學生思考:“上面的選擇只是從自然條件方面考慮應該發展哪個大的農業部門,當我們進行具體的生產時,又會考慮到哪些因素呢?”從而引出下面的學習。
2.關于圖4.17與第104頁活動3的結合。我們可以將活動3安排在前面,讓學生選擇一種農業生產活動,在圖4.18的B、C兩點進行。當學生敘述完自己的選擇理由時,我們自然就會得到圖4.17的內容。另外,還可引發學生繼續思考:在氣候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如果種果樹,應該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區應該進行什么樣的農業生產活動?
3.第103頁的活動1和活動2可以結合起來。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從報紙、雜志或互聯網上查找一些關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進行農業生產的實例,并分析其成功之處和失誤的地方,如果是反例,還應提出一些建議。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討論,但教師在討論的最后要落到一點上,即:人類既可以對不利的環境進行改造,使之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同時不合理的行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環境變得不利。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這樣才可能持續地發展下去。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1.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講授之前,可以安排學生課下進行一個小調查,看看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小的時候都吃什么,供給量怎么樣?然后和自己現在的狀況作一下對比。并且思考:這說明了什么?從而引出新課。
2.也可以這樣來引入:找一些我國農業產量的相關數據,再找一些我國耕地狀況、水土流失狀況以及污染狀況的數據,結合第106頁活動1的數據,請學生分析:我們國家的農業現狀如何?原因是什么?同時結合一些實例,讓學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還可以補充一些實例,例如在長江中上游地區退耕還林,在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地區退耕還湖等等。
3.對圖4.19的分析。在學生讀出幾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之后,請學生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這些地區成為主要商品糧基地的原因是什么?(包括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等)(2)為什么華北平原沒有成為主要的商品糧基地?(當地人口稠密,消耗量較大)
4.如果可能的話,教師可以結合所講內容帶領學生到附近的生態農業村進行參觀,包括現代化養殖場、無土栽培實驗區等。
5.在安排學生將數據轉化為統計圖時,教師先不要給任何提示,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畫出能夠說明問題的統計圖,然后全班可以進行交流評比,看看哪種統計圖最能說明我國在農業方面的成就。
6.關于第107頁活動2。首先應當讓學生看圖說話,描述桑基魚塘的整個生產過程,并能夠畫出一幅流程圖。接著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村利用秸稈、牲畜糞便生產沼氣,并將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同時也請學生畫出流程圖,并將兩幅圖進行對比,思考:他們存在著哪些一致的地方?(在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廢物,都對環境沒有損害)
兩幅流程圖大致如下:
7.關于第107頁活動3。在組織學生討論我國不同地區農業建設方向的原因之后,教師可以找一些實際例子,讓學生來分析,例如長江中上游的植被破壞對長江水文狀況的影響(包括含沙量劇增、易發生洪水等等)。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國家農業發展政策的全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