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16課歷史教案
教案對歷史老師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夠幫助歷史老師順利開展教育任務,并對他們提升教學質量有許多的幫助。快來寫一篇八年級上冊16課歷史教案吧。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八年級上冊16課歷史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八年級上冊16課歷史教案篇1
教學目標
基 礎
知 識 了 解 甲午戰爭的概況、《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英勇事跡
掌 握 《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
能 力訓 練
過 程
方 法 口 頭
表 達 讓學生介紹鄧世昌、徐驤、劉永福等人在保衛國家和民族利益斗爭中的事跡,提高復述能力
比較分析綜合說明 從《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內容的變化,說明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歷史趨勢
討 論
探 索 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及其歷史教訓
情 感、
態 度、
價值 觀 愛 國
情 感 甲午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吞并朝鮮、入侵中國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戰爭。在戰斗中,以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抗爭,他們是光榮的民族英雄。
思 想
意 識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沒落、決策集團的妥協退讓和軍備的松弛落后,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重點 黃海大戰、《馬關條約》
教學難點 甲午戰爭的性質、中國戰敗的原因、《馬關條約》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列舉左宗棠收復新疆的事跡并對他作出評價。(盡管他對于太平天國的鎮壓,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復新疆方面,他的歷史功績卻值得贊頌:他對于較弱的阿古柏果斷動武,直接收復失地;對于較強的俄國則盡量避免直接交戰,通過外交談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收回價值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伊犁。)
2.起初在收復新疆問題上,同左宗棠意見對立的代表人物是誰?(李鴻章)
教師講授:李鴻章重“海防”輕“塞防”的主要企圖是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實力,但是在列強瘋狂侵略中國的形勢下,李鴻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終把“老本”都輸光了。請同學們閱讀《甲午中日戰爭》,看看李鴻章怎么把“老本”輸光?中國又遭到哪些重創?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現出哪些與李鴻章態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學生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先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見后,抽2——3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著轉入探究性學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黃海大戰
1、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是什么?(為了實現征服朝鮮、入侵中國、稱霸世界的野心)
2、請2——3位學生同時扮演鄧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評判優劣。(教師作“畫外音旁白”,學生配合表演適當的動作或對話)
師:1894年9月,北洋艦隊在黃海大東溝遭日本艦襲擊,鄧世昌動員致遠艦官兵保衛旗艦。
生:(語言自擬,當場表演沖鋒情景)……
師:致遠艦中彈過多,艦身嚴重傾斜,彈藥也用光了,鄧世昌動員將士決死一戰。
生:(語言自擬,當場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師:致遠艦被敵人用魚雷擊沉后,鄧世昌決心與軍艦同沉大海。隨從遞給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動作,也可自擬語言表白殉國決心)……
師:鄧世昌的愛犬死死銜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鄧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將義犬按入水中的樣子,接著沉入碧波……)
《馬關條約》
1、鄧世昌等將士死得轟轟烈烈,因為他們用生命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黃海一戰,中日雙方各有損傷,實力對比沒有太大的變化。可是,后來日軍卻連戰連勝,相繼占領了哪些地方?(遼東半島、旅順、威海衛等)
2、清政府在這一戰中又遭慘敗的原因是什么?(李鴻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協,一個是為了“保船避戰”,另一個是為了要過“萬壽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敗導致了戰場上的全面潰敗。)
3、 戰后雙方簽訂了什么條約?簽訂于哪一年?雙方的代表分別是誰?(《馬關條約》,1895年,[中]李鴻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導學生制表填表)
項目 內容 分析 影響
《南京條約》 割香港島,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等五口通商,協定關稅 破壞中國領土完整和主權加重中國的貧弱列強向中國傾銷工業品,瓦解了中國的封建經濟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馬關條約》 割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賠白銀2億兩,增辟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領土和主權更遭踐踏,中國貧弱更加嚴重,列強擴大商品傾銷,還直接進入中國生產領域 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5、臺灣人民怎樣譴責賣國的清政府?(有人寫對聯“臺灣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鴻章之流的賣國嘴臉。)
6、臺灣人民又是怎樣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徐驤領導臺灣義軍同劉永福的黑旗軍在彰化、嘉義等地重創日軍。后因奸細出賣,臺灣終于全部淪陷。但是臺灣人民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爭取回歸祖國的斗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八年級上冊16課歷史教案篇2
一、導學目標:
(1)工業革命后火車、輪船的傳入我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有線電報,電話以及照相和電影的傳入,新聞報紙、出版事業在中國的出現,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
(2)外國的火車輪船傳入后對中國社會的主、客觀影響。
(3)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封建習俗觀念的改造作用,是歷史的進步。
二、導學重、難點:
重點: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給中國帶來的主、客觀影響。
難點:如何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形成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
三、導學建議:
本課安排1課時,可通過圖表的形式來歸納整理中國近代社會生活所發生的變化及這種變化所產生的作用。
四、學法點撥:
問卷調查:改革開放前后,普通家庭在交通、通訊、文化生活、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分析變化發生的原因。
方面
內容
作用
交通、通訊的出現
交通
輪船和火車
有力地促進了商品的流通,方便了全國各地人們的交往
通訊
有線電報、電話
成為傳遞信息和相互聯系的方式
文化生活的變遷
照相、
電影
《定軍山》
《歌女紅牡丹》
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報紙
《中外新報》
《申報》
成為人們了解中國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成為人們針砭時弊的喉舌
文化出版機構
商務印書館
廣泛傳播西方先進思想和科學文化,保存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促進了近代教育的發展
社會習俗的變化
裝束變化
強令男子剪辮子,女子停止纏足,用新式的禮服代替過去的翎頂禮服
改變了不好的社會習俗,促進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禮節變化
廢除跪拜之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
稱謂變化
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
五、導學過程:
1、課前預習導學:
閱讀:P104教材
質疑:西方文明剛傳入中國時中國人為什么無不充滿好奇呢?
2、課堂學習研討: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工業革命后,外國火車、輪船傳入后,對中國社會的主、客觀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有線電報、電話及照相、電影的傳入,新聞報紙、出版事業在中國出現的影響。
師生互動、共同研討:如何看待西方社會文明的傳入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封建習俗觀念的改造作用
列舉當時影片、報刊、雜志等(具體見上表)
答:外國的火車輪船傳入后,大大便利了交通運輸,一方面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沖擊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另一方面,它更便利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但從根本上說,這些變化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是歷史的進步。
備課拾遺、個性思考:如何看待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
答:在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有限的,都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里才有,或者更只有少數富人才能去奢侈享受,再加上中國傳統習俗的強大頑固勢力在短暫的時間很難改變。
3、針對性練習:
基礎題:
1、19世紀中后期,某官員從北京到上海出差,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有( C )
(1)火車(2)飛機(3)汽車(4)輪船
A、(1)(2)(3) B(1)(2)(4)、 C、(1)(4) D、(3)(4)
2、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能辦到的事情有( D )
(1)女子可以不纏足(2)使用洗衣機(3)照相、看電影(4)男子剪辮子
A、(1)(2)(3)(4)B、(1)(2)(4)C、(2)(3)(4)D、(1)(3)(4)
能力題:
3、要準備一期“近代中國攝影作品展”,你認為不可能收集到的歷史照片是( A )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時的照片
C、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開幕典禮留影D、重慶談判時國共雙方的合影
八年級上冊16課歷史教案篇3
教學重點抗美援朝戰爭的大致過程和志愿軍將士的動人事跡
教學難點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組織學生閱讀66頁“導入框”圖文,跟唱《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
2.教師導入:從1927年南昌起義以來,黨所領導的部分國民革命軍、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人民解放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先后戰勝了國內的北洋軍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漢奸偽政權等,戰勝了公開侵略我們的日本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以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宣告結束了,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的力量迅速壯大起來。美國作為當時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就帶頭與社會主義國家“冷戰”,形成兩大陣營對峙的局面。在中國,美國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卻嘗到了失敗的滋味,它本來就很不甘心。新中國建立后,公開申明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美國更不高興了。當時它妄圖把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扼殺在搖籃中,建立了一個針對中國的包圍圈。具體情況請看書和《歷史地圖冊》第6頁。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指導學生閱讀本目課文,結合講解《歷史地圖冊》第6頁的《抗美援朝前中國東部形勢》圖,設問:如果你生活在那時,你將怎么辦?無動于衷?任人欺負?
(A.侵略者已經將戰火燒到我國,炸我東北、殺我同胞、毀我財產,我們必須奮起維護自己的安全。
(B.美國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公開與新中國為敵,我們除了出兵反抗,別無選擇。
(C.朝鮮在當時國力較為弱小,但是與我們同是社會主義國家,十分友好。美國已是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又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攻占了朝鮮許多領土。我們必須援助朝鮮抗擊美國,才符合國際道義。)
?組織學生朗誦課本第6頁《文獻資料》,體會毛澤東的英明睿智。
2.毛澤東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后,由誰首先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
3.要求學生在《歷史地圖冊》第6頁的《抗美援朝》圖上圈出五次戰役的相關地名,完成《歷史填圖冊》第4頁第2題。(第一次戰役的熙川、介川,第二次戰役的寧遠、五老,第三次戰役的上甘嶺,第四次戰役的橫里,第五次戰役的縣里。)
?指導學生觀看第10頁“自由閱讀卡?三八線”,體會人民軍隊戰勝強敵的自豪感。
戰斗英雄黃繼光和邱少云
1你知道哪些志愿軍的動人事跡?(根據所剩時間,讓若干名學生講故事,有人補充介紹毛岸英、羅盛教、《英雄兒女》中的王成等人事跡。)
2黃繼光與邱少云的事跡中,各有什么特點?(前者是在上甘嶺用胸膛堵敵人槍眼的英雄,后者是在另一個高地嚴守潛伏紀律、烈火燒身不動搖的好漢。)
3他們的事跡體現了什么精神?(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無私的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等。)
4根據第9頁“動腦筋”:人們為什么稱中國人民志愿軍為“最可愛的人”?
(A.他們具有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等。B.他們為保家衛國、支援朝鮮,赴朝作戰。他們在戰斗中英勇頑強、不畏艱險,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贏得這場戰爭,伸張了正義,援助了朝鮮,保衛了祖國,為國家和民族贏得了崇高的國際榮譽。)
練習鞏固
1完成課本第9頁“練一練”:應選C(“①朝鮮爆發內戰”是美國出兵干涉朝鮮內政的原因,不是我們出兵的原因。總之,美國悍然出兵在前,我們被迫出兵在后,我們不存在著干涉朝鮮內政的主觀動因。)
2根據第7頁“動腦筋”:
A.中國人民志愿軍當時能不出兵嗎?(不能。)B.他們誰說得對?(都對。)
C.為什么?(必須制止美國的侵略,才能維護國家利益;只有援助朝鮮,才能伸張國際正義;正義的力量最終將會戰勝邪惡力量——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教師指出:從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美國侵略者在朝鮮戰場上陷進了可怕的泥潭。他們的將軍克拉克最終作為一個“美國沒有獲勝的戰爭指揮官”,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了字。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結束,宣告了正義者的勝利。
3完成《歷史填圖冊》3——4頁習題。其中最后一題的參考答案如下:
(A.毛澤東、彭德懷等領導人英明睿智;B.廣大志愿軍將士英勇奮戰;C.朝鮮軍民密切配合;D.抗美援朝戰爭具有正義性質;E.國際正義力量大力支持等等。)
4提醒學生預習第3課《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