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案高一年級
閱讀高中歷史書籍以外的課外閱讀書籍,也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加深知識印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歷史教案高一年級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教案高一年級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儒家思想的發展和變化: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展;宋朝的程朱理學。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儒家思想發展到“理學”和“心學”,一方面反映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學,也有一種自我調節、適應時代的本能,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和衰落,不斷發展完善和走向極端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意識形態作為上層建筑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促進或阻礙作用。中學生對了解掌握歷各種文化思想,有比較大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充分準備,精心設計,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努力提高教學效益。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結合教材內容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搜集相關資料,加深對宋明儒學發展過程的認識。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分析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的異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
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閱讀法等學習相關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宋明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三、教學重點
宋明理學的產生與發展的各階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四、教學難點
宋明理學的產生與發展的各階段的特征及其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評價
五、教學方法
利用多媒體采取“創設問題—史料解讀—歸納總結—情感升華”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以啟發式教學法為主,輔之討論法、比較法、閱讀指導法、觀察法等。
學法指導上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習方法,提高史料解讀的能力,樹立“論從史出”的史學觀念。
歷史教案高一年級篇2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
1、鐵制農具的使用
要求學生記住我國鐵器出現的最早時間、使用鐵器的最早時間、春秋戰國鐵制農具使用情況。理解鐵制農具使用的重要意義。
2、牛耕技術
要求學生記住牛耕技術開始使用推廣的時間,掌握牛耕技術運用的歷史意義。同時,使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長達五百余年,牛耕技術的逐步推廣是漸進的過程,且受農戶經濟條件的制約。
3、水利事業的發展
讓學生掌握當時中原地區普遍使用的灌溉農田工具是桔槔。根據書中的地圖,要求學生記住春秋戰國時期興修的主要水利設施。
(二)手工業
要求學生通過列表的方式,總結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的發展情況。
(三)商業
要求學生記住當時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業中心。
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
使學生了解: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私田。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剝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這種新的剝削方式使私田主人與耕種者之間形成了新的生產關系,即封建地主與封建農民之間的關系。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改革和變法
1、春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
指出春秋時期,各國通過改革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點介紹齊國管仲改革和魯國的“初稅畝”。
2、戰國時期的改革
首先,讓學生理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的大背景。
其次,簡要介紹吳起變法和李悝變法。
最后,重點講解商鞅變法以及歷史意義。
重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改革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適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現,為進一步改革殘存的奴隸制,運用政權的力量,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齊國和魯國的稅制改革,戰國時的李悝變法、吳起變法、鄒忌改革和商鞅變法。其中最典型、成效的是秦國商鞅變法。
從改革的內容來說,主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政治上,主要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加強封建君主專制。經濟上,消除奴隸制土地制度,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發展生產。軍事上,獎勵軍功,提高軍隊戰斗力。
從改革的作用和效果來看,因為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內部階級力量的差異,其效果是不同的。齊國等國雖較早的過渡到封建社會,但由于舊貴族勢力較大,變法受到很大阻力,所以變法不徹底。有的國家出現了內亂,政權不穩定。只有秦國借鑒了各國變法的經驗,改革比較徹底,功效。總起來看,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廢除了奴隸制政治經濟制度,鞏固和發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經濟制度,大大促進了封建制的建立和發展。
重點——鐵器的使用和牛耕對社會生產的促進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標志著我國生產力的顯著提高。而牛耕技術的推廣,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是農業動力的革命,有助于農業勞動力的解放。生產力的提高,導致大量私田的出現,封建剝削方式、生產關系也隨之出現。經濟基礎的變化,引起各國政治改革。通過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及封建制度得以確立。我國進入的封建社會。
難點——春秋戰國時期改革、變法運動發生的必然性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農業生產大大提高,出現了大量的私田。與之相伴,出現了封建生產關系和封建剝削方式。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走向瓦解。由于經濟基礎發生變化,導致上層建筑也隨之改變。各國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先后進行變法,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封建制度。因此說,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易錯問題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一切歷史現象的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是春秋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使社會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公田”外,新開墾的“私田”將成為可能的和需要的了。所以,私田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都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易錯問題——西南地區的開發始于戰國時期
我國西南地區的開發始于戰國時期,而不是漢武帝在西南地區設置郡縣開始。早在戰國時期的秦國開始開發西南,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這是開發西南地區的開始。開發西南地區的開始與中央政權設置郡縣地方行政機構是兩個不同的歷史現象。
歷史教案高一年級篇3
一、關于教學
1、備課:做到深和通。教師必須按教學進度提前寫好單元教學計劃,在備課組組織下集體備課,深入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弄清本課在承上啟下的教學計劃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務,熟悉教材的全部內容,寫好課時教案。教案設計要做到規范化。另外,認真做好導學案,考慮到學生語數外的學習任務較重,導學案要求在課堂完成。
2、上課:
(1)明確目標。明確單元及課時目標,整個教學過程要緊扣教學目標,及時反饋,合理調控,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2)設計好導語。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好導語,以新穎的方式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到教學目標上來,為實施教學目標創設良好的學習氣氛。
(3)把握好內容。重點要突出,講授要得法,要在重點、難點和關鍵地方下功夫,防止面面俱到,貪多求全和主次不分的現象。
(4)注意啟發式教學。講授知識富有啟發性,努力做到科學準確,深入淺出,具體形象,生動有趣;要注意啟發式的提問,精心設置問題意境,做到難易適中,形成探索性問題群;討論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鼓勵發表獨到見解,引導學生討論圍繞中心,逐步深化。
(5)學法要指導。鼓勵學生多動口、動手、動腦,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自學能力和探索精神。
(6)課堂重訓練。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教師精心組織,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的訓練過程,課堂習題配備要精當,有梯度,使優生和后進生都能得到訓練。
(7)優化教學環節。做到語言要精煉,富于啟發性和趣味性,板書板畫設計要科學;書寫規范工整、大小適宜;教態親切自然,感情真摯;注意儀表,衣著樸素大方,堪為表率。
(8)采用現代教學手段。自覺地將現代教學媒體引進課堂教學,運用多媒體教學要恰當有效。
(9)運用課堂教學機智。對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要按照寬容的原則,恰如其分地處理,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化消極為積極,變阻力為動力。
3、作業:根據年級組的要求,我們歷史學科盡量不布置課外作業,作業在課內完成。這就要求作業要適當。緊扣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難易適度,有層次性。注意“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使學生綜合運用知識。
二、加強教課研。
1、認真學習新課改的理念:包括學習課標、考綱、高考題;深入鉆研教材、加強集體備課和研討;積極開展和參加各層次公開課的觀摩、學習和交流;本組內教師進行推磨聽課(具體見附表)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素質。
2、本組年輕教師爭取在本學期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及時總結,寫心得、感想或反思。能撰寫教學論文。為每年各級論文評比做準備。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和使用
按照學校教務處的要求,根據教研組的統一安排,高一年級的校本教學的內容為《大國崛起》。通過學習,能從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角度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激發學生探索真知的欲 望。
四、教學資料庫的建設
本組教師把自己的教案、課件整理,形成自己的和備課組的資料庫。另外每人上交一篇質量較高的教學案例和課件,也可參加各級評比。
歷史教案高一年級篇4
一、導入新課:
放電視劇《__》的主題曲,創設歷史情景,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并引發思考,問:
1、講的是漢朝哪個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關于漢武帝的哪些故事?
歷的漢武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今天穿越時空,置身西漢,走近大漢天子——漢武帝。
二、教授新課:
歌中唱到“守業更比創業難”,西漢自高祖劉邦建立以來,歷經惠、文、景帝幾代人努力,到武帝時,他不但守住這份業,而且還發揚光大,今天把中國人稱為“漢人”,把我們的語言叫“漢語”,就是因為漢朝的強盛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漢武帝是如何守住這份業的?
(展示)漢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鐘的時間,學生閱讀課文,自主學習。分為3組,分別找政治、思想、經濟面臨的問題?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組學生相互提問、解答。
政治:王國問題→頒布“推恩令”→內容→作用:政治上一統于皇帝,加強中央集權。
(問)與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軟”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過渡)但是,削弱王國實力的做法,在當時招來了諸子百家的責難,他們由于立場不同,議論紛紛,甚至朝廷,謾皇帝,面對這種局面,漢武帝怎么處理?
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廢除諸子百家的學說,惟獨推崇儒家學說。)興辦太學,推行儒家教育。看圖觀察太學的基本情況。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經濟:措施:(統一鑄幣、鹽鐵官營)→原因→作用:經濟上一統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討論“五銖錢”為什么是天圓地方的形狀?
這樣子就從政治、思想、經濟等各方面將權力一統于大漢天子手中,這就是大一統。董仲舒宣稱天是萬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兒子,是人間的主宰。“天子”一詞由此而來。
(過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為后,感到他確實是有勇有謀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統為武功提供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國力強盛后打敗了匈奴,開始了開疆拓土的征戰,請認真觀察比較一下:秦、漢的疆域對比;漢朝管轄范圍大大擴張,奠定了祖國地大物博的基礎。
回顧總結:復習本課線索、內容。
歷史教案高一年級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中國古代商業生產發展的概況以及不同時期商業發展的特點;理解坊與市、交子、商幫等重要概念;知道商業與人民生活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出示相關史料,引導小組合作探究中國古代商業的特點,提高思辨能力,以及歸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各代商人發展狀況的了解,感受商業發展的輝煌,理解商業活動在人類社會生產、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古代商業發展和繁榮的重要表現。
【難點】
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呈現《周書》中關于農工商業的描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提問: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古代中國什么時候開始有商業活動?商人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商業發展與哪些因素有關?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進入古代商業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先秦商業
過渡:商業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時候出現的嗎?
學生閱讀課文回答后,教師總結:周武王滅商后,商朝的遺民為了維持生計,東奔西跑地做買賣,日子一長,便形成一個固定的職業。周人就稱他們為“商人”,販賣的物品為“商品”,從事交換的行業為“商業”。這種叫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秦漢商業
過渡:秦漢以來,面對商業的發展,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請同學們看一段材料。
學生閱讀材料后回答,教師總結: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業
1.商業繁榮的原因
播放敦煌紀錄片關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時期壁畫《胡商遇盜圖》片段,同時展示開元通寶圖片,學生思考唐代商業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觀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會繁榮、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貨幣的流通。教師補充材料,出示京杭大運河的圖片,啟發學生回顧大運河開鑿的意義。學生聯系舊知可回答,大運河的開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進了隋唐商業的繁榮。
2.商業繁榮的表現
教師出示白居易《賣炭翁》原文,提問“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體現了唐代的商業交易場所是什么?學生可知是市。教師進一步補充,城內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時間限制。政府在市內設置官員管理物價、稅收等。同時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現了飛錢。此時邀請同學上臺模擬唐代商人貿易現場,理解邸店、柜坊和飛錢的含義。
師生共同總結: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所。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飛錢又稱“便換”,是我國早期的匯兌業務形式。
歷史教案高一年級篇6
一、說教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1的第1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夏商周三朝的興起、強盛和衰落有著重要影響。本節課分三個部分對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產生、內容特點和影響進行了闡述。此外,教材還通過“學思之窗”“歷史縱橫”等欄目,對學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詳細史料。
二、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知道它對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響。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理解它對西周強盛和衰落的影響。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內容和特點,探究它對中國社會深遠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歷史資料和圖表,加強學生對抽象歷史知識的理解。
(2)通過辯論賽和歷史短劇表演等方式,讓學生模擬歷史情景,體味歷史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進一步確立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的理念。
4、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點。
三、說學情
高一學生處于青春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但是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
設計理念:創建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說教學方法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先向評委介紹我的教法。教學時主要采用3個方法。講述法,問題探究法,討論法。創設情境,設疑引思。通過圖表和資料,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和特點。
“教是為了不教”。新《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因此我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建議學生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學生收獲自主學習的樂趣,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
歷史教案高一年級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掌握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張;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使學生對祖國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歷史與文化,有志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難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內容較多而且新知識、新內容多,不易掌握。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學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