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八年級教案 > 地理教案 >

初二地理教案設計

時間: 奕玲 地理教案

每位地理老師都知道,地理教學要有效果關鍵看課堂,看學生的參與度。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初二地理優秀教案設計范文7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初二地理教案設計

初二地理教案設計篇1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教學要求:

1、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充分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斷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質。

2、認真學習、領會《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意培養學生的各種地理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調查、運用圖表和數據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維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時掌握好地理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動”部分內容為突破口,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模式,繼承以往教學活動的長處,并不斷深化、創新、拓展,形成多種多樣的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

4、注意建立過程式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發展,給在實施新課程中的每一位學生建立成績檔案,用來記錄該學生的地理學習情況,作好整理工作。

5、將新課程教學實驗研究進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將自己在這些年的教學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課程改革的理念的課堂教學或實踐活動進行總結、提煉,繼續發揚光大,并把它們記錄下來,寫成教案、活動案例、論文、實驗報告等,積累經驗,驗證《新課程標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學期世界地理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知道有關世界海陸分布、氣候和海洋的基礎知識,以及世界人口、人種和國家等概況。

2.使學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況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系,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畫簡單的世界、大洲、國家的地理略圖,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

4.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環境;初步知道世界

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

四、具體實施

1.教學中要改變傳統地理課程重知識輕方法、重結論輕過程的觀念。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和自身經驗出發,觀察、發現、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地理知識。

3.引導學生關心現代社會的發展,關注世界的變化,樹立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要將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作為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千姿百態的地理事象、千差萬別的地理空間、千變萬化的地理演化過程。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深遠影響,促進地理學習的革命,為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地理創造良好的環境。

4.初一每個班級都有個別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這些學生他們或者自身努力但學習比較困難,或者智商不低但學習不努力,或者對老師的教育有反感情緒,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對這類學生給予特別的"關照",生活中要關愛他們,學習中要特別關注他們的一言一行,要從基礎抓起,從良好的學習習慣抓起,不放棄每一位學生。

5、教學活動應該是由教學內

容、學生、教師、教學環境整合而成的系統,不僅要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更應注重師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重視學生學習的經歷和經驗,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通過學習情境的創設、實踐環節的開發和學習渠道的拓寬,豐富學生的經歷和經驗,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統一。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特別強調地理同生活實際的聯系,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引導學生把課堂中的地理知識和方法運用于生活實際中去。

初二地理教案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的源流概況,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是我國的第二長河。

2.了解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意義。

3.了解的開發利用狀況、現存問題及治理的關鍵。

4.通過對水害成因及治理措施的講解,使學生了解新中國以來治理的成就,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5.通過對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一是哺育了華夏兒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被譽為“母親河”;二是千百年來,又給中華民族帶來過深重災難,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難治理的河流,從而培養學生辨證的思想方法。

6.進一步樹立正確協調人地關系的思想及可持續發展中“區際公平”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大致可以分為四部分,包括“的源流概況”、“之利”、“之害”和“的治理”。

其中“母親河的奉獻”這一框題就是介紹為我國經濟建設、自然景觀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利用上游豐富的水能資源來發電;第二,對上游地區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華北平原;第四,為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的憂患”主要是以人地協調的思想,分析泛濫的原因并簡單介紹了我國治理黃泛區的成就,這些知識可以歸納成以下示意圖:

應該指出的是,還有兩個“憂患”,即斷流問題和凌汛問題,這兩個問題目前顯得越來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斷流問題作為“讀一讀”來處理的。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這兩個問題,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對于凌汛,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以下幾點:一是凌汛發生的地點(自低緯向高緯流動的、處在溫帶地區的河段)、發生的時間(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決的辦法。

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考慮有沒有其他的憂患,例如水污染問題等,要讓學生認識到,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影響,的問題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幫助他們樹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的意識。

“根治”是在上一個標題的基礎上,介紹的治理。從上圖可以看出,“害”的根源是“沙”,就應該對“沙”采取措施,途徑有二:一是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壩淤地;二是減淤,即建一些水利樞紐工程。

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游含沙量特別大以及下游成為“地上河”的兩大特征;的治理及開發利用。

難點:中游含沙量特別大的原因;下游成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議

本節的第一框題“中國第二長河”并沒有太難的知識點,建議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即這部分知識通過讀圖活動來完成。

關于的“利”,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頭查找資料,然后討論這樣一個話題:“如果沒有,中國將會怎樣?”其目的是加深學生對在國民經濟、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認識。

關于的“害”,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結合各河段的特點,分組對不同河段進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討論治理的措施。這樣不僅針對性強,而且最終會使學生認識到:治理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的開發利用要遵循“區際公平”的原則。

關于最后一個框題,可以找一些圖片或視頻資料給學生,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介紹水利樞紐時,尤其要介紹小浪底工程,這是中下游最大的一個水利工程,除了發電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調水調沙,對于根治有著重要的意義。另外,要通過介紹這一工程,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對于治理的作用,明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含義。

初二地理教案設計篇3

教學目標

1.閱讀有關圖像,知道我國降水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分布特點,記住400㎜、800㎜等降水量線的分布。

2.知道季風的概念、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以及我國的干濕地區。

3.理解季風與我國降水空間和時間分布的關系,培養學生空間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滲透熱愛祖國的教育和辯證法的教育。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教材開門見山讓學生明確我國降水的突出特點就是時空分布不均。時空分布怎樣不均,為什么造成這種不均,教材首先指導學生通過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找尋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特點: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利用已學過的東亞季風的知識,分析季風對我國降水產生怎樣的影響,并明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及區域降水特點,結合"讀一讀",進一步了解我國降水的地區差異。通過閱讀《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城市降水量變化柱狀圖》,指導學生找尋規律,并分析東部地區雨帶的南北移動所造成對降水的影響。通過閱讀《北京1951~20__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圖》發現降水的年際變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響。對于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教材明確指出是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劃分,并通過表格對比分析了我國四個干濕地區的特點、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

2.理解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的成因。

難點:理解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的成因。

價值觀念、學科能力、基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教育契機及課內外內容聯系:

降水作為氣候要素的組成,是描述氣候特征的重要一環。由于我國國土遼闊,加之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了獨特的降水特點,主要體現在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的原因歸根到底是由于季風造成的。夏季風的影響范圍、夏季風登陸的早晚及它的強弱都直接影響到我國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過程中讓學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難點。

針對選學部分,教師可就教學情況,適時加入,這對學生把握我國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節課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圖和降水量柱狀圖的判讀是讀圖訓練中的一個重點,教師應加強學生這部分訓練。并明確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標,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線的分布。

教法建議

本節課所得結論是通過分析得出,在教學中教師所做的應是提供數據和資料,讓學生去分析和歸納,去探索成因,培養學生的能力。

本節計劃授課2課時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請去過西北地區的同學描述一下不僅如此,我國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懸殊。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我國降水的特征。

〔板書〕第三節降水和干濕地區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黃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問〕為什么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異,這與當地降水有何關系?

〔講授〕要了解這些,離不了“中國年降水量圖”(出示地圖)。

〔提問〕同學們注意觀察800㎜、400、50㎜等降水量線的位置。然后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這三條等降水量線所在地區的居民,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一下當地的降水特點以及降水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學生討論,準備表演。

〔提問〕

(1)請三位同學分別表演。

(2)請同學總結我國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板書〕一、降水的特征

降水量地區分布不均:東多西少,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減少

〔講授〕我國降水量在空間上分布不均,在時間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爾濱、北京、上海、廣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狀圖。

〔啟發提問〕請注意老師出示城市的順序,它們的降水在季節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初二地理教案設計篇4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課堂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1)教學大綱和課標要求

本節課在學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后進行,前一節為本節課的部分內容做了基礎。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本節課的內容是海陸變遷的原因、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說,重點在于學生通過閱讀板塊分布圖,了解六大板塊的分布,并能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通過閱讀世界火山地震帶分布圖,能夠說出.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通過學生學習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2)學生在以往同樣的課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海陸變遷中地殼運動是學生在這部分學習的一個難點,六大板塊的分布,各大洲在六大板塊中的位置,以及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學生比較難掌握。

(3)心理學與教育學上的有關思想以及相關理論

教學要符合“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認知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根據“逐漸分化”的原則,學生首先應該學習最一般的概念,然后根據具體細節對它們逐漸加以分化。這種呈現教學內容的順序,不僅與人類認知內容的自然順序相一致,而且也是與人類認知結構中表征、組織和貯存知識的方式相吻合。適合學生認知結構的組織特點,有效保證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教學背景分析

學生已經進行了一年的地理學習,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個認識,海陸變遷有部分知識學生了解,但并不系統,學生對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學說基本都是一知半解,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學生分析起來會存在一定的問題。這部分知識必須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原有的認知能力出發,因為原有的認知結構是學生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在自己頭腦里已經形成的知識經驗系統,按照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對某一知識內容的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的能力。

教學背景分析

1.學生情況

本節內容抽象,初二學生空間想象力不夠,對本節內容的理解較為困難,學生希望探索山脈起源等因素,因此學生比較喜歡學習這部分內容,初二學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識基礎,可以為學生分析問題提供一定的依據,但知識面不廣成為分析問題的限制因素,為了解決這個限制因素,我給學生引發了分析材料,學生從所給材料中分析此問題是否是海陸變遷,以及原因。

2.教學方式

啟發式教學

3.教學手段

本節課主要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其中大陸漂移示意圖、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示意圖、以及火山地震帶分布與板塊構造分布圖對比分析等,能比較鮮明的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能在學生頭腦中建立基本的概念。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使課堂具有直觀性和生動性,可以給學生感性的認識,通過演示使學生實現感性到理性的轉化,達到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計算機多媒體課件可以提供一些模似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

4.技術準備

本節課主要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內容框架)

1.通過學生列舉海陸變遷的事例,以及對海陸變遷原因的分析,了解海陸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的,使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通過學生講述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故事,記憶聆聽教師補充大陸漂移說的基本內容,學生觀看計算機然見模擬“大陸漂移”,使學生對大陸漂移說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并使學生認識到獲得成功是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

3.通過閱讀板塊分布圖,了解六大板塊的分布,并能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通過閱讀世界火山地震帶分布圖,能夠說出.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通過學生學習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使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初二地理教案設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利用地圖說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結合地圖說明我國區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廠”。

3.知道三角洲、城鎮化等概念含義。

能力目標

1.能夠在地圖上準確填寫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有關的地理名稱。

2.通過有關地圖和材料,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比較能力及相互協作等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經濟和城鎮的發展情況,認識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

2.激發學生對愛國華僑的敬佩之情和身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自豪感;

3.懂得環境保護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對外開放的前沿”、外向型經濟及城鎮的發展。

※教學難點

1.“對外開放的前沿”空間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經濟的主要特點。

※教學方法

讀圖法、比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準備

有關彩圖、自制投影片、錄像片等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方法1:請到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旅游過或從電視上看過該區新聞或專題報道的同學談談他(她)對那里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所見所聞。在學生對所學知識具備初步經驗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形成這種特點?帶著問題進一步學習課文內容。

方法2:請問哪一位同學知道目前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內區域有哪些?同學們在發言中可能會提到蘇南、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然后教師設疑:“那么為什么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會成為我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呢?”在學生優先發表見解后,再繼續深入分析,使學生真正明白本區各方面的優勢所在。

方法3:播放一段有關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錄像,為學生提供關于該區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關地圖引導學生分析珠江三角洲發展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優越,它才成為我國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

板書:第一節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

一、對外開放的前沿

[講授新課]

設疑思考:人們說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那么它為什么能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讀圖觀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區”彩圖,引導學生觀察本區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問題。

評價點撥:對學生的發言加以激勵評價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區之所以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與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關。珠江三角洲地區位于廣東省東南部,南部沿海地區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鄰港澳,面向海洋,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讀圖分析1:引導學生觀察珠江三角洲地圖,并在圖上描畫出北回歸線,并利用已學知識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屬于地球上哪個熱量帶和我國的哪個溫度帶?〔學生:熱帶、亞熱帶;教師:同學們判斷得很對。接著出示“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投影圖)印證學生答案〕在此基礎上再出示“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投影)引導學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降水條件和干濕狀況(珠江三角洲地處濕潤地區,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進而得出這里的氣候條件優越,農業基礎好,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等環境特點。

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

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

讀圖分析2:引導學生觀察投影圖《東南亞地圖》,重點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與周邊地區以及隔海相望國家的相對位置關系。

評價點撥:對學生的分析激勵評價后,教師指出:與周邊地區的位置關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的根本條件。正是由于具有這樣的位置條件,歷史上才會有大量的移民從這里流向“南洋”,廣東和福建才成為華僑的主要故鄉,而今日的華僑故鄉又能獲得境外資金、技術、管理、市場等現代經濟發展條件。

設疑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僅憑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條件能行嗎?(學生:僅憑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條件還不夠。教師及時激勵評價學生)那么還應具備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呢?

讀圖分析3:引導學生閱讀投影圖《珠江三角洲地區吸引的外資占全國的比例》(圖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利用外資上有哪些特點呢?學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區利用外資有數量大、增速快、約占全國的30%,在全國占居首要地位等特點。學生回答后,教師及時給予鼓勵。

設疑思考: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區吸引的外資無論從數量上還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國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優勢呢?

分組討論:教師巡回指導,適當啟發。

評價點撥: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后,教師給予激勵評價,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資之所以在數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國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優勢:(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優越,位于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隔海相望,海陸交通便利,是我國的“南大門”;(2)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1980年國家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廣東占3個,珠江三角洲地區就占了兩個經濟特區(即深圳、珠海經濟特區),1985年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被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廣州成為沿海開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區為全國著名的僑鄉,華僑、海外華人眾多,吸引了大量海外華人、華僑的投資。珠江三角洲地區正是利用其優勢條件,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而且對全國其他地區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51下面材料,了解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不僅自然條件優越,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還是全國著名的僑鄉。

播放錄像1:引導學生觀看有關華人、華僑的事跡錄像片,之后講解:歷史上華人、華僑有著不可磨滅的愛國、愛家鄉和愛人民的光榮傳統。每當祖國危難之際,他們都會省吃儉用,慷慨解囊,為我們祖國捐錢、捐物,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如陳嘉庚、李林、李嘉誠、霍英東、邵逸夫等等。祖國改革開放后,廣大華僑、海外華人為了改變祖國的落后面貌,獻計獻策,還大量向祖國內地、家鄉投資辦廠、捐資助學等。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狀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為有這么多愛國華僑、華人而自豪,都應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而驕傲!

播放錄像2:引導學生收看國家為經濟特區制定的優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經濟特區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帶來巨大變化的錄像后,指出:我們黨和國家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對珠江三角洲這個祖國的“南大門”采取對外開放、優先發展的戰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帶動其他地區發展的思路是正確的,效果是明顯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國家的政策對區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說明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是大有發展前途的,是充滿希望的。

分組討論:將全班學生分成A、B、C三個組,結合以上所學知識,分別從區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個方面討論,歸納總結珠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有利因素:

A組:區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廣闊,氣候溫暖濕潤,水網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B組: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

C組:政策因素:國家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實施了“對外開放,優先發展”(設特區,全開放;先富帶后富)的策略。

評價點撥:學生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及時激勵評價并點撥(歸納總結見上面答案)。

[課堂小結]

總之,珠江三角洲地區正是具備了天時(政策因素)、地利(區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為我國最早開放的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

[反饋練習]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國廣東省的 部, (河流)下游,毗鄰 、 特別行政區,與 地區隔海相望, 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 ”。

(2)1980年我國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是: 、 、 和 ,其中, 省就占了三個,位于珠江口東西兩側的經濟特區分別是 、 。位于福建省的經濟特區是 。珠江三角洲的 (城市)為我國著名的沿海開放城市。香港位于 (經濟特區)以南,澳門位于 (經濟特區)以南。

2.歸納總結珠江三角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的有利因素。

(1)區位因素:

(2)人文因素:

(3)政策因素:

答案:1.(1)東南 珠江 香港 澳門 東南亞 海陸 南大門

(2)深圳 珠海 汕頭 廈門 廣東 深圳 珠海 廈門 廣州 深圳 珠海

2.(1)區位因素:本區地處熱帶、亞熱帶,降水豐沛,水源充足,平原廣闊,河網密布,人口集中,經濟發達,海陸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為全國著名的僑鄉。

(3)政策因素:國家對本區實施了“對外開放、優先發展”(設特區,全開放;先富帶后富)策略。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引導學生課余從報刊、雜志、畫冊等媒體上搜集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著名華僑、海外華人的事跡和照片,并想想他們為什么這樣做?

2.引導學生課余從報刊、雜志、畫冊等媒體上搜集有關珠江三角洲改革開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方面的資料,并想想該區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初二地理教案設計篇6

【教學目標】:1.使學生了解西北地區的范圍、及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

2.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3.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并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認識與分析一個地區區。域特征的方法。

【重點】: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

【難點】: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復習提問】請同學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范圍,找出兩個地區的分界線(秦嶺—淮河線),并說說兩個地區有哪些差異。

【引入新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它們都位于東部季風區。今天我們學習非季風區的西北地區。

【教學過程】

一、干旱的西北地區

【讀圖講解】西北地區大體上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北部。

【讀圖】P5的5.5圖、5.7圖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

學生回答課后的活動練習題。

【歸納】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處于東部季風區,比較濕潤,特別是南方地區更加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區因深居內陸,并有山嶺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區位于非季風區,降水稀少。

學生讀圖: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周圍的胡楊林耐鹽堿、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3、西北地區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降水變化規律是:本區降水從東部向西逐漸減少。胡楊林耐鹽堿、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小結】通過學習這一節,我們了解了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氣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區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發達。通過“干旱”這一主導因素,逐層分析區內其他因素、歸納區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業】:完成P14的活動題

初二地理教案設計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在地圖上確認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準確位置,并能描述其各自的地形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讀圖、填圖的訓練,使學生能夠從中國地形圖上讀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界線,及其所在的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從而在山脈的基礎上,建立起各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間分布觀念;通過閱讀地表形態景觀圖、示意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使學生學會從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地表物質組成等方面去表述地形區的地形特點。

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云貴高原的“壩子”、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綠洲等知識,使學生知道這是人類依據自然條件,對其進行利用和改造的產物,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由引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五部分組成。引言部分簡要說明我國東部和西部在地形構成上存在顯著差異。第二至第五部分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分別講述了各地形區的位置和特點,其中高原和平原詳講,盆地和丘陵略講,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即每一個地形區的分布和地形特點。

教法建議

建議以讀圖講述法、分析對比法和指導學習法相結合進行教學。引言部分可通過復習舊知識導入,也可直接讀圖得出結論。

各地形區的分布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各地形區的空間分布觀念的形成又是教學難點。因此,關于各地形區的位置這個層面的教學,一定要抓住讀圖環節,教師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后,讓學生充分活動,從讀圖中去發現和掌握知識。

各大地形區的地形特點也是本節教學重點之一,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讀圖相結合,通過分析、比較得出每一個地形區各自的典型特點。

塔里木盆地中的綠洲的分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教材中“想一想”的兩個問題特別提出,這是人類長期以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是人地協調、良性發展的極好例證,這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地觀。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點。

〈教學難點〉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空間分布觀念的形成。

〈教學手段〉

計算機課件:中國地形分布示意圖

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過程〉

(引課)我們已經學習了我國的主要山脈,山脈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在山脈之間相對低下的區域則形成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在第三節我們學習有關上述地形的知識。觀察中國地形圖,考慮上述四種地形的分布是交錯在一起,還是有明顯的集中分布區?(學生讀圖回答)可見我國地形構成的東西差異很大,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東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我們先從西部地區開始。

(板書)

主要地形區

一、四大高原

(講述)四大高原的分布,我們很容易在中國地形圖中找到,但這不夠具體,現在要求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準確指出它們的位置,并用語言敘述出來。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仔細讀圖。

(板書)

地形區名稱全國的位置分界線所在階梯所在省區

青藏高原

(講述并演示關于青藏高原的計算機課件)以青藏高原為例,青藏高原(點擊青藏高原的位置,出現文字注記并變底色),位于我國的西南部,準確的范圍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地區(邊講邊點擊上述山脈,使其注記出現)。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一階梯上,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占全國面積1/4。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和四川省西部。

262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谷| 秭归县| 修文县| 鄱阳县| 钟山县| 亳州市| 威宁| 临沂市| 壤塘县| 鄂托克前旗| 保德县| 襄城县| 衡阳市| 通山县| 自治县| 呼图壁县| 平遥县| 离岛区| 民乐县| 苍梧县| 柳江县| 南城县| 页游| 博罗县| 繁昌县| 调兵山市| 壶关县| 金阳县| 唐河县| 台东县| 永州市| 阜平县| 德保县| 镇原县| 蒙城县| 海口市| 日喀则市| 中超| 湖州市| 自治县| 南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