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八年級教案 > 語文教案 >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范文

時間: 梓茵 語文教案

備課時要去學習大量的參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聽取名家的指點,吸取同行經驗,但課總還要自己親自去上,這就決定了教案要自己來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范文1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認識三峽。

2、掌握重點實詞,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代詩人李白有一首詩《早發白帝城》,寫了三峽的風光,請同學們齊聲朗誦。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今天我們走進另一篇文章,來更細致地領略三峽的景色。

二、預習檢測(3分鐘)

1《三峽》選自。本文作者,他是我國杰出的地理學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文筆絢爛,語言清麗。

2三峽包括、、。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全長約二百公里。

3、給下列字注音

闕嶂曦襄御泝湍嘯屬澗

三、自主探索(一)(8分鐘)

默讀課文,結合文__釋,解釋下列詞語

自三峽七百里于,在

略無闕處毫無

略無闕處通“缺”缺口

重巖疊嶂像屏障似的高山

自非如果

亭午夜分正午

不見曦月日光,這里指太陽

夏水襄陵沖上山陵

或王命急宣有時

雖乘奔御風即使

雖乘奔御風奔:飛奔的馬;御:駕

不以疾也不如

素湍綠潭白色的急流

絕巘極高的山峰

飛漱其間飛流沖蕩

良多趣味實在

林寒澗肅寂靜

屬引凄異連接不斷

自主探索(二):(10分鐘)

邊讀課文邊結合課__釋及手頭工具書獨立疏通課文大意。無法解決的問題,畫出注明。

翻譯方法指導:

“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雅”: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在三峽的七百里中,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重重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兩岸的丘陵的時候,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時皇上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著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3、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嗽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很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山峰和怪柏之間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常常有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凄涼,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四、合作探究:(8分鐘)

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描寫了三峽連綿不斷的山勢和三峽的水在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再現了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

五、當堂檢測(10分鐘)

1、解釋下列詞語:

略無闕處沿泝阻絕

乘奔御風回清倒影

清榮峻茂晴初霜旦

2、翻譯下列句子: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六、抽查清

抽查清:

每組的3號同學給組長翻譯第二段。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范文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在反復誦讀中增強文言語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4.感知三峽之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感情。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在反復誦讀中增強文言語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唐代詩人李白有一首詩《早發白帝城》,寫了三峽的風光,請同學們齊聲朗誦。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今天我們走進另一篇文章,來更細致地領略三峽的景色。

二、介紹三峽: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游風景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三大峽”。

瞿塘峽雄踞長江三峽之首,西起白帝城,東至巫山大溪鎮,全長8公里,以其雄偉壯觀而著稱。瞿塘峽鎖全川水的險要氣勢。瞿塘峽在三峽中雖然最短,卻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畫卷和文化藝術走廊。

巫峽自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6公里,有大峽之稱,以幽深秀麗稱奇于天下。巫峽兩岸群峰,以十二峰為奇,它們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為纖麗奇俏。“秀峰豈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萬峰”。

西陵峽灘多流急,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整個峽區都是高山、峽谷、險灘、暗礁。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古三峽船夫世世代代在此與險灘激流相搏。

三、走近作者

1.請一位同學為大家朗讀一下關于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紹。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時的地理學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學不倦,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對祖國河山十分熱愛,對地理風物精切鉆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經注》。

《水經注》是給《水經》所作的注文。《水經》是記述我國河流水道的一部專著,書中列舉大小水道137條,內容簡略。酈道元作注時大為擴展,介紹了1252條河流,除記載水道變遷沿革外,還記述了兩岸的山陵城邑、風土人情、珍物異事。《水經注》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地理有很__價值。

2.教師點明《水經》、《水經注》與《水經疏》三者之間的關系。

四、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聽范讀,標注生字字音。

2.教師明確讀音。

3.自由朗讀。

4.分組齊讀。

五、再讀課文,理順文章大意。

(一)學習文言文的翻譯方法。

(A)三個標準:“信、達、雅”

“信”,就是譯文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

“達”,就是譯文明白曉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要求和習慣,無語病。

“雅”,就是譯文語句規范、得體、生動、優美。

(B)兩個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指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關系,重要的詞語要相應的落實,要盡力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相近的表達方式,力求語言風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譯,指著眼于表達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

兩者的關系是,只有在直譯表達不了原文意旨的情況下,才在相關部分輔之以意譯。

(C)五個步驟:審、切、連、驗、謄

1、審。分析譯句前后內容,把握譯句大概意思;看清譯句的長短,停頓,標點,語氣;審清譯句的語法現象。可先抄出來,圈注。

2、切。將譯句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開來,然后逐字翻譯。

3、連。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

4、驗。將譯好的句子代入語境,看語義、語氣、對象等是否吻合。

5、謄。將草稿紙上的譯句謄寫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

(D)具體方法:

1、留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謚號、廟號、年號、書名,等等,或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詞語,不必翻譯。

①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這里除了“春、謫守”之外,都要保留。

②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黔州那個地方,從未有過驢子,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載了一頭驢子到那里去。(“驢”、“船”古今的詞義完全相同,翻譯時不能改變它的原意。)

2、刪

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

①戰于長勺,公將鼓之。(《曹劌論戰》)--句中的“之”是個音節助詞,可不譯出來。

②“夫戰,勇氣也。”--“戰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曹劌論戰》)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

3、補

(補充法)文言文中有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譯時要將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譯。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

(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

①六王畢,四海一。--(統一)

②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相同、一樣)

③祖母劉(氏)(憐)憫臣孤(獨)弱(小),躬親撫養。

①__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__》)--那個表演__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紙扇、一塊醒木罷了。(《__》)

②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阿房宮賦》)

③“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曹劌論戰》)

4、換

(替換法)將單音詞換成雙音詞,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通假字換成本字。換言之,留的留下,刪的刪去,其他的都是“換”的對象了,這是字詞翻譯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即在單音節詞前或后加字,使之成為包含這個語素的雙音節詞或短語。最常見的是用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調換文言文的單音節詞;有些詞,在古書里常用,但在現代漢語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要用今天的說法去置換古代的說法。)

1)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和氏璧上有瑕疵,請允許我指出來給大王看。

2)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黔之驢》)--咬斷了它的喉嚨,吃盡了它的肉,才離去。(“斷、喉、盡、去”均為一個字換為兩個字)

5、調

(調整法)包括:主謂倒裝、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賓語前置等。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生在我前面的人,他們懂得的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并且拜他為師。

②求可使報秦之人--尋找可以出使去回復秦國的人

③還自揚州。(《傷仲永》)(狀語后置)--從揚州回家。

6、變

"變",就是變通。遇到活用詞時,應靈活地譯出該詞的活用意義。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確,應用意譯。另外對古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互文見義、互文見義這些用了繁筆的文句翻譯時要加以還原,用簡筆的形式翻譯。

①波瀾不驚--(湖面)風平浪靜。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二)按照這“六法”,學生細讀課文,借助注釋、工具書、資料獨立疏通文意。

六、作業

獨立思考,翻譯全文。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范文3

[教學構想]

《三峽》是酈道元為《水經注》一書做的注釋,它雖屬地理著作,但描寫委婉曲折,文字峻潔明麗,展現了三峽的無限風光,也可堪稱一篇美妙絕倫的描景散文。

針對本文的特點,結合本單元教學重點,筆者有以下思考:

1、本課宜以“美”為情感主線展開教學活動,并利用電教多媒體,引導學生去感受三峽的景色美,揣摩描寫的生動美,分析結構的層次美,品味語言的簡約美,體會情感的變化美。若學生能感知這些美,其興趣一定會高漲,從而主動地去探究“美”。

2、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須注重積累與歸納。對于八年級的學生而言,已積累了一定的文言詞語,且還能利用課__釋來讀懂文章大意,因此,可采取學生自譯、互譯等方式讓學生自主、合作疏通文意,有問題的詞句可由各小組代表提出,并在全班交流解決,這樣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重視對課文的誦讀。“教學千法讀為本”,這是學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鑰匙。課堂教學中可利用多種誦讀形式交錯進行,在反復的誦讀中,感知課文內容,品味語言,體會情感,從而激發學生自發地去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三峽的相關知識。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三峽的景物特征。

2、體會作者總分結合的層次美和變化多姿的寫景方法。

3、學習掌握文中的多義詞語、特殊句式和修辭手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節奏分明地朗讀課文,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力爭當堂背誦。

2、品味文章語言,借助畫面及文字展開想象,體味作品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三峽獨特美的欣賞之情,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文章結構及描寫方法。

難點:通過展開想象來體味作品意境。

[教學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教師要求學生認真朗讀課文,利用工具書和課__釋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2、自己試著翻譯課文,疏通文意,記下有疑問的地方。

3、教師錄制以《高山流水》為背景音樂的配音朗讀。

4、作者酈道元簡介及《水經注》的背景資料。

5、教師利用網絡__三峽不同風光的畫面。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播放背景音樂《高山流水》,同時多媒體展現“三峽”不同風光的畫面。

2、導言:

聽著如此優美的樂曲,欣賞著如此多姿的畫面,讓我們乘上白云,飛越高山流水,來到三峽這個秀美的名勝風景區盡情地游一游吧!

(音樂是最有穿透力的無聲語言,而畫面易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再加上教師優美生動的語言,極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

二、介紹作者,了解背景

1、有關作者──酈道元的簡介

2、有關《水經注》的背景資料

【關于作者】

酈道元(466或469或472~527),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縣)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陽擔任過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學,博覽群書,并且愛好游覽,足跡遍及河南、山東、山西、河北、安徽、江蘇、內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勢,探溯源頭,并且閱讀了大量地理著作,積累了豐富的地理知識。他認為,地理現象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經過歷代的更迭,城邑的興衰,河道的變遷和山川名稱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須不斷充實完善。他參閱了437種書籍,通過自己的實際考察,終于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巨著。酈道元以飽滿的熱情,深厚的文筆,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祖國的壯麗山川。

【關于《水經注》】

我國古代記載河流的專著叫《水經》,《水經注))則是以注釋《水經》而得名。

《水經注》本書共四十卷,以《水經》所記水道為綱,記述了1252條河流的發源地點、流經地區、支渠分布、古河道變遷等情況,同時還記載了大量農田水利建設工程資料,以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神話故事等內容,注文達30萬字,涉及的地域范圍之廣,時間跨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可謂我國6世紀的一部地理百科全書。

(本環節的相關資料以幻燈片投影形式呈現,介紹作者和背景資料,對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有幫助,同時還可拓展學生的視野。)

三、美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讀課文,初步感知

1、教師播放配樂朗讀,要求學生聽準字音,分清節奏、把握語調。

2、生在背景音樂中試讀課文,要求字音準確,句讀恰當。

3、教師請四名學生輪讀文章的四個段落,比比看,誰讀得好,師生共同評議。

(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環節。教師的配樂朗讀能充分調動學生、感染學生,更是不著痕跡地給學生進行了朗讀指導。學生的試讀和輪讀是對其朗讀能力的訓練和檢測,在輪讀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歸納文言文的誦讀要點。)

二讀課文,疏通文意

1、四五人為一小組,學生結合自我預習情況,在小組討論時提出有疑問的地方,并將有爭議的問題或感到困惑的問題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2、教師引導全班學生互相質疑、互相釋疑,盡量由學生自行解決,教師只伺機適當地點撥引導。

3、播放背景音樂,師生齊讀課文。

(本環節的讀的目的是為了疏通文意,把握內容。淺顯文言的翻譯應避免教師從頭到尾的串講,預習時先自主探究,再通過小組互助、合作解決問題,仍有解決不了的,全班共同探究。)

四、想象意境,體會寫法

三讀課文,想象意境

1、這篇文章充滿了“美”,酈道元用凝練的筆墨,用高超的具有音樂美感的語言,濃縮了三峽的萬千氣象,展現了三峽的無限風光。多媒體展現三峽不同風光的畫面(山勢圖、夏水圖、春冬圖、秋景圖),學生選取課文中最喜歡的一處景,設計一段導游詞,可借助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感悟文章的意境美,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也為下一教學環節作鋪墊。)

2、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讓老師飽覽了三峽的風光。請同學們瀏覽課文,用“三峽美在_________,我從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讀出來的”這樣的句式說話。

師示范說話:三峽美在山的連綿不斷、高聳入云,我從文中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中讀出來的。

(想象的過程就是把握文章景色特征的過程,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能體會出作者的寫作技巧,為突破本文重點作準備。)

四讀課文,體會寫法

3、《三峽》美在那宏觀勾勒的一筆,描寫角度多變,生動形象,那么作者是如何多角度地細致描繪呢?請你從文章結構、動靜描寫、正側描寫、感觀描寫等方面體會本文的寫作技巧。

教師示范說話:文章第一自然段總寫三峽的峰巒重疊、高聳入云的山勢。“兩岸連山”是正面寫山的連綿不斷,“略無闕處”則是從側面寫山的“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運用夸張手法正面寫山的“高聳入云”;“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則是從側面烘托山的“高峻”。

3、學生配樂齊讀,再次體會三峽的美。

(學生以前已學過一些寫景的文章,具備初步感知寫景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示范說話能給學生體會寫作技巧提供一個導向,無形中引導學生從哪幾個方面進行體會與評議,固鞏學生已初步掌握的學習方法。)

五、拓展延伸,積累思考

1、多媒體展示現今三峽開發建設后的一些圖片,感受三峽的巨大變化,促使學生樹立為國家建設做貢獻的理想。

2、有人說:三峽的開發建設可能會破壞自然美,課后利用網絡或圖書館搜集有關三峽的文章、詩句及現今開發現狀等,為三峽的日后發展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此設計著重于讓學生積累,開拓視野,也激發學生樹立責任意識與憂患意識。)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范文4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邊讀書,邊抓住有關描寫潮水的詞句,通過聯系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來想象畫面,從而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神奇壯觀,并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3.讓學生感悟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對自然奇觀、壯美山河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讀懂三、四自然段,即引導學生抓住潮來時潮水聲音變化的詞語和潮水形態變化的詞語來理解大潮的雄偉氣勢。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生動而有層次地描述錢塘江大潮的雄奇,從而深切體會到錢塘江大潮,被稱為“天下奇觀”。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觀潮》這篇課文,還學習了生字新詞,那我們就比比誰的記憶力,好嗎?

出示課件:復習重點詞語,理清課文脈絡。

平靜

悶雷滾動一條白線

白浪翻滾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風號浪吼

這四組詞語,都是描寫錢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這四組詞語分別描寫了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來之后潮水的樣子和聲音。)

2.師生問讀。

這節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去錢塘江觀潮。

師問:是啊,江潮還沒有來,江面什么樣?生讀描寫江面的句子。

師問:江邊又是怎樣的景色?生讀描寫江邊的句子。

師問: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樣的景象呢?生讀描寫海塘大堤上的句子。

人們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這人群中的一員,你會等著什么、盼著什么?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二)重點切入,體驗大潮的雄奇

1.引導默讀,總體感受潮來之時的景象。

現在請你認真默讀課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課文是怎樣把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寫具體的?可以邊讀邊畫出你喜歡的、感受深的語句,還可以在旁邊做批注。

2.指名讀文。把感受通過讀抒發出來,并適時引導學生揣摩作者在表達上的特點。(比喻句的運用)

3.品讀文本,深入體會潮的聲音和形態之奇。

引導學生邊讀邊談談自己想象到的。

(1)“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學生們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們可以借助學生的朗讀,引起大家的發散思考。具體操作是:我剛才聽到你在讀這句話中,特別突出了“好像悶雷滾動”,你能說說此時聽著這滾滾而來的聲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嗎?

預設生成:

此時,孩子們可能會結合生活實際,說道:平時我聽到過大雨來臨之前,那由遠而近的滾滾的雷聲,預示著一場傾盆大雨即將來臨,那么此時聽到潮水發出的隆隆的聲音,雖然比較沉悶,但持續不斷,我想潮水的來勢也一定很猛、很大。

小結:是啊,就像他剛才聯系生活實際體會的那樣,未見其形,但聞其聲,雖然潮水還距離我們很遠,但卻能聽到它滾動不止的聲音。

再請幾個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再來讀這一句。

是不是真像你們所說的這潮水來勢洶涌呢?過了一會兒,潮水又有什么變化呢?

(2)“過了一會兒……”

學生會緊接著抓住“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這一句來加以體會。引導學生抓住“很快移來”“拉長變粗”“橫貫江面”這幾個詞語,加以具體的想象和描繪(潮水前進的速度越來越快,而且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不只能看到潮水的頭,還能看到整個江面都是飛奔而來的潮水,這就是“橫貫江面”。)

通過朗讀再現這壯觀的景象。

出示課件:大潮由遠及近的視頻畫面。

齊聲朗讀這句話。

到浪頭越來越近的時候,大潮又是怎樣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這一句話比較好理解,可以提示學生們借助數學常識“兩丈相當于6米多”來深刻感受到“兩丈多高的水墻”是多么的壯觀啊!

引導學生描述眼前所出現的畫面:“我們眼中只見洶涌的潮水形成無數的巨浪翻滾著,一浪高過一浪,一浪蓋過一浪。”有的說:“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錯、撞擊,形成一堵高大的水墻,而看不到那條白線了。”還有的說:“江邊的、遠處一切景物都已被這如同水墻一般的、不斷翻滾、奔涌的潮水擋住了,看不到了。”

(4)“越來越近……”

出示課件:通過句子的對比,體會詞語的精妙作用。

①浪潮越來越近,猶如白色戰馬奔來。

②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奔來。

③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學生們在①和②的比較中,可發現:前文提到了潮水橫貫江面,此時潮水掀起的無數巨浪就像千萬匹戰馬一樣,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著前浪,前浪引著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萬匹”這個詞語。在②和③的比較中,可發現“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寫出了潮水鋪天蓋地般、如萬馬奔騰般地奔涌的具體樣子,其場面浩大、宏偉、壯觀。趁著學生們交流的__,請三個同學依次讀出這句話,要求一個比一個讀得更有氣勢。其他人閉眼欣賞,以強化這些關鍵詞語的作用。這樣對形象直觀的詞句比較和誦讀,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關鍵詞句,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語言文字的魅力,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引導學生繼續抓住潮水的特點來體會:這磅礴的氣勢僅從形態可以看出來嗎,你還從哪些詞句體會到這大潮勢不可擋?自然而然,孩子們會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來想象當時大潮咆哮、怒吼著,似乎吞沒了整個江邊上的一切聲響,耳朵也都要被震聾了。這無比巨大的聲響更能襯托場面的壯觀。

指導朗讀:帶著此時的感受完整地讀出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范文5

[教學目標]

1、了解錢塘江潮雄偉壯觀的景象,激起積極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讀賞析,感受文章自然美與人文美相結合的特點。

3、研讀體會本文精練生動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教案# 導語]詩仙李白在《將進酒》中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中國有句俗語叫“水到東海不回頭”。可錢塘江的水則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從東海回趟娘家,她回來時,氣勢非凡,真是天下最雄偉壯觀的景象,從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為快。

錢塘江觀潮,歷史悠久,有文獻記載的就有兩千多年,為宋朝時最盛。現在觀潮在浙江海寧,但在宋代,觀潮勝地卻在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臨安,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都要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表演,當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

二、初讀感知大意,掃清障礙

1、請同學們先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大意。

2、品讀課文,結合注釋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師點撥,考查,

[教師導學]

1、從“既望”看古人對某些日子的特殊稱謂。

“望”是古人對陰歷十五這一天的稱謂,“既”是已經過去的意思,“既望”是指過了陰歷十五,因此是十六這一天。類似的稱謂還有“晦”(指陰歷每月的末一天)、“朔”(陰歷每月的初一)

[說明]作為文言文這一板塊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識點,同時通過朗讀初步感知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

三、研讀理解構思,欣賞語言美,感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特點。

1、生研讀課文,設計問題,質疑答疑,

A、《觀潮》第一句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學習]這一句大有橫空出世之勢,先聲奪人揭示了描寫對象,點明了題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說集全文要義于首句。

B、古人說:“富于萬篇,貧于一字。”這說明寫文章選詞煉字是多么重要。試從課文中找一些精彩恰當的詞語,說說它們的妙處。

[探究學習]“吞天沃日”,動詞“吞”“沃”極有氣勢。“倏爾”一詞表現了水軍動作神速。“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動詞蟬聯而下,寫出了弄潮兒生龍活虎般的形象特點,表現了動態美。“雖席地不容閑也”的“也”,是用來加強肯定語氣的助詞,強調觀潮人特別多。

C、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色、繪形、繪勢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探究學習]作者從四個方面寫觀潮:漲潮之狀,水戰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

作者由遠而近寫“漲潮之狀”。“水戰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筆,作者生動地描寫了南宋水軍演習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讓觀眾大開眼界。“披發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猛勇,“出沒于鯨波萬仞”寫弄潮兒的矯健;“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寫弄潮兒的絕技超凡。最能表現“觀潮之盛”的語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長表現觀潮場面之大,盛況空前;以“車馬塞途”寫看客之多;以“雖席地不容閑也”寫觀潮人擁擠之極。

D.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探究學習]課文前三段分別描寫了錢塘江潮的氣勢。操練水軍的情況及吳中健兒的突出表現,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寫。最后一段則是從側面描寫,觀潮的人越多,越是說明錢塘江潮氣勢的壯觀,越是說明水軍操練及吳中健兒的本領高強,人人都想一睹為快。這樣,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對正面描寫起了襯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現力。

四、師提問題,生思考,升華情感

1、針對學生提的問題,老師提出學生沒有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探究、交流

[問題]為什么要寫教閱水軍與吳中健兒在潮頭弄潮?

[明確]作者在描寫了浙江潮的雄偉壯觀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筆墨來寫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和吳中健兒高超的弄潮技術,使得兩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勢,水借人勢;人助水勢,水助人勢。

這樣的描寫,使雄偉之上更添雄偉,壯觀之上更添壯觀;使自然美與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襯,給讀者極其美妙的感受,在身臨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作者如此著意刻畫出人是自然的精靈,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風景因有了人的活動而更加精彩美麗,表現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無畏精神。

[問題]據說近幾年,有不少人因看錢江涌潮而喪命,是否說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膽識敢于弄潮爭標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這種斗志了?(同學爭論)

[明確]今人用摩托車與大潮賽跑,在大潮中架船張帆,還有更多的挑戰極限,征服自然的冒險活動,你能從中舉例嗎?(生爭先恐后的說,象長江漂流、飛躍壺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號飛天都能表明現在的我們更是具有挑戰性。)從中激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們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說明]這一環節是從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上設計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時別忘了人是萬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靈,我們要有飽滿的__和昂揚的斗志,勇于拼搏。這無疑是人格美的一大體現。

[板書設計]觀潮

周密

眼觀耳聽心悟

漲潮(狀)正

水戰(威)側

弄潮(技)結

觀潮(盛)合

一切景語皆情語

[總評]本設計著意貫徹“美文美讀”,提高審美素養和文學鑒賞能力的原則,從反復朗讀中發現美、感受美、理解美,進而欣賞美;同時在加強語感訓練中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并在反復朗讀中受到情境藝術的感染,在潛移默化中收到陶冶情操、豐富文化涵養的功效。

1038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买车| 久治县| 清苑县| 石狮市| 佛学| 金乡县| 彰化市| 仪征市| 怀化市| 平罗县| 博客| 万荣县| 辉县市| 新安县| 中山市| 仁化县| 无棣县| 武汉市| 安吉县| 宁武县| 循化| 化隆| 习水县| 安陆市| 连山| 长泰县| 高平市| 尼玛县| 桓台县| 饶阳县| 南平市| 甘孜县| 香河县| 南京市| 茶陵县| 申扎县| 乌鲁木齐市| 方城县| 霍邱县| 临泉县| 新建县|